韓偉等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7.30.24
摘要 斷肢再植技術目前已經相對成熟。手術后盡可能多地恢復肢體的感覺及運動功能,提高患者生活和生產的能力,才是斷肢再植成功的最佳判斷標準。分析本院開展的1例雙腕離斷再植手術,通過顯微外科技術及術后康復鍛煉,患者術后功能恢復良好。
關鍵詞 離斷傷;斷肢再植;術后康復
雙腕同時離斷再植在臨床上并不常見,但治療技術已經成熟。我院近期成功完成1例雙腕離斷患者,經過隨訪,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病歷資料
患者,女,26歲,刀砍傷致雙手腕完全離斷3 h入院,見圖1~3。查體:左手自腕掌關節處完全斜形離斷,斷端創面整齊,遠端肢體完整;右手自橈腕關節處完全離斷,斷端創緣不齊,遠端肢體完整,右前臂遠端背側見多處橫形皮膚撕裂,創緣不齊,傷口內見肌腱多處斷裂,無完整解剖結構,橈骨遠端及近排腕骨碎裂。x線示:①左手自腕掌關節以遠缺損;②右手自腕部以遠缺損,右腕骨及尺橈骨遠端粉碎性骨折。
治療:入院后完善相關檢查,手術分兩組同時進行。雙側臂叢麻醉滿意后,雙上臂上段環扎充氣止血帶。雙手同時徹底清創,切開左、右腕管,分別找到左右手尺、橈動脈及伴行靜脈,尺、橈神經及正中神經;分別找到拇、示、中、環、小指屈深肌腱。切除屈指淺肌腱,去除右尺橈骨遠端及近排碎裂腕骨。予以左側腕骨骨折對位,維持腕關節在背伸25°~30°,拇對掌位,克氏針五枚交叉貫穿固定。予以右側橈骨遠端與遠排腕骨融合固定,同時維持腕關節在背伸25°~30°,拇對掌位,克氏針4枚交叉貫穿固定(圖4)。3-0肌腱縫線改良Kcsllcrs法縫合拇長屈指肌腱,2—5指屈指深肌腱,精確吻合兩側尺橈動脈及伴行靜脈,外膜吻合兩側正中神經、尺神經、橈神經手背支。3-0肌腱線縫合尺橈側腕屈肌腱,掌側傷口拉攏縫合,放松止血帶通血,見雙手血液循環良好。再將手轉至背側,3-0肌腱線分別縫合對應肌腱,分別精確吻合雙側頭靜脈及兩根背側皮下靜脈,背側傷口拉攏縫合(圖5)。
療效:手術歷時6 h余,術后兩側肢體順利成活。術后4 d開始早期行手指被動活動,逐步進行系統的康復鍛煉。術后7個月隨訪,外形滿意,手內在肌輕度萎縮,雙手各指屈伸、握捏、對掌活動較好,左腕關節活動度及前臂旋轉活動較好。雙手感覺恢復良好。
討論
隨著顯微外科技術的不斷提高,現在斷肢(指)再植的成活率都很高。但指體的成活并不意味著手術完全成功,盡可能多地恢復肢體的感覺及運動功能,提高患者生活和生產的能力,才是斷肢再植成功的意義所在。為縮短手術時間,減少離斷肢體溫缺血時間,手術必須爭分奪秒,同時也要求手術醫生具備熟練的顯微修復技術。快速及精細的清創后,對合骨折斷端,予以簡單、牢固的克氏針交叉內固定。為避免術后肌腱粘連,掌側高位切斷屈指淺肌腱,采用改良Kissler縫合法縫合斷裂肌腱,肌腱斷端予以包裹泰綾減少肌腱粘連,顯微鏡下清創血管、神經,修剪外膜及清除血管內血凝塊,剪除挫裂損傷血管,避免為保持血管長度而姑息了損傷的血管,否則容易形成血栓。無張力下吻合斷裂血管,如血管缺損,果斷決定移植自體血管。血管動靜脈比應>1:2,盡可能多地吻合背側靜脈,同時結扎及電凝創面內無關活動性出血點。顯微鏡下無創修剪所有神經斷端,精準地對合外膜并無創縫合,有利于患肢功能恢復。術后常規“三抗+保暖”等對癥治療,保持病房清靜及禁煙。術后康復治療尤為重要,早期康復理療師指導的康復鍛煉,功能恢復程度明顯好于沒有康復鍛煉的。術后4 d開始手指被動活動,術后1周即開始主動屈伸訓練,同時配合紅外線、超短波、微波等治療。本例患者術后未出現血管危象及肌腱粘連。術后7個月隨訪,患肢外形滿意,手內在肌輕度萎縮,雙手各指屈伸、握捏、對掌活動較好,左腕關節活動度及前臂旋轉活動較好,右前臂旋轉功能較好,雙手感覺恢復良好。
總之,斷腕再植的最終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恢復手部功能及外觀,顯微外科技術水平及術后康復鍛煉尤為重要。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