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臨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7.30.32
摘要 目的:探討下牙槽神經管的CBCT影像與拔牙術中的暴露情況。方法:收治下頜阻生第三磨牙患者60例,由2名口腔頜面外科醫師進行微創拔牙操作,觀察下牙槽神經管暴露情況。結果:頰側組術后神經管暴露8例,舌側組術后神經管暴露3例,根間組術后神經管暴露1例,插入組術后神經管暴露5例。結論:微創拔牙術中下牙槽神經管暴露的可能性不完全相同。
關鍵詞 錐束CT;下頜阻生第三磨牙;下牙槽神經管
因下牙槽神經血管束的損傷與欲拔除的阻生磨牙牙根的位置關系有很大的相關性,本研究就不同的下頜阻生第三磨牙牙根與下牙槽神經血管的頰舌向位置關系在下頜阻生第三磨牙拔除術中的暴露情況做一對比、研究,為今后臨床工作提供可靠的影像學分析信息。
資料與方法
2015年3月-2016年5月收治下頜阻生第三磨牙患者60例(68顆患牙),對其進行CBCT檢查,分析數據。
納入標準:①患者年齡18~45歲,平均22.4歲。②全身情況:全身無系統性疾病和慢性疾病史,無影響骨代謝的慢勝疾病史,無長期服藥史,女性非妊娠、非月經期。③專科情況:下頜阻生第三磨牙處無冠周炎,無根尖周囊腫、根尖炎、無腫瘤及骨折等病變。曲面斷層片示:患牙下頜阻生第三磨牙根發育完全,與下牙槽神經管接觸或超出下牙槽神經管。
方法:普蘭梅卡3D錐形束CT機,曝光大小90 kV,13 mA,曝光時間12 s,掃描時間18 s。CBCT檢查:所有患者均由臨汾市人民醫院放射科同一影像醫師進行CBCT影像拍攝?;颊呱泶┹椛浞雷o服,站立位,矢狀定位線定位于患者的正中線,牙列正中咬合位輕觸咬合板。由同一放射醫師進行讀片分析,將重疊位置分為4種:下頜阻生第三磨牙牙根位于下頜神經管頰側、舌側、穿行于下牙根之間、牙根插入下牙槽神經管內。位于頰側者為頰側組,21例;位于舌側者為舌側組,25例;穿行于牙根之間者為根間組,8例。牙根插入神經管內者為插入組,6例。
臨床觀察與隨訪:所有病例均由熟練程度相近的兩名口腔頜面外科醫師進行微創拔牙操作,觀察下牙槽神經管暴露情況,并進行術后追蹤隨訪。根據觀察隨訪結果統計數據。
下牙槽神經管暴露情況分型:①拔牙創底部光滑完整,未見缺損;②拔牙創底部神經管處可見明顯骨質缺損,下牙槽神經血管束部分暴露。
統計學方法:采用SAS 9.1軟件對進行fisher精確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術后觀察,頰側組神經管暴露8例,舌側組神經管暴露3例,根間組神經管暴露1例,插入組神經管暴露5例,其中頰側組1例與舌側組3例未能觀察到神經管暴露是否被排除,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23)。說明各研究組微創拔牙術后下牙槽神經管暴露的可能性不完全相同,其中插入組下牙槽神經管暴露可能性最大,舌側組、頰側組、根間組下牙槽神經管暴露可能性依次變小。
討論
下頜第三磨牙拔除術中,影像學檢查在避免或減少術中損傷下牙槽神經方面具有重要價值。當下頜阻生第三磨牙同下牙槽神經管存在某種程度的接觸關系時,下牙槽神經血管束在拔牙術中受損的概率會明顯增加。拔除下頜后牙時,對下牙槽神經血管束的空間結構及與周圍組織間關系的充分認識是對其術前判斷及治療的關鍵。
對于下頜阻生齒拔除術術前風險評估,多借助于全景片、根尖片等傳統影像學檢查,Estrela等通過對比888例PR和CBCT影像,認為CBCT的靈敏度明顯高于PR與OPG,該研究提示CBCT可以為口腔醫師提供更為清晰、精準的影像及可靠數據。
張波等認為CBCT可以幫助醫生了解阻生牙同下頜管位置及接觸關系的規律,從而幫助盡量降低下牙槽神經損傷的概率。本研究通過CBCT影像學分析后進行微創拔牙操作,術后觀察拔牙創暴露情況并進行統計學分析,認為舌側組、頰側組、根間組、插入組下牙槽神經管暴露可能性不完全相同,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其中插入組下牙槽神經管暴露可能性最大,舌側組、頰側組、根間組下牙槽神經管暴露可能性依次變小。其中頰側組1例與舌側組2例患者拔牙術后出現下唇麻木癥狀,頰側組神經損傷患者隨訪2個月后好轉,舌側組隨訪6個月后癥狀消失。插入組下牙槽神經暴露可能性最大,應與其下牙槽神經管壁骨質缺損有很大的相關性,舌側組暴露率較其他組大,應與拔牙術中牙挺向舌側用力時損傷舌側骨板有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