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民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7.30.61
摘要 肝硬化是臨床常見的一種疾病,隨著病情的進展,常導致腹水,對患者的健康和生活產生嚴重的影響。中醫對肝硬化腹水有獨特的治療手段。本文簡要介紹陳勇教授治療肝硬化腹水的經驗,為臨床提供參考。
關鍵詞 肝硬化腹水;中醫藥療法;名醫經驗;關幼波;陳勇
陳勇,男,主任醫師,是全國“肝病大師”關幼波的弟子,從事肝病的中醫臨床、教學、研究工作50余年,臨床經驗豐富。擅長治療肝病、胃腸病及疑難雜病。陳通教授在應用關老的經驗同時,也形成了自己的治療和用藥經驗。筆者在培訓中隨陳教授進修學習,茲將治療肝硬化腹水的經驗總結如下。
師用關幼波治療經驗
肝硬化腹水是肝硬化失代償的一種表現,在中醫學中被稱為“水鼓”“石水”“鼓脹”等。多由慢性肝炎遷延不愈,或由藥物、血吸蟲等引起肝硬化,日久肝失代償而成。
關老認為:此病由于濕熱傷脾,脾失健運,水濕停留,積蓄腹中;日久傷及正氣,致使氣血兩虛,氣虛則血行滯緩,進而影響津液輸布,聚于腹中,留而不去。再則濕熱傷脾,脾虛生痰流于經絡,阻礙三焦,決瀆失司,氣血運行受阻,痰瘀互結在腹中而成腹水。總之,本病與氣、血、水三者關系密切,是肝、脾、腎3個臟器受損的結果。
本病屬于虛實夾雜之證,既有肝脾腎虛弱,氣血不足的一面;又有腹水內留,痰瘀互結的一面。因此,治療上采用扶正與祛邪兼顧。扶正首重氣血,采用補脾、溫腎、疏肝;祛邪以利水為主,輔以化痰、活血化瘀。水之運化,“其源在脾”。補脾氣,可以使氣運中州,促進水濕的運化,無形之氣勝有形之水;脾氣旺又可絕生痰之源,使痰化于無形。氣為血之帥,氣旺則血生,氣行則血行,一味地活血化瘀徒損正氣。利水千萬不能用“舟車丸”等逐水之法,圖一時之快,傷及正氣。
關老治療肝硬化腹水的基本方藥如下:生黃芪50 g,當歸10 g,白術10 g,茵陳30 g,杏仁10 g,橘紅10 g,茯苓30 g,赤芍15 g,白芍15 g,澤蘭20 g,香附10 g,藕節10 g,車前子15 g,木瓜10 g,厚樸15 g,生姜3 g,大腹皮10 g,丹參15 g。同時,治療肝硬化腹水,不能用一方一藥,臨床應用貴在權變。
用藥原則
陳勇教授在臨床時,結合自己的經驗提出了治療本病的用藥原則:即補虛不礙邪,化瘀不傷血,利水不傷陰,行氣痰自卻,清熱利濕勿傷胃。
補虛不礙邪:本病虛中有實,正虛為本,邪實為標。正虛有氣虛、陰虛、血虛、血虛之分。選擇藥物時不要過于滋膩,滋膩的藥物有礙脾胃運化,進而影響水液代謝,加重病情。因此,選用補藥要清靈,給邪以出路,用藥多選用黃芪、白術、茯苓、沙參、太子參、黨參、薏苡仁、山藥等。
化瘀不傷血:水氣充斥經絡,氣血運行不暢,可見脈絡怒張,胸脅刺痛,頸、面、胸部等處有蜘蛛痣,手掌色紅,舌質紫暗等瘀血征象。再則,血不利則為水,不化瘀血,加重水腫的形成,更不利于水腫的消退。治療時要注意勿用破血、攻伐之品,以免傷及正氣,使正氣更虛,變生他證。宜選用養血活血,而不傷及正氣之品。如當歸、赤芍、澤蘭、丹參、牡丹皮、王不留行、牛膝、郁金、藕節等,慎用桃仁、紅花、三棱、莪術、水蛭等。
利水不傷陰:利水是治療本病的主要手段。水液的運行有賴于氣的推動,是臟腑氣化功能的表現,涉及的臟腑主要有肺、脾、腎及三焦。肺氣不通調,宣降失調;脾虛則乏力運行;腎主水液,若失于開合,則膀胱氣化無力;三焦水道不暢,這些都可以使水液停聚腹中。臨床上很難見到上、中、下三焦明顯分開的患者,水濕以中、下焦多見。利水以健脾、溫腎、淡滲為主,佐以“提壺揭蓋”法,宣通上焦。鑒于本病濕熱為患,易于傷陰,或久病體虛,陰液化成水邪而津液生成減少,如果一味地利水,就會損及陰液。治療時,宜選用利水而不耗陰液的藥物,如白茅根、豬苓、車前子、澤瀉、瞿麥、大腹皮、冬瓜皮、海金沙、葶藶子等。
行氣痰自卻:本病以脾虛濕困為主,病久則生痰,痰氣阻絡。痰是津液代謝的產物,分為有形之痰與無形之痰。有形之痰咯之則出,視之有物;無形之痰可在經絡、在臟腑。在肝,則加劇其硬化。化痰藥的應用,有助于肝氣調達,恢復肝的功能,延緩肝硬化的進程。在化痰之時,必先理氣,“氣行痰自卻”。氣為血之帥,氣血流暢,脾氣健運,可使生痰乏源,又能使已生之痰迅速消散。常選用的藥物有香附、杏仁、化橘紅、厚樸、陳皮、砂仁、枳殼等。杏仁、化橘紅是一個對藥。陳老曾說,杏仁開啟上焦之氣,化橘紅運中焦以化痰氣。二者合用,有半夏化痰之功,而無半夏有毒之弊,對治療肝硬化腹水正中病機。
清利濕熱勿傷胃:本病多由濕熱蘊久,阻礙經絡氣血運行;或脾虛生濕,濕邪運化不暢,聚而生熱而生。清熱利濕藥,性多為寒涼,服用過多、過久易傷及脾胃。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顧護胃氣是中醫治療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治療肝硬化腹水也是如此。選擇應用寒涼而不傷胃的藥物,如茵陳、蒲公英、馬尾連、草河車,白花蛇舌草等。
典型病例
患者,男,61歲,2012年2月27日初診。主訴:腹部脹滿,尿少,反復發作2年,加重0.5個月。既往患乙肝病史15年,患者2年前,出現腹部脹滿,經檢查,診為肝硬化腹水。在當地服中藥治療,曾腹水消失。后來腹水又發作,住院做過腹水穿刺放液。近0.5個月來,腹水加重。現癥:患者面色萎黃,有散在蜘蛛痣;胃脘脹滿,食后更甚,尿量少,色黃,大便不溏,手足不溫,時有齒衄,腹部膨隆,肚臍凸起,周圍可見靜脈曲張,舌暗,苔微黃,脈沉細。實驗室檢查:乙肝表面抗體、e抗體、核心抗體陽性,PLT 5.6×109/L,ALT 80U/L,ALT 65U/L。B超示門脈1.5 cm,腹水7.0 cm,脾厚4.8 cm。西醫診斷:肝硬化失代償期,脾功能亢進,腹水;中醫診斷:氣血兩虛,水濕內停。治法為補益氣血,活血化瘀,利水消腫。處方:生黃芪60 g,黨參20 g,炒白術10 g,茯苓皮30 g,大腹皮10 g,檳榔10 g,車前子20 g,滑石10 g,豬苓20 g,厚樸10 g,水紅花子30 g,二丑各6 g,白茅根30 g,藕節炭10 g,馬鞭草30 g,牡丹皮10 g,陳皮10 g,當歸10 g,生地黃15 g,丹參20 g。7劑水煎服,1劑/d。服藥1周后,腹水消失,無腹脹,飲食可。二診加地榆炭10 g、生地炭20 g。三診去二丑,加醋鱉甲10 g、茵陳30 g。后隨癥加減,鞏固療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