譙正權

doi:10.5969/j.issn.1007-614x.2017.30.75
摘要 目的:分析血常規檢驗前采血標本質量控制的問題及應對措施。方法:收治接受血常規檢驗患者72例,分析檢驗結果,觀察不同采血部位和不同檢測時間對檢測結果的影響。結果:靜脈血的白細胞、紅細胞、血紅蛋白水平明顯高于末梢血,靜脈血的血小板計數低于末梢血,數據對比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立即檢測的數值明顯高于<6 h和≥6h的。結論:提升血常規檢驗結果準確率是重點和關鍵,能減少標本誤差。
關鍵詞 血常規檢驗;采血標本;質量問題;應對措施
為了分析血常規檢驗前采血標本質量控制的問題及應對措施,近1年收治接受血常規檢驗患者72例,分析檢驗結果,對不同采血部位和不同檢測時間對檢測結果的影響進行觀察。詳細情況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收治接受血常規檢驗患者72例,對其進行血常規檢驗,并對結果進行分析。所有患者基本資料均符合臨床研究標準;其中男40例,女32例;年齡35~57歲,平均(45.2±0.9)歲。
方法:在本次研究中對所有患者進行血常規檢查,對不同檢測時間和不同檢測部位的檢測效果進行觀察,分析最終結果。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4.0統計學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分析不同采血部位的檢驗結果。結果證明,靜脈血的白細胞、紅細胞、血紅蛋白水平明顯高于末梢血,靜脈血的血小板計數低于末梢血,數據對比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對不同檢測時間對檢驗結果準確度的影響進行分析,結果表明,立即檢測的數值明顯高于<6h和≥6 h,見表2。
討論
血常規檢查是個復雜的體系,針對其特殊性,在實踐階段需要做好后續評價工作,按照具體要求落實,保證其合理性和有效性。
根據現有臨床醫學檢驗結果可知,相關因素很容易對檢驗的結果造成影響。嚴格的質量控制能得到準確的檢驗結果,但是在整個分析階段,可能會存在控制不當或者其他問題,要求檢驗科工作人員和醫生、護士等引起重視,對其進行有效控制。血常規檢驗能為臨床提供指導,根據診斷具體要求可知,只有做好指導工作,才能減少對樣本質量的影響。具體包括采集方式、樣本采集量以及樣本保存等,只有做好樣本分析工作,才能避免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防止出現管理失誤的現象。得出準確檢驗結果的重要保證之一是合格的質量控制分析,但其在臨床研究中常被忽視,多是和檢驗科室工作人員重視度存在一定的聯系。由于檢驗標本從采集到檢驗環節的管理難度比較大,很難進行控制,因此也成為管理的難點和要點。血常規檢驗能為整個臨床工作奠定基礎,指導意義突出,針對干預性因素的多樣化,做好診斷工作是關鍵。具體影響因素如下。
藥物影響:醫護人員采集血液樣本的階段,需要對患者進行適當的指導和教育,查看患者是否服用藥物。如果服用,則建議停藥后一定時期,接受血常規檢查。服藥后,藥物在體內新陳代謝,對血液成分有直接影響,因此會引起血常規檢驗準確度降低。
采血部位:采血部位常會選擇靜脈血、指血和耳垂血等,末梢血在采集階段會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如環境、溫度,血液成分也會因此改變,進而影響檢驗結果準確性。
采血時間:隨著多種因素而變化,如飲食、睡眠以及運動等,在不同時間點對檢驗指標有嚴格要求。被檢驗者情緒變化,可能會導致血液指標變化,因此需要及時與患者互動和交流,指導被檢驗者緩解不良情緒,保證結果不受影響。
采血量的影響:采血量與抗凝劑的比例應協調一致,保證血細胞分析儀的用量。應注意血樣與抗凝劑比例。采血完成后,如果不能及時對樣本進行檢測,則會導致標本檢驗不合格,或者出現其他方面的問題。在處理階段要控制好溫度。運輸階段避免劇烈碰撞,否則會出現溶血的現象。醫護人員要掌握具體操作要點和重點,提前對標本量進行分析,按照質量控制要求實施,進而避免出現控制不當或者其他現象。血常規檢驗分析對標本質量的控制有嚴格的要求,要注重提升醫護人員的自身綜合意識,包括采集部位、采樣量以及抗凝劑的選擇等,嚴格按照現有規范實施,以便為臨床診斷提供準確的數據。
在本次研究中對不同采血部位的標本準確率進行分析,靜脈血的白細胞、紅細胞、血紅蛋白水平明顯高于末梢血,靜脈血的血小板計數低于末梢血,數據對比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本研究對不同檢測時間對檢驗結果準確度的影響進行分析表明,立即檢測的數值明顯高于<6 h和≥6 h的。說明血常規檢驗分析對采血標本質量有嚴格的要求,在實踐中需要做好標本質量選擇工作。
綜上所述,采血標本質量控制工作的應用優勢明顯,能為后續診斷奠定基礎,得到精準的數據,提升檢驗準確度。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