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瑤
doi:10.3909/j.issn.1007-614x.2017.30.82
摘要 目的:探討自殺未遂患者的心理干預方法。方法:收治自殺未遂患者100例,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50例。研究組采取優質心理干預,對照組采取常規心理干預。結果:兩組護理前生活事件量表評分、焦慮量表評分、抑郁量表評分及出院后1年再次自殺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有效的心理干預,可以改善自殺未遂患者不良心理狀態,降低出院后再次自殺發生率。
關鍵詞 自殺未遂;心理;干預
WHO的統計數據表明,全世界每年約有100萬人死于自殺。每出現一個自殺成功者,就可能有10~20個自殺未遂者。自殺未遂不僅傷害本人,還對患者家屬造成巨大心理創傷。心理干預有助于幫助自殺未遂患者度過危險期。本文收集2013年4月-2017年1月在我科治療的自殺未遂患者,分析心理干預的價值。
資料與方法
2013年4月-2017年1月收治自殺未遂患者100例,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50例。研究組男26例,女24例;平均年齡(37.5±8.1)歲。對照組男25例,女25例;平均年齡(38.1±8.5)歲。兩組性別、年齡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方法:對照組采取常規心理干預。護士通過執行醫生醫囑,給予患者服用藥物,進行疾病危害的宣傳教育等。研究組采取優質心理干預。具體如下:①評估:采取癥狀自評量表、自殺意念量表、生活質量綜合問卷對自殺未遂患者進行自殺傾向評估,心理問題較輕者由責任護士干預,發現量表評分中自殺意念嚴重者,請專職精神科醫生進行診治。②心理治療:分為3個階段實行,在每星期一、星期三下午1:00~3:00進行干預。第1階段,患者入院后情緒低落、郁悶,護士首先與患者建立良好關系,注意溝通中以真情實感讓患者消除戒備心理,說明治療的意義,找出其錯誤認知,找出患者心理最脆弱的問題,制訂相應的心理干預措施。第2階段,糾正患者不適當的認知和行為,幫助當事人理智地面對現實,傳授解決問題技巧,分清幻想與事實,提高社會適應能力。第3階段,目的是增強和鞏固治療效果,根據患者具體情況及時調整心理干預方法,以減輕患者對刺激事件的緊張性,指導患者家屬給予患者溫情關懷。定期舉行集體活動,豐富患者的生活內容。對家屬進行自殺前常識的培訓,識別患者是否有自殺意念。
觀察指標:對比研究組和對照組護理前后生活事件量表評分、焦慮量表評分及抑郁量表評分。比較兩組出院后1年再次自殺發生率。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7.0軟件,計量資料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研究組和對照組護理前生活事件量表評分、焦慮量表評分及抑郁量表評分分別為(43.55±5.81)分、(56.31±12.87)分、(51.23±13.61)分和(42.52±6.28)分、(55.87±13.57)分、(52.67±12.85)分,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和對照組護理后生活事件量表評分、焦慮量表評分及抑郁量表評分分別為(68.52±6.98)分、(31.25±5.54)分、(25.31±4.85)分和(52.31±5.87)分、(35.67±6.95)分、(30.25±6.81)分,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研究組和對照組出院后1年研究組再次自殺發生率2%,對照組為16%,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討論
自殺是15~34歲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WHO數據表明,全世界平均每40 s左右就有1人死于自殺。自殺未遂指自殺未達到結束自己生命的狀態,自殺未遂的發生率是自殺致死的15倍。有研究顯示自殺未遂后第1年中自殺致死的風險最高。在這個階段中,患者情緒不穩定,需要充分保護和支持。
因此,在自殺未遂者挽回生命后,亟須心理護理干預。同樣有研究提示自殺未遂患者雖經積極住院治療,心理創傷仍未好轉,有再次自殺的可能。此時對患者進行恰當的心理干預,不僅可以讓患者恢復心理平衡,還能讓當事人學會新的應對技巧。護士與自殺未遂患者的接觸最密切,可以全天不間斷地觀察患者心理狀態,可以通過專業的心理學知識對患者進行危急干預。
本次研究發現,研究組和對照組護理前生活事件量表評分、焦慮量表評分、抑郁量表評分后及出院后1年再次自殺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可以看出,通過有效的心理干預,可以改善自殺未遂患者不良心理狀態,降低出院后再次自殺發生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