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利賓
摘 要:職業素養教育是高校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當前就業形勢,加強其工作力度可有效提升畢業生職業能力,高校要創新多種方式,探索多種渠道,挖掘多種載體,構建有效路徑,全方位加強職業素養教育。
關鍵詞:高校;大學生;職業素養
一、職業素養概念界定
職業素養宏觀上指勞動者或者職業人對社會職業的了解程度以及對社會職業適應能力的綜合素質,微觀上表現為個體在職業活動中表現出的職業意識、職業興趣、職業技能以及職業規劃等。對職業素養產生直接影響的因素有很多,從勞動者方面講,其個體因素、教育環境、家庭因素以及價值觀等,都直接影響其職業素養水平。此外,職業素養強調動態的修性,它是在個體先天的基礎上,經過后期的環境影響,日益形成的比較穩定的心理品質和行為特征,外在表現為一個人對職業的適應能力和發展能力。
二、高校職業素養教育存在的不足
1.職業素養教育缺乏資源整合與整體規劃
職業素養教育作為人才培養工作的組成部分,它貫穿于人才培養的全過程,要與全員、全方位、全過程育人格局緊密結合。因此,必須立足于學校、教師、學生、專業和課程五大層面系統推動,立足全校整合資源,系統規劃設計,調動全校各環節積極性,必要時建立專門組織,牽頭協調校內資源,對外充分挖掘載體,利用校企合作平臺,發動社會、企業、政府共同致力大學生職業素養教育,實現社會資源轉化為職業素養育人資源的目標。
2.忽視職業生涯規劃課堂的作用
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是高校就業指導和職業素養教育的重要內容,是提升學生職業素養水平的基本途徑。當前,大多數高校都系統開設了職業生涯教育課程,但是各高校重視程度不同,部分高校存在流于形式的現象,還有部分高校孤立地開設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未和學生專業教育相結合,使教育蒼白無力,缺乏基本的實效性,還有部分高校存在課時嚴重短缺的現象。
3.職業素養教育師資隊伍建設不足
大學生職業素養教育是一門集知識和實踐為一體的特殊課程,對于教師的知識和實踐能力有很高的要求。當前,絕大多數高校表現出的最明顯的缺陷基本上集中在師資隊伍方面,多數高校沒有相關專業教師,基本上是由就業指導部門的工作人員承擔該門課程的講授。在教學管理上,也存在不納入學分管理的現象,部分高校不重視師資隊伍培訓,在涉及大學生職業素養教育課程建設方面的一系列機會,都被習慣性地忽略。
三、加強大學生職業素養教育的路徑
1.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堂教學是職業素養教學的主渠道,是實施教育的第一課堂。高校要重視建設第一課堂,開展卓有成效的職業素養教育教學活動。第一,學校層面要將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課程納入全校課程體系,和其他專業課程同等看待。第二,在教學管理過程中,重視課程建設,建立獨立教研機構,廣泛開展教育教學研究和創新。第三,各教學單位要結合專業特點系統設置職業規劃教育課程內容,使不同專業的學生能獲得個性化教育,提升教育實效。
2.重視第二課堂建設,充分發揮活動載體作用
高校務必重視學生組織和社團建設,依托各級學團組織,廣泛開展校園文化活動,搭建第二課堂。首先,學生個體要重視每次活動的參與,在活動氛圍中得到提升。其次,從教師層面來看,務必重視課堂教學外的實踐環節,提升學生實踐能力,實現知識轉化為能力的目標。最后,學校層面務必盡全力提供第二課堂建設的各種資源和條件,在全校形成勤動手、重實踐的濃厚氛圍。
3.加強學生自學意識和自學能力的培養
各高校必須重視激發學生自學意識和提升自學能力。第一,完善相關學生組織建設,學生組織是大學生開展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重要載體,設立職業素養相關社團,引導社團開展職場模擬和職業體驗等活動,達到學生自我提升的效果。第二,輔導員教師要充分利用一切條件,引導學生自行學習職業素養,提升相關知識和理論,培養自學習慣,必要時通過管理手段督促學生開展相關活動。
參考文獻:
[1]曲長海,王越芬.高校多元協同培育大學生職業素養的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5(12).
[2]許亞瓊.職業素養:職業教育亟待關注的課程研究領域[J].職業技術教育,20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