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加偉++++劉善義
【摘 要】近年來,電視界出現了很多有文化、有內涵的“清流節目”,對文化的傳承大有裨益,而很多電視民生新聞節目,也在積極做出嘗試,改變以前觀眾“五小”、“瑣碎”的詬病。本文以安徽廣播電視臺《第一時間》欄目持續十年的一檔文化板塊為例,介紹民生新聞是怎么進行“清流嘗試”的,看民生新聞如何把文化傳播的功能發揮得出彩,使得其老少咸宜、雅俗共賞。
【關鍵詞】民生新聞;楹聯策劃;清流節目;文化傳播
近期,我國電視界刮起了一股“清流之風”,如中央電視臺的《中國詩詞大會》,喚醒了很多觀眾的詩歌情結;《朗讀者》帶領觀眾重燃閱讀的熱情;黑龍江衛視的《見字如面》選出歷史上的一些著名的信件,進行演繹,再現歷史的細節、體會歷史人物的命運;中央電視臺的《國家寶藏》,則通過文物展現中華文化的“基因密碼”……這些節目,在傳媒娛樂化大行其道的今天,就像是一股“清流”,提升了電視的品位和格調,傳播了傳統知識與文化。
傳播學者尼爾·波茲曼早就發出過“娛樂至死”的警告。尼爾·波茲曼說:“電視的思維方式和印刷術的思維方式是格格不入的,電視對話會助長語無倫次和無聊瑣碎;電視只有一種不變的聲音——娛樂的聲音”。[1]縱觀我國的電視業,媒體的娛樂功能盛行,而傳播文化的功能卻發揮得不夠,部分文化類節目,往往只能選擇午夜等冷清的時段來播放。收視率甚至可以忽略不計,“叫好不叫座”的情況一直存在。但令人欣喜的是,近年來,一批“清流節目”出現了,它提升了觀眾的文化旨趣,也適合全家共同收看,可謂老少皆宜。
電視民生新聞如何提升傳播傳統文化的能力,讓“清流”能夠流入人心?筆者認為,應該從受眾興趣出發,在節目內容、形式上創新,激活嚴肅刻板的傳統文化,增強文化感、互動性和趣味性,注重品牌塑造。本文以安徽經視《第一時間》楹聯系列策劃為例,研究電視民生新聞如何在傳統文化策劃報道方面進行創新嘗試,履行媒體傳播文化的功能。
一、系統策劃,著力“品牌性”打造
安徽經視《第一時間》是安徽一檔開辦了15年的王牌民生新聞欄目,收視率在區域內可視頻道中一直名列前茅,多次獲得全國性大獎。自2009年起,每年接近年底,《第一時間》就會推出楹聯報道系列節目,已舉辦了十年。從一開始,欄目就有意識地在打造楹聯策劃的“品牌性”。
(一)邀請專家,讓有個性的文化人成為系列報道“品牌”的一部分
在楹聯系列報道中,欄目邀請了《百家講壇》知名講師、中華詩詞學會常務理事孫丹林;中國楹聯學會常務理事,湖南省楹聯家協會副主席魯曉川;中國楹聯學會會員、中華對聯文化研究院研究員王家安等。多位全國的知名楹聯專家擔任嘉賓,解決了傳播傳統文化時的“專業性”問題?!昂霌P傳統文化的前提是對傳統文化的認真研習,是對中華傳統美德的文化精髓的深入領會。這是廣播電視工作者采編制作弘揚傳統文化節目的首先要解決的問題。”[2]這些文化專家本身具有“品牌效應”,以主嘉賓孫丹林為例,他參與了很多年的楹聯報道,在百姓心中形成了“想到《第一時間》楹聯故事就想到孫丹林”的效果。此外,欄目邀請的所有書寫春聯的專家,也都是安徽書法界的頂尖專家。
(二)系列策劃的延續性包裝
系列報道的名稱,也是一個延續的過程,節目多年來被分為兩部分,一部分名為《迎新年,賽春聯》,包含征集春聯,評選春聯,寫作春聯,印制春聯,發放春聯以及張貼春聯等多個環節。另一部分名為《走南闖北說楹聯》,即邀請著名春聯專家,在全國范圍內尋訪優秀春聯。
節目的跨度有幾個月。系列報道也注重進行統一的VI視覺設計,在印制春聯環節,每一年贈送給觀眾的春聯大禮包里,都含有對聯一副,幾個福字,六到八個紅包,以及一張孩子用的課程表,這些印刷品上面,都印有《第一時間》欄目的logo。這些貼在千家萬戶門上的對聯,每副都有《第一時間》的標志,格外顯眼。
(三)打造記者品牌
欄目也會把記者打造成品牌,欄目固定有兩名記者,來操作《走南闖北話楹聯》系列報道,他們和專家一起,結伴去尋訪春聯,有的還拜專家為師,在采訪過程中插科打諢,間或創作幾副自己諏出來的“大白話”楹聯,博觀眾一樂,也使得節目增色不少。
二、創新節目形式,增強傳統文化傳播的“趣味性”
(一)尋訪楹聯名勝,展示有地域色彩的楹聯文化
《第一時間》楹聯策劃的選題是全國性的,節目沒有把視角局限于安徽本地,而是鑒賞全國各地的著名楹聯,體會各地楹聯獨特的地域風格。
2016年12月,欄目就派記者趕赴開封和杭州,講述了開封府、杭州西泠印社等古建筑上的楹聯;2017年,欄目又赴甘肅蘭州和湖南長沙,帶觀眾品讀西北楹聯的磅礴氣勢和長沙楹聯的文化氣息。通過這種地域對比,讓觀眾見識到了大西北楹聯的波瀾壯闊:“一脈長江騰喜浪 千秋絲路涌金波”;了解了長沙岳麓山楹聯的英才輩出:“學正朱張一代文風光大麓,勛高黃蔡千秋浩氣壯名山”,一副聯里,就寫了朱熹、張栻、黃興、蔡鍔四位名人。
楹聯專家在尋訪過程中,傳播給觀眾大量的知識。比如龍門對、六言聯、疊字聯、回文對等等。如杭州西湖邊黃文中的奇聯“水水山山處處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時時好好奇奇”正讀、反讀、跳讀,都可以,非常有趣。這些傳播文化,不僅讓觀眾學習到了楹聯的歷史價值和藝術觀賞性,也感受到了中華文字的趣味性。
(二)講述楹聯過程帶出“楹聯典故”、“歷史人物故事”
如孫丹林在李鴻章紀念館這一歷史人文景點講述時,不僅對館內的對聯進行評說,并由各個對聯,講到了這位風云人物在各個生命階段的不同境遇,深入分析他在書寫對聯時的歷史背景和心態,讓一副副楹聯變成有血有肉的故事。
(三)創新報道形式
以“尋訪”的形式,記錄下記者和專家尋訪的經過,尋訪過程中記者會設計場景和橋段,專家孫丹林在《百家講壇》的經驗,讓他具備電視傳播所需要的“講故事”的能力,能夠很好地將文化傳播“寓教于樂”,后期編輯中輔以歷史故事的視頻或圖片,讓楹聯專家講述的故事更加具體、有趣,將停留在書中的歷史知識和典故,通過畫面傳達給觀眾。endprint
三、傳播傳統文化時注重與觀眾的“互動”
《第一時間》的楹聯報道是一個系列過程,在楹聯專家講春聯之后,緊跟著“征集春聯”“評選春聯”“發春聯”三個策劃,設置了春聯創作競賽、短信投稿、專家評選、現場活動等方式,讓傳統文化不僅僅和文化專家相約,更與百姓生活相連。
(一)征集春聯,觀眾創作,讓春聯這一文化事物,更加富有時代精神和生活氣息
楹聯策劃報道注重與觀眾進行互動,一般會讓楹聯專家出幾道題目,讓觀眾們來對對子。如,制作“嵌字聯”時,上下聯都要有“緊隨第一時間,生活天天新鮮”欄目口號中的任意一字,這也能在春聯的后期篩選時,起到“防偽”的效果。這類互動效果往往非常好,經常一晚上欄目就能收到三千多條短信。有的觀眾,甚至夜里三四點鐘還在“推敲”春聯。
征集到春聯后,全省頂尖專家會從數萬份參賽作品中評選出十副作品,獲得當年的十佳。這些觀眾的創作,深具文化內涵、緊扣時代主題、富有生活氣息。以2017年底評選出的十佳春聯為例:“紅梅紫燕入新歲,綠水青山展盛容”和“一派繁華憑偉略,千秋砥礪證初心”兩副,就嵌入了“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詞語?!伴T前犬臥春陽暖,天外龍飛絲路興”,則說的是“一帶一路”。
(二)十佳楹聯作者的報道,都是“高手在民間”的勵志故事,讓人感受到楹聯文化對普通百姓的文化滋潤
每年十佳春聯作者評選出來后,往往會讓我們感嘆“高手在民間”,他們有的是教師、工人,有的是保安、農民,各行各業都有,他們的共同特點,就是熱愛楹聯文化,刻苦鉆研,作品的水平相當高,真可謂“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而他們展現的熱愛楹聯文化的精神,也是相當有感染力的。如2018年“迎狗年賽春聯”十佳楹聯作者阮聯堂,是安徽長豐縣的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兒子智力有缺陷,女兒患上癌癥,但老人家積極樂觀,自學楹聯,反復鉆研,終于獲得十佳春聯作者稱號。六安的錢斌,是一名工人,已經五年獲得十佳作者的稱號了,對他的采訪,幾乎都是在車間里完成的。肥西的十佳春聯作者龔森林,則是一名超市老板。
(三)寫春聯,貼春聯,營造與民同樂的喜慶氛圍
欄目組邀請安徽的書法家,來書寫海選出的這批春聯,最終印制成春聯禮包。然后由記者趕往全省各地,進行公益派送。欄目人員來到汽車站、火車站、廣場等公共場所,免費派送春聯,也會選擇一些特殊的人群,比如堅守崗位的武警、醫生、工人等,上門發放春聯。最后,是貼春聯。欄目組會選擇在大年二十九左右,趕往全省的東西南北中,分別讓熱心觀眾將春聯貼上,在貼的過程中,展現當地的一些民俗,熱熱鬧鬧過大年。
《第一時間》楹聯策劃報道,已經舉辦了十年,成為了安徽電視新聞節目的一個品牌文化活動。每到春節前夕,觀眾都會詢問春聯大賽何時開始,各路楹聯高手也躍躍欲試。這是地面民生新聞欄目將傳統文化融入電視節目的一種嘗試,寓教于樂地傳播了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也有利于提升欄目的收視率和形象。
注釋:
[1]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M].章艷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106.
[2]孔建民.廣播電視節目如何弘揚優秀傳統文化[J].東南傳播,2017(11).
(作者單位:安徽廣播電視臺《第一時間》欄目)
責編:周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