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思斯
摘 要:隨著教學內容的改革不斷深化,傳統應試教學的弊端也逐漸的暴露了出來,為了對高校體育教學質量進行深化,本文通過對高校體育教學現狀,以及相應的教學對策展開探究,希望能為相關人員,起到有效的參考作用。
關鍵詞:高校體育;教學現狀;分析;對策探究
教學理念在近些年不斷的進行更新換代,在這種新型教學觀念的影響下,對高校體育教學進行改革勢在必行。在具體的應用過程中,高校體育需要將體育的理論基礎,與實踐情況相結合,發展“健康第一”的核心指導思想,利用體育教學的特性,盡可能提升學生的健康水平,增強其身心素質,幫助高校學生,具備較強的體育鍛煉素質。當然,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對于那些潛在的教學問題,教師也應該給予重視,結合實際情況,做出合理化的改善。
一、我國高校體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思想停滯不前
當前一些高校的體育教學活動,所延續的仍舊是過去的教學大綱,導致整個體育教學指導思想,存在著一定的落后問題。在信息高度發達的當前,大家對于體育學習的認識,也不僅僅局限于過去那些教學內容上,在高校教學課堂上,體育課程的地位有待擺正,甚至一些高校的負責人,對于體育教學的改革不夠重視,或者是過度關注理論知識,缺乏對學生體育素質進行培養,整體的教學風氣有待提升。
(二)教學目的缺乏明確
由于競技環境的影響,導致高校的體育教學目的,仍舊停留在“贏得比賽”的層面上,教學內容缺乏一定的全面性,甚至導致很多學生對于體育鍛煉失去了興趣,體育教學的整體性意義不復存在。在進一步的研究中發現,很多高校體育課堂上的教學目的都是有待明確,使學生處在一個被動接受的狀態,有時一堂課結束了,學生還并未掌握合理的訓練目標,影響了整體的學習效果,阻礙體育教學改革的發展。
(三)教學手段過于僵化
由于對于體育教學活動缺乏重視性,所以也就導致其教學手段和過于僵化,整個學科在教學改革的洪流中,失去了平等發展的機會。與此同時,由于高校體育教學本身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出更多的主動性,但是僵化的體育教學手段,導致教師個人主觀教學意識過于強烈,且整個課堂走向被牢牢的控制在教師手中,學生的選擇權和發言權都得到了削弱。在這種教學背景下,“填鴨式”“灌輸式”教學方法比比皆是,進一步影響了學生的體育鍛煉興趣。
二、改善高校體育教學的具體對策
(一)更新體育教學觀念
在對高校體育教學內課程進行改革的時候,教師應該確定基礎化的發展觀念,對整體的教學觀念進行更新:首先,要注重學生主體性的發揮,讓他們在體育鍛煉的過程中表現出更多的認知性,注重良性的情感體驗,這樣也可以為體育教學的改革提供一些必要的保障;其次,要去“重運動技術、輕身心健康”的思想,確定“健康第一”的教學指導思想,幫助學生從更為多元性的角度來認識體育鍛煉內容,并根據學習活動,確立嶄新的體育鍛煉觀念;最后,要對體育教學的實質性內容進行分類,將體育活動設定為主要的教學手段,以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作為教學的基礎性目的,并構成全新的教學框架。
(二)融入新興教學項目
要想打破傳統體育教學內容的藩籬,教師勢必需要引入一些新興的教學項目,這樣一方面是提升體育教學的趣味性,另一方面,則可以打破傳統以競技體育為主的教學模式。在實施上,教師不妨去掉一些對學生身體素質要求較高的運動項目,增設一些趣味性較強,且適合學生共同參與的體育內容。例如教師可以針對女生,開設健美操的教學內容,而針對男同學,則可以開設太極拳。為了增強學生的互動性,不妨引入一些男女混雙的球類練習活動,像羽毛球、網球等等,這些都可以進一步活躍學生的體育鍛煉意識。還有,在增設一些新興教學項目的時候,校方也可以聯合體育教師,利用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學生的體育發展興趣。
(三)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盡可能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健身意識。從傳統意義上來講,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能夠引導其更為積極主動的深入到學習過程之中。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面,教師可以讓學生組成合理的訓練小組,由小組長來安排訓練任務,并且在課尾,各個小組也可以展開訓練“PK”,對比各個小組的體育學習成效,教師給出合理的點評,幫助他們樹立積極的想學習信心;其次,教師可以定期讓一些體育學優生來擔任“小教練”,輔導教師進行教學,針對一些教學難點,這些“小教練”可以到學生群體中展開“一對一”的講解,不僅緩解了教師的教學壓力,同時也能夠進一步提升教學質量。
總而言之,作為教學體系中最為重要的一環,高校體育是鍛煉學生精神品格的關鍵性臺階,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掌握合理的體育訓練方法,養成終身鍛煉的良好習慣,這樣才能達到素質教學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徐麗.上海市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學生創新能力的現狀調查與對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4.
[2]崔熙.重慶市民辦高校體育教育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D].西南大學,2013.
[3]楊瑞鵬.陜西高校體育教育專業學生教學能力培養現狀與對策[J].當代體育科技,2011,1(01):28+3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