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卉青
摘 要:初中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尚未成形,在成長過程中容易受到外界環境的影響,當自身張揚、渴望表現的性格與成年人的管教相碰撞時,容易產生叛逆心理。逆反心理不利于師生關系的良性發展,不利于學生與家長的和睦相處,更不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因此了解逆反心理,尋找逆反心理形成的原因,找到合理的方法去疏導學生的逆反心理成了教育者不可忽視的任務。
關鍵詞:逆反心理;關注;交流;策略;分析;指導
叛逆心理是人們為了維護自尊,而對對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態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逆反心理在青少年成長過程的不同階段都有可能發生,產生逆反心理的根本原因是孩子們長大了,開始從不同角度批判地看待周圍的人和事,因為思維運用的不熟練才會在前進的道路上磕磕絆絆。同時,逆反心理的產生還與家庭教育方式和學校教育等因素有關。所以,只要家長和老師給予處在叛逆期的學生足夠的尊重和認同,必要的耐心疏導,絕大多數的學生最終會選擇回歸,重新建立起融洽和諧的親子關系和師生關系,這對孩子們的健康成長將有很大的幫助。
一、學會交流
大多數初中學生逆反心理發作最強烈的時期短則數月,長則一年,具有逆反心理的學生往往比較敏感,害怕受到傷害,既渴望受到關注又排斥他人,所以如何正確地與學生交流成了解決逆反心理的第一步。調查發現,當他們有煩心事時,70%以上的學生更愿意找身邊的好朋友,或者是網友去傾訴,向老師、家長傾訴的學生比較少。這樣的結果說明老師、家長在平時生活中容易與學生拉開距離,甚至有的學生存在“老師和家長不會理解自己”的心理,加之老師、家長與學生的交流少,所以很難了解學生內心的真實想法。大多數學生面對著老師、家長的囑咐、提醒、督促,自然會感覺厭煩、不悅,相互的隔閡很容易導致學生產生叛逆心理,這也是平時家長感到“明明自己是出于好心,可為什么孩子們總是理解不了”的原因。所以,老師和家長應當了解青少年心理特點,正確引導學生將內心矛盾、不良情緒釋放出來,以求得心理平衡,緩解或消除心理不暢;多創造和睦氣氛,交流時注意語氣、語調與用詞,盡量避免使用命令的辭令,學會聆聽,重視孩子內心的想法,讓學生感受到老師、家長的可親、可敬,學生才更容易接受老師、家長的教育。
二、給孩子足夠的關注與尊重
處于叛逆期的學生渴望與眾不同,希望突出自我,以獲得足夠多的認同感。他們渴望獨立,用很多家長、老師不能理解的行為給自己打上一個“我長大了”的標簽。當對方施加壓力,使自己自主地位受到動搖時,就會產生逆反心理,拒絕別人,甚至做出不理智的事來。家長、老師若要以犟制犟,結果只能是兩敗俱傷,孩子的逆反心理更嚴重,拒絕接受教育,或是自暴自棄,玩世不恭。所以,對于犯了錯誤的學生,老師、家長應當多注意擺事實、講道理,避免從主觀人格上的批評,防止學生對學習、生活失去信心,設身處地得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想,給學生足夠的尊重,讓學生覺著老師、家長和自己是朋友、是知己,以減少孩子與老師、家長之間的代溝。這樣,大多數學生都會與家長、老師重新建立起和睦的關系。
三、加強群體風氣建設
調查發現,很多學生有煩心事的時候更愿意向同齡人、好朋友傾訴,有些不好意思對老師、家長談的內容在同齡人面前可能更容易說出口。同齡人之間不存在代溝,關系也比較密切,在彼此的相互交流中,孩子們更容易受到其他孩子的影響,叛逆心理在這種情況下更容易擴散、加深,而一個良好的群體風氣,能夠感染學生,推動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所以,作為老師、家長,應當加強對群體的正確指導,一旦發現不良風氣應當及時交流、指正,對于一些已經出現逆反心理癥狀的學生要格外關注,及時糾正,保證孩子們良好的學習、生活氛圍。
四、多與學生家長溝通
家長在學生教育中起到的作用往往是大于學校教育的,有的心理問題甚至是由學生家長造成的,是學生家庭生活的表現。老師疏導學生的叛逆心理的同時,阻止學生家長的一些過激行為極為重要,否則教育者費盡心思與孩子們拉近的距離,結果又因為家長的一些言行前功盡棄,這種一曝十寒的教育方式是沒有任何效率的。因此,在教育過程中,作為教育者應當時時提醒家長多關心孩子、了解孩子,給學生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對學生健康心理的發展大有益處。
五、加強對社會現象分析指導
初中學生剛剛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尚未形成正確、成熟的價值觀,一旦發現自己長久以來所學到的做人準則以及要遵守的社會公德被社會現象所沖擊時,會質疑自己所學內容的真實性,對人性的真善美也容易失去信心。所以,在平時生活中,我們應當避免一味地給孩子們揭示社會黑暗面,應當使他們知道,即使社會上有很多丑惡的現象,但也不缺乏善良的人,教育他們要對社會有信心,未來是充滿光明的。
總之,面對初中學生的逆反心理,作為一名教育者要提高自身素養,教師要具備良好的教育心態,要把關心、尊重、愛護學生放在首位,把學生置于與自己平等的地位。兵家打仗要知己知彼,醫生看病要望聞問切,育人則需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站在我們面前的每個學生都像一把鎖,要想開鎖就要深入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引導他們進行自我調整,提高自信心。堅信用情、用愛、用智、用心是保證學生心理健康的最好良藥。做人難,育人更難。因此,敲開學生的心門,走進學生的內心,保護其幼小的心靈不受傷害,讓學生健康成長,這永遠是我們教育工作者為之奮斗的最終目標。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