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曦
【摘 要】目前關于微紀錄片的概念,學術界還沒有權威統一的界定。筆者根據“微紀錄片”中有兩個關鍵詞對其進行限制,一個是“紀錄片”,一個是“微”,應通過對這兩個關鍵詞的界定,來歸納得出微紀錄片的概念。
【關鍵詞】紀錄片;微語境;微紀錄片
中圖分類號:J9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33-0077-02
目前關于微紀錄片的概念,學術界還沒有權威統一的界定。部分學者在話語中沒有將微紀錄片與微電影這對易混概念進行明確地說明和區分,顯示出其概念界定的模糊與不規范。筆者認為,微紀錄片中有兩個關鍵詞對其進行限制,一個是“紀錄片”,一個是“微”,應通過對這兩個關鍵詞的界定,來歸納得出微紀錄片的概念。
一、什么是紀錄片
被認為第一部具有真正意義上的紀錄片是美國的弗拉哈迪于1921年拍攝的《北方的納努克》。而最早對這種類型的影片進行理論性描述的是英國人約翰·格里爾遜,他對“紀錄片”一詞的含義作了明確的界定:紀錄電影是指“對現實進行創造性處理”的影片。1979年美國《電影術語詞典》這樣界定:“紀錄片,記錄影片,一種排斥虛構的影片。它具有一種吸引人的,有說服力的主題或者觀點,但它是從現實生活中汲取素材,并用剪輯和音響來增進作品的感染力。”
在我國也有諸多學者與業界人士發表過對紀錄片這一概念的理解,《中外廣播電視百科全書》一書中關于紀錄片的定義是:(紀錄片是)通過非虛構的藝術手法,直接從現實生活中獲取圖像和音響素材,真實地表現客觀事物以及作者對一事物的認識與評價。在《中國應用電視學》一書中曾提到:紀錄片是直接從現實生活中選取圖像和音響素材,通過非虛構的藝術表現手法,真實地表現客觀事物以及作者對這一事物認識的紀實性電視節目。石屹在《電視紀錄片:藝術、手法與中外觀照》中對中外紀錄片專家關于紀錄片的論述作出分析總結,認為客觀真實是紀錄片必備的要素,創作者根據現實生活中的真人、真事、真景象、真氛圍而創作,有一定的思想性,能潛在表達創作者主觀思想的作品。
綜上所述,借鑒已有觀點和筆者自己的理解,對紀錄片作如下界定:紀錄片是從社會現實與自然現象中提取圖像和音響素材,以真人真事為表現對象,通過非虛構的藝術表現手法,以展現真實為本質,并用真實引發人們思考的紀實性影視藝術作品。
二、“微”的內涵
如今,在被快餐文化沖擊著的現代社會,根據現代人對碎片時間和移動空間的要求,微紀錄片的敘事時間相較于傳統紀錄片在保持意義完整的前提下,進行了創造性地刪減。這種刪減不僅滿足了受眾的喜好和需求,也提高了傳播的效率,因此,筆者認為,微紀錄片中“微”的內涵首先應該表現為時長的微上。而在微紀錄片時長的界定上,學者們一直爭議不斷,大致歸納為以下幾種說法。
第一種,一部分學者以編劇胡革紀的三集紀錄片《李白在安路》作為微紀錄片的代表作品,對微紀錄片的概念做出了這樣的描述:“目前冠以微紀錄片之名的紀錄片一般在10分鐘左右,以25分鐘為上限;同時,1分多鐘的超微紀錄片大量涌現。1-25分鐘的時長有彈性的包容度,對于紀錄短片來說方顯其微,也比較適合其網絡傳播的傳受途徑。”①
第二種,有學者認為微紀錄片這一概念早就在國外已經存在,“微型紀錄片是在雜志型節目進一步拓展的背景下應運而生的。一般情況下,微型紀錄片的時間長度為4-10分鐘。”
第三種,中國傳媒大學何蘇六教授在主持“CDRC前沿發布—中國紀錄片產業數據季度發布”時對微紀錄片時長界定概括如下:“對于篇幅簡短的界定為 12 分鐘以內,這是基于收視心理及受眾審美疲勞等心理學分析以及專家研討、大量紀錄片數據分析得出的。”自此更多的業界人士將 12 分鐘以內作為標桿。
第四種,2012 年“首屆鳳凰視頻紀錄片大獎”將微紀錄片競賽單元的時長限定為 30 分鐘以內。2013 年“第二屆鳳凰視頻紀錄片大獎”將時長從30分鐘壓縮到 15 分鐘以內,通過嚴格控制時長以區分紀錄短片和微紀錄片,將微紀錄片的時長更明確的規范。
針對以上四種論述,筆者通過查閱大量視頻資料以及相關的專業實踐,對微紀錄片的時長界定作出以下判斷。
第一種胡革紀所提到的紀錄片《李白在安陸》于2012年在CCTV-9《人文地理》、CCTV-10《人物》播出,雖然只有 25 分鐘,但它運營的模式和傳播的媒介還是和傳統的紀錄片一樣,沒有一個明確的將它與傳統紀錄片分開的依據,所以它不能稱之為微紀錄片。而第二種說法將微紀錄片與國外僅在電視節目中體現的“微型紀錄片”概念相混同,沒有概念的規范性和說服力。
所以關于微紀錄片的時長界定,目前最具權威性和參考性的應該是中國紀錄片學院獎所設定的12分鐘以內和鳳凰視頻紀錄片大賽的15分鐘以內。“中國紀錄片學院獎”是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支持、中國傳媒大學主辦、中國紀錄片研究中心承辦的紀錄片專業的重要學術交流活動,因其在紀錄片領域所產生的巨大影響而被譽為“中國紀錄片界的奧斯卡”,其所具的權威性不言而喻。在2011年,鳳凰衛視在各大網站上提出了“微紀錄片”的概念,并在“首屆鳳凰衛視紀錄片大獎”上首次推出“最佳微紀錄片獎”,雖然眾學者對其是否是首創微紀錄片這一概念存有異議,但鳳凰衛視在紀錄片領域的權威性和代表性是被大家所肯定的。
因此筆者認為,在滿足受眾的收視心理及審美疲勞度的同時,加之對微紀錄片創作有彈性的包容度,將時長設定在15分鐘左右較為合適。
(一)微視角。微紀錄片的篇幅由于受到其敘事時間和敘事空間的影響,在短暫的時空內想要呈現出具有一定意義的影片,其敘述主題和內容就必須簡單易懂。因此,微紀錄片常常以截取我們身邊的普通人和小事作為表達的主體,符合目前快節奏生活的受眾人群需求,從小處入手,對社會所關注的事件反應敏捷,使之對受眾來說更具有貼近性。
對于微紀錄片的創作者而言,其創作過程是在做減法,在保證其內容客觀真實的前提下,微紀錄片從時長、內容、結構以及語言上都較于傳統紀錄片凝練了很多。而對于微紀錄片的接收者來說,欣賞影片的過程是在做加法,是一個由點到面,由面再到整體的過程,微紀錄片的碎片化使受眾僅能瞬時把握住那稍縱即逝的感性畫面,在沒有更多理性內容的解釋下,觀眾只能憑借自己的審美能力去分析、去探究。就在這樣一個看似很短的影像中,觀眾們卻經歷了一個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逐漸深入的過程。因此,我們不能僅從微紀錄片的形式上來把“微”字理解為短、小,而應是抓住“微”的藝術特質,立足于其本性特質上,將“微”理解為含有審美價值判斷的“精”即精致化。
微傳播。微紀錄片的“微”還在于其傳播媒介的微,微紀錄片的出現就是為了迎合這種微傳播的便利性。以微博、微信為代表的移動網絡終端是現代信息傳播的重要途徑,其“分享”“關注”“點贊”等獨特的交互式評價系統,不僅能激起受眾的視聽上的新鮮感,也更能夠給微紀錄片的觀看提供了新媒體互動的體驗,不論身處何時何地,短小的微內容總是能夠瞬間抵達。此外,這種微傳播是建立在現實社會中有共同愛好、共同審美水平的受眾之間的,是受眾自己主動尋求共同話題而形成的分眾化傳播,因此可以產生良好的傳播效果。
微傳播的速度快、覆蓋范圍廣、議論熱度高,作為微紀錄片的創作者或是宣傳者,在進行信息的傳播過程中都要盡可能地向大眾傳播正確的價值觀,傳遞社會正能量,讓微紀錄片能在這種獨特的傳播形式和健康的傳播環境中更進一步的提升和發展。
三、微紀錄片概念
通過對以上“微”和“紀錄片”概念的分析,筆者對微紀錄片的概念進行如下界定:微紀錄片是以現實生活中身邊的人或事作為表達主體,通過非虛構的藝術表現手法,真實客觀地表達出訴求單一、內容簡單的主題思想,可以同時在傳統媒體和新媒體上播放,具有紀實、新聞、商業等功能,同時也具有一定藝術文化內涵的,時長在15分鐘左右的紀實性影視藝術作品。
注釋:
①王春枝.微紀錄片:新媒體語境下紀錄片的新樣態[J].電視研究,2013,(10):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