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美蘭
為了讓每一朵流動的花朵都享受到平等的教育權利,近年來,遼寧省大連市西崗區兆麟小學以繩為媒,走出了一條“以繩健體、以繩促德、以繩增智、以繩審美”的特色辦學之路,促進了師生身心的和諧發展,建構了陽光育人的校園文化。
在成功躋身大連市特色目錄學校序列后,學校對校本課程歷史做了全面的回顧、反思、分析,并將此作為學校課程計劃的基礎與起點之一,進一步明晰校本課程目標、完善課程結構,使校本課程計劃的制定更具有針對性、有效性,從而進一步提升學校的課程領導力,推動學校的內涵發展。
課程源起
作為傳統體育特色校,深厚的積淀逐漸成為課程開發不可多得的資源。2013年3月,全校師生結束了三年的“借居”生活,回歸新校舍,采用SWOT分析法,對校本課程相關的優勢、不足、機遇和挑戰進行了分析。
SWOT結果分析顯示:把“一切為了孩子成長的需要而設計”的目標,落實成為“健康成長、快樂生活”的校本實踐;整合基礎學習、知識拓展、問題探究的課程內容,建構課程的實施、管理、評價為一體的課程機制;讓課程設計符合學生的成長規律,讓課程內容適合學生的求知需求,讓課程活動滿足學生的少年天性;提升教師的課程領導力,增加課程設置,搭建平臺實現教師的教育理想;充分利用各類資源,注重學生學習快樂指數的提高,努力讓每個學生學習并快樂著,成長并健康著,體驗課程學習的成果,享受學校生活的快樂。
課程推進
一所學校的文化內涵,不僅僅“貼在墻上”,更應深植于師生的內心。走進兆麟小學,繩的元素無處不在,“陽光繩韻”校本課程的建設,使“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需要而設計”的理念在這里得以繼承和發揚。
策略一:課程開發學校充分利用和挖掘校內外資源,結合教情、學情、校情,建立起校長統籌、分管領導負責、科研專干、德育主任共同參與的指導小組,采取自主與合作研發相結合、名師引路的方式,加強師資培訓,并通過問卷調查,全面了解師生、家長對課程的意見和建議。學校通過SWOT分析,選擇學生興趣廣泛、家長關注度高的內容進行開發。利用國家課程校本化、改編課程、開發特色課程等途徑,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轉化教師的專長,吸納社區家長資源,為孩子們提供更多更好的資源與幫助。
策略二:課程實施在校本課程開發與實施的過程中,學校采取邊學習、邊實踐、邊總結、邊改進、邊探索、邊提高的行動研究策略,確立“以活動為契機,以課程為載體,讓孩子們的個性得以張揚、能力得以全面發展”的工作目標和總體思路。
2011年,結合“思想領先、教學為主、特色體育、五育并舉、全面發展”的辦學思路,學校以陽光教育為品牌,學校從體育特色入手,將運動賦予理論的內涵,架構起“1+1陽光體育促進特色建設”的校本課程體系,增加了體育軟文化課程,為后來建設新校舍的校園文化夯實了基礎。
2013年,新校舍落成,學校在原有課程的基礎上,借助特色目錄學校建設,對學校課程優劣勢進行分析定位:課程應該成為文化的載體,“以繩健體、以繩促德、以繩增智、以繩審美”自然成為“陽光繩韻”的文化愿景。在繩韻文化課程中,應加強藝術類和孩子成長需求類課程,增加外聘教師的數量。
如今,學校逐漸完善已有課程,由最初的所有課程的個體開發實施到現在一人開發群體實施的模式;課程也由最初的選修到現在必修與選修相結合。學校通過分層實施必修課程、選修課程、社團課程等,讓普通學生有提升,讓特長學生有平臺。
策略三:課程評價校本課程多元評價體系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課程對課程實施指導性評價與激勵性評價。
第一,對課程的評價。學校通過調查問卷,依據選課人數、學生日常參與情況和家長反饋等綜合考量,形成最終的評價結果,以保證客觀公正,確保課程質量。第二,對教師的評價。通過課前自介自薦、課中的看課反饋、課后的成果,看教師是否做到“八個有”,即有開發方案、有課程實施綱要、有教材、有教學計劃、有教案、有考評方案、有考勤記錄、有作業成果。第三,對學生的評價。從上課出勤率、課堂表現、學習成果三方面入手,并融入教師的激勵性評語評價,使兩者相互結合、相互補充。
多元評價體系的建立,調動了老師參與課程研究與實施的積極性,激勵了學生投身學習的信心,也促進了學校更全面、更客觀的考核。
課程思考
課程的開發是學校特色文化的中心,校本課程體現了學校的特色。從課程選擇開發到提煉、從特色項目到特色學校的可持續發展,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是一個從知識堆砌到逐漸明了、從粗糙到完善、從感性涌動到理性思考的逐漸完善的過程。
未來學校將充分發揮校園文化與校本課程對學校發展的支撐作用,在探索中不斷提高課程實施能力,在提高中不斷豐富學校文化內涵。
(作者單位:大連市西崗區兆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