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少娥
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公布,為“全面發展人”的培養提供了明確的方向,開啟了教育從知識本位走向了核心素養的新時代,學生品格和能力的培養成了課改的焦點。學校工作應該如何變革以適應新時期,筆者進行了實踐探索,在原有課改的基礎上,深入探討了理念、目標和具體教育實踐的內在聯系,重新定位學校的育人目標,對課程進行系統的頂層設計,并進一步細化了核心素養的落實的渠道,力求幫助學生形成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核心素養。
一、構建核心素養下課程目標與內容
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歸根結底是塑造人的行為、品德,練就人生存的技能與本領。中國學生核心素養在育人導向上更注重理想信念、價值判斷和多元選擇,更注重以人為本,自由發展和終生發展,把握了人才培養方向后,我們在大框架下進行了校本化設計,提出“涵養良品,滋養天性”課程理念,把“厚德、樂學、博聞、合作”作為新時期的課程目標。
所謂“涵養良品”,是指向行為道德層面,我們把小學階段的“良品”教育內容整合為五大模塊:愛國情感、基礎道德、習慣養成、心理健康、法制安全。每一模塊既相對獨立,又互相交叉,共同組成學校德育的整體。
所謂“滋養天性”,是指向個性發展層面,根據多元智能發展理論結合國家課程,我們把它分為六大模塊:語言與文學、英語與世界、體育與健身、藝術與審美、數學與生活、科技與實踐。小學階段是啟蒙時期,個性差異明顯,發展階段迥異,需要尊重差異,多元啟智,使學生保持興趣濃厚,最終以自己的天性塑造特長,實現自由發展。
“涵養良品”、“滋養天性”這兩個詞,每兩個字之間都是一種過程與結果的關系,“涵養”與“滋養”是培養的過程,強調的是以人為本按照人的發展規律去培養,“良品”與“天性”是結果,前者是社會人必須具備的道德基礎,后者是自然人生存的技能基礎,這與國家層面核心素養是高度契合的。
圍繞著育人目標,學校組織各年老師開展我校學生“良品”培養內涵的討論,形成總體德育目標和各年段的培養序列;同時組織學科老師圍繞“天性”進行討論,擬出力量符合小學成長規律的學科核心素養目標,同時進一步明確了各學科要培養的關鍵能力,如語文組提出的問題解決能力、概括能力、審美鑒賞能力;數學科學組提出的自主探究能力、多樣表達能力、動手實踐能力;體藝綜合組提出的自我管理能力、心理調節能力、自主評價能力等等。我們希望經過6年的熏陶,學生成為品德純良,全面發展,個性鮮明、可持續發展的新人。
二、設計滿足學生自主發展的課程體系
課程是落實核心素養發展的有效載體,構建素養本位課程體系,實現課程內容素養化是新時期課改的必然選擇。然而課程資源包羅萬有,從內容到形式都十分豐富,課程目標一旦明確,就必須以目標為主線,根據校情和學情對多樣化和多線條課程整體規劃,系統設計,從而形成一個結構良好、體系完整和運作有序的學校課程體系。就學校課程目標來看,橫向來看是每個年級品德健康、身心素養、學習水平、特長發展全面協調,縱向是小學六年系統安排的有序推進,為了讓課程教學更好地與學生發展核心素養對接,我們打破原有的課程間的壁壘,有效整合國家課程,補充體現校本核心素養的課程,使之形成一套較為科學的、基于國家課程又適合本校實際的課程體系,即開發智能多元、架構多層、結構嚴密的立體課程體系。明確學校課程由基礎性課程和校本課程兩部分組成,基礎性課程是面向全體學生開設的國家和地方規定的統一學習內容,由道德與法治、語文、數學、英語、科學、音樂、體育、美術、綜合實踐活動(信息)等課程組成。校本課程主要是學校特色課程,包括涵養品格類(必修課)和滋養天性(選修課)兩大領域,兩大領域下的具體課程均按照校情和學情設計,最大限度滿足學生多元發展需求,同時通過各種教育資源的跨界整合,形成綜合類的課程。
(一)涵養良品類課程(必須課)
1、專題教育:一年級:校園禮儀、健康生活、環保教育;二三年級:家庭禮儀、社會禮儀、安全教育、健康教育、習慣養成;四年級:語言修養、自我保護、民族情懷、青春期教育;五年級:舉止修養、國防教育、法治教育、毒品預防;六年級:傳統美德、國際理解、團隊協作、理想信念。以上課程安排在班隊課時間進行。
2、儀式教育:一年級入學典禮、二年入隊儀式、三年級十歲生日、四年級超級書生、五年級自立儀式、六年級畢業典禮。以上課程在年級聯合家長社區共同見證。
3、節日類型:一月迎新活動、三月學雷鋒、三八婦女節、四月生命教育、五月勞動節、端午節民族情懷、六月慶六一、七月建黨紀念日、九月感恩教師、十月愛國教育、隊慶日、中秋節民族團結主題。
4、社會實踐:一年級走進社區了解學校所在社區、二年級走進敬老院、社區公園;三年級走進順德圖書館、奉獻園;四年級參觀博物館、生態鷺島;五年級參觀污水處理廠、合資公司;六年級參觀高新工業園,初級學校參觀。
(二)滋養天性課程(選修課)
1、校園文化節:校園文化節是指書香節、藝術節、體育節、科技節等,目的是豐富學生學校生活,營造文化氛圍,為學生搭建展示才華的舞臺。每個校園文化節歷時一個月,學生參與活動必須達到100%。
2、社團活動:社團活動涵蓋六個方面,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自主報名,采取走班制的形式進行教學。語言與文學(綠榕文學社、經典誦讀、辯論社、主持人培訓、演講、國學主題)、英語與世界(英語模仿秀、秀秀三分鐘、英語情景劇、口語街)、體育與健身(花式籃球、跳繩、踢毽子、田徑、羽毛球、籃球)、藝術與審美(中國畫、書法、水彩畫、油畫、泥塑、中國舞、拉丁舞、尤克里里、葫蘆絲、豎笛、粵曲)、數學與生活(生活應用、速算與巧算、數學故事、數學思維)、科技與實踐(創新思維班、手工坊、科幻畫、電腦畫、環保班)等等。
滋養天性課程其實就是學生自主發展課程,是基于學生的個體發展需要而設計的,其核心要素是讓學生喜歡上,主動學、學得好,樹信心,使學生在自我實現、自我創造的過程中提升個體價值,增加自我認同,構建內在自我,實現自由發展。這點跟核心素養理念下教育有學生學習知識拓展到學生個體發展的是保持高度一致的。
總之課程設計在面向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也指向學生的個性發展,各課內要求呈現全程設計和短期實施融通,班級、年級與學習融通,校內與校外融通,德育與學科融通,形成一個相對獨立而又融會貫通的課程體系。
三、編制適合課程落實的日課程、周課程和月課程
新的課程體系設計涉及到各年級各領域、各線各層面以及多個途徑,傳統課時安排已不能滿足新課程的實施,需要創新處理,立體安排。在不增加周標準課時數和周教學時間總量的前提下,必須進行系統研究、科學整合,才能為學生提供序列科學、分層清晰、有效銜接、循序漸進的學習過程。我校以系統和分散相結合的形式,創造性地編制了日課時、周課時、月課時、階段性課并用的課表,取得了比較滿意的效果。日課程主要是每天的《晨讀經典》、《午練書法》、《陽光體育》以及各類儀式課程、重大節日紀念活動;周課程分必修、選修兩部分,必修課程包括周一升旗主題教育、課外閱讀課、班隊會及安全教育課,還有一校一品粵曲和尤克里里;選修課程開設了人文素養、科學素養、藝術素養、體育健康、社會適應、習慣養成等六大主題25門課程,統一安排在每周五下午進行,學生選課走班;月課程是校園文化節活動,學校幾乎每個月都有校園文化節,3月份書香節、4月體育節、5月份藝術節、6月份歡樂嘉年華、9月份禮儀節、10月份體育達標節、11月份創新節及12月份英語節等。年課程主要是語文、數學等國家基礎課程,此外還有《習慣養成》課程,我們根據《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要求和學生的年齡特征,確定各年級的習慣培養目標和內容,重點從良好學習習慣、生活習慣和行為習慣入手,確定習慣培養序列,形成系統的習慣培養年課程。
總之從時間空間、從人力物力等方面統籌各學段、各科、各育人環節和育人資源,把全程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落到課程上,為學生提供全面發展和多元選擇的時間保障。
四、找準實施核心素養的落腳點
(一)以學科教學作為落實核心素養的主渠道
學科教學是落實核心素養的主渠道,為了讓學科教學與德育緊密配合,我校將學科德育滲透納入《課堂教學評價方案》。使學科教學不僅要有知識點、能力點,還要有教育點,以產生綜合德育效應。要求每一位教師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班級學生情況,在傳授知識、訓練技能的同時,結合自身學科特點,挖掘教學中的德育因素,圍繞學校的分階段德育目標,進行有機的德育滲透,喚醒學生的道德情感,逐步形成道德判斷能力,以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
(二)以班、隊活動作為塑造校本特色素養重要途徑
為了落實校本特色素養,學校開發了校本必修課程,編寫了課程教材,每個年級一冊,每周安排在班隊活動實施。為了提高校本課程的實效,學校將班隊專題教育的開展納入文明班考核與班主任工作考核之中。要求每周開展一次,以教材為載體,主題的確定必須與學校德育序列同步,與班級特點同步,與學生成長同步;班、隊活動以活動為主,要結合生活開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與感悟;務求每次活動就是一個成長的印記,做到目標一致、重點突出、難點準確、措施有效、效果明顯、影響深刻。
(三)以自主課程落實學生個性發展的自主權。
自主課程的核心是培養學生興趣,力求通過活動形象、生動、直觀、感染力強的特點,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個性特長。由學生自主報名選擇,各社團老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為此學校制定了對社團老師的評價制度,促使社團的參與人數與興趣評價與社團輔導老師業務考核掛鉤。如學期初報名人數少于10人,該社團不得開班,教師要更改社團,期末學生評價不及格的下學期就要沒有條件繼續開。
(四)以校園文化節讓學生獲得素養發展的自信心
圍繞核心素養要求,綜合德育、藝術、科技、體育等領域,學校系統規劃,精心設計了藝術節、體育節、科技節系列文化節,科組也根據學科的實際情況,每學期開展綜合性活動,每個文化節歷時一個多月,目的是讓各個層次的學生都找到自我展示的機會,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審美能力以及良好的意志品格。同時讓學生在自我實現、自我創造的過程中提升個體價值,增加自我認同,滿懷信心地走好自由發展之路。
(五)以社會實踐提升學生發展的綜合能力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學校的素養培養序列,每個學期都有一次走向社會的活動,這些社會實踐既包含學科開設的單一實踐,也包含了綜合多個領域而開設的綜合實踐。其對核心素養的綜合發展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從德育層面來說,親身體驗感受校園外的世界,有利于了解家鄉、愛家鄉、從而激發愛家愛國情感,也有利于培養學生樹立小公民意識,遵守社會公共規范。從學科角度來說,能綜合各科知識,實現跨學科融合與勞動技能、社區服務等相結合,為提高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交流與合作、實踐與創新等能力培養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平臺。為了將此項工作落到實處,學校充分利用社會教育資源,建立一批相對穩定的校外社會實踐基地,聘請了一支校外社會實踐指導員隊伍,同時把每學期的社會實踐安排表列入學校計劃中。由學校統一部署,年級(科長)具體操作實施。要求組織活動做到:內容有針對性,活動流程有序性,活動形式多樣性,活動效果有效性。此外學校還大力扶持優秀社會實踐綜合課程的成長,其中學校附近的鷺鳥島,已經發展成為學校非常有影響力的綜合課程。鷺鳥島這一位于城市中心的生態基地,為學生提供環保、生態、人文、藝術等眾多課程資源,成為學生非常熱衷參與的綜合實踐課。
(六)讓儀式課程成為學生的成長拔節點
入學儀式、入隊儀式、十歲儀式、畢業儀式等是學生成長的重要儀式,我們把必須經歷成長儀式開發成為課程,充分挖掘儀式背后的教育意義,整合各種資源,建立一系列規范的儀式活動機制和規程,目的是以儀式為契機,使學生在莊重的氣氛中產生強烈的共鳴,萌發自我成長的內力,增強成長的自豪感,提升自我要求與期望值,從而提高儀式課程的育人價值。
五、探索關注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的課程評價
評價是驅動學生持續性發展的動力,核心素養下的評價必須體現全面、多元自由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一)基礎性課程的評價
基礎型課程評價,要跟區域的大環境吻合,上級相關部門的檢查監測評估是不以學校的改革而變化的,是剛性評價;為了配合上級部門的評價學校必須由教務處進行周期性評價,在周期性評價中及時發現問題,引導教師自查診斷,及時整改;同時學校也進一步完善對基礎課程的評價制度,更多關注增值性評價,讓不同水平的人都通過評價上產生進步的動力。
(二)校本課程的評價
由于大部分校本課程目標及內容以“趣味性、啟發性、科學性、實踐性”為依據,大多數課程成果以作品、作業、學習體會(收獲)、展覽、表演等形式呈現;評價形式由學生歡迎和滿意程度問卷、授課教師自評和教務處綜合評價為主;同時通過階段評價與結果評價相結合的方法對校本課程進行考核。
(三)學生核心素養綜合評價
對學生綜合素養發展評價,要注重表現和發展進行整體評價,注重評價方式的多樣化,評價內容要多元化,既要關注過程,又兼顧結果;采取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等多種形式,要建立學生成長檔案,記錄學生個人成長、自由發展的足跡;堅持激勵性原則、差異性原則、全面性原則、個性化原則、多元化原則并用。
(作者單位:廣東省順德區大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