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建旗
摘 要: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后,黨中央根據新的經濟形勢和面臨的問題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決策。一些人將其與西方經濟學中的供給學派相提并論,并試圖從后者中尋求理論和政策依據。為澄清認識,運用分析比較的方法,從理論基礎和社會制度環境、社會經濟背景和要解決的問題,以及政策內容和要實現的目標三個方面論述供給學派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不同內容和本質區別。
關鍵詞:供給學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中圖分類號:F12?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8)36-0003-02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11月10日召開的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首次提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1]隨后,總書記和中央高層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頻頻表態,學界對此進行了大量解讀,其中一些人很自然地聯想到西方經濟學中的“供給學派”,并將二者相提并論,甚至從“供給學派”中去尋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淵源和政策依據,顯然是沒有理解和把握中央提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刻內涵和深遠意義。為澄清認識,更好地貫徹執行中央決策,本文從以下三個方面闡述二者的不同內容和本質區別。
一、理論基礎和社會制度環境不同
(一)供給學派的理論基礎和社會制度環境
供給學派是20世紀70年代后期在美國興起的一個與凱恩斯主義相對立的經濟學流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南加利福利亞大學的教授阿瑟·拉弗。供給學派的理論基礎主要是古典經濟學,是指從亞當·斯密到約翰·穆勒并由薩伊建立的以供給為出發點,以生產、成本、生產率為研究重點,以經濟自由主義為主要政策主張的經濟理論體系。這些理論體系本質上屬于資產階級經濟學和經濟學派別,強調和維護的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社會經濟。
從社會經濟制度環境看,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是以私有制為主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在采取供給學派主張時,已經完成了城市化和工業化,社會進入高收入發展階段,經濟結構和市場化機制發展得比較成熟,具備較為完善的市場體系,市場競爭較為充分。這些條件就決定了西方政府在政策思路上傾向于政府干預最小化,強調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
(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基礎和制度環境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基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是以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為基礎,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最新理論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注重中國實際,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前提出發,強調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將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相結合,盡可能地追求效率和公平的統一。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前提下,發生在城市化、工業化尚未完成,但是經濟經過幾十年快速發展,人均收入已經達到中等水平,正處在后起追趕和體制機制轉型的關鍵時期,此時市場經濟和市場機制還不成熟不完善。對現有經濟體制機制進行的改革,是著眼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主導思路遵循“市場有效、政府有為”的原則,堅持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同時強調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市場的微觀調節與政府宏觀調控相輔相成[2]。
二、社會經濟背景和要解決的問題不同
(一)供給學派產生的背景及要解決的社會問題
20世紀70年代,西方國家普遍出現了“經濟停滯、通貨膨脹和失業率高企”的嚴重局面。例如,1977年美國的生產率首次出現負增長,到20世紀70年代末,美國的年通脹率由20世紀60年代的2%~3%急劇增長到10%以上,同時年均經濟增長率則由4.2%下降到2%以下,甚至接近零增長,失業率達到6%~8%。面對這種狀況,凱恩斯主義的需求管理經濟理論既無法加以解釋,更提不出有效的解決辦法。西方經濟學出現了重大的危機。正是在這種歷史條件下,供給學派應運而生了。
供給學派并不是一個體系嚴密、理論統一的經濟學流派,它的出現一開始就是為了解決美國社會當時面臨的“財政赤字、經濟停滯、通貨膨脹、失業率高企”等嚴重的社會經濟問題。他們的所謂理論也是通過一些觀點和政策主張提出來的。里根政府20世紀80年代推行供給學派的政策主張確實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當時美國面臨的嚴重的社會經濟問題,產生了一定的效果。
(二)我國社會經濟的問題與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提出
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經過三十多年的高速發展,各方面積累的問題開始集中顯現,經濟增速從2010年的10.4%一路下滑到2015年的6.9%,特別是進入新常態發展階段后,經濟下行的壓力增大,先前需求管理的調控方式已然失靈。從需求面看,由于收入分配結構不合理,社會保障水平不高、制度不健全,導致廣大中低收入的普通消費者消費意愿和消費能力脫節,消費的有效需求不足;同時,由于實體經濟回報率下降,導致投資需求低迷;在寬松的貨幣政策下,央行連續降息對投資的拉動作用不如預期;美國金融和經濟危機以及歐債危機后世界經濟增長乏力,對我國的出口需求持續下降。可見,以投資、出口、消費為主的需求拉動模式已經不能推動和滿足經濟中高速發展的要求了,傳統的增長動力不斷衰竭,必須培育新的增長動力。
從供給面看,由于政府“唯GDP”的目標驅使,對資源配置過度干預導致各地盲目投資,低水平重復建設。這種長期粗放式發展,不僅造成了嚴重的資源環境問題,而且導致了一些重化工業和低端產業供給嚴重過剩。另一方面,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居民收入快速提升,其中中高收入群體不斷壯大,對于高附加值高端產品和服務及個性化消費需求增長勢頭明顯,由于產權保護、投資和創新激勵等機制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市場準入和壟斷門檻以及制度成本較高,使得社會資源不能有效地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投向中高端產業,產業升級和結構轉換缺乏動力,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調整變化緩慢,逐漸成長起來的這些高端消費在國內受到壓制,于是就出現了中國人海外購物掃貨的風潮。據統計,僅去年我國居民在國外購物就超過1萬億元。可見,當前我國經濟需求側和供給側均面臨著嚴重的結構性失衡,有效供給不足,無效供給過剩,供求不銜接、不匹配,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因此,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審時度勢,及時提出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戰略決策。
三、采取的政策內容和需要實現的目標不同
(一)供給學派的政策內容和實際運用
供給學派的政策主張是建立在他們的理論觀點之上的。供給學派的經濟學家拉弗提出了著名的“拉弗曲線”來說明減稅的合理性。拉弗認為,當稅率為0或100%時政府都沒有稅收,實際稅率在0~100%之間,從0開始隨著稅率的增加,稅收增加,當稅率增加到某一值時稅收收入達到最大值,此后隨著稅率的增加,總稅收開始減少。拉弗認為,當前美國等西方國家的稅率過高,正是處在隨稅率增加、總稅收減少的區域,因此,需要大規模和持續地減稅。
鑒于以上理論觀點,供給學派的政策主張主要有:一是大幅度地和持續地削減個人所得稅和企業稅,以刺激人們工作的積極性,并增強儲蓄和投資的引誘力。二是減少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特別是要改變國家干預的方向和內容,主張更多地通過減稅實行“供給管理”,更多地依靠市場的力量自動調節經濟。三是縮小政府開支[3]。上述這些政策主張中,減稅是最重要的經濟政策。
供給學派的經濟理論曾經是美國里根政府制定經濟政策的主要依據之一。1981年里根上任不久向國會提交的“經濟復興計劃”中就有所體現。實踐表明,供給學派的經濟理論和政策主張,在解決美國的生產停滯和通貨膨脹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里根第一任期內,通貨膨脹率從1980年的12.5%降至1984年的4.2%,這確實也是美國多少年來很少有的低通貨膨脹率[4]。
(二)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政策內容和目標
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在適應引領新常態下進行的系統性改革和政策調整,涉及面廣、內容多、任務重。在改革層面,包括要進一步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放寬市場準入,鼓勵民營企業依法進入更多領域;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打破行業壟斷和地域分割,促進生產要素有序合理流動。在政策層面,提出了宏觀政策要穩,產業政策要準,微觀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實,社會政策要托底的五大政策支柱。近期任務主要是“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要用改革的辦法去完成五大任務。
中期目標是要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水平。遠期是要建立形成創新驅動發展的體制機制,通過改革推動形成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動能。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增強聚集各類創新資源的能力和內生創新活力,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實現“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
總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核心任務和總目標是不斷深化改革,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其中,破解“無效供給過剩,有效供給不足”的結構性矛盾是抓手,“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所進行的體制機制改革是落腳點,而“改革”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以貫之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