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淼淼
摘 要: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一批新事物應運而生,電子書就是其中之一,它在為人們提供隨時隨地閱讀的便利的同時,也因著作權的所屬產生了一些相關的問題。因此,必須了解并正視這些問題,運用法律武器捍衛相關權利人的合法權益,保證社會健康有序發展。
關鍵詞:電子書;著作權;侵權行為;保護措施
中圖分類號:D923.41?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8)36-0193-02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和個人計算機的迅速普及,以電子書為代表的電子出版物應運而生,并得到廣大讀者的青睞。相比于傳統的紙質圖書,電子書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為人們隨時隨地閱讀提供了可能,越來越受到歡迎。與此同時,電子書的著作權問題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電子書侵權事件屢屢發生,如何保護電子書的著作權,規范電子書的使用方式,讓人們在充分享受閱讀樂趣的同時也能保護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在2017年發布了第4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秷蟾妗分薪y計的數據表明,到2017年6月為止,中國網民已超過7.51億人,占全球網民總數的1/5。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7.24億,較2016年底增加2 830萬人。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比2016年增加了1.2%,達到了96.3%,手機已經成為網民上網使用頻率最高的設備。而在使用手機的網民中,手機網絡文學用戶規模為3.27億,較2016年年底增加2 291萬,占手機網民的45.1%。由此可見,電子書有著非常廣泛的讀者基礎,市場前景十分光明。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很多人禁不住巨額利潤的誘惑,侵權行為不斷發生。
谷歌公司曾經將紙質圖書進行數字化處理,它將大量還有著作權的圖書數字化后進行網上交易,并且并沒有取得相關著作權人的同意。之后,谷歌公司因此被告上法庭,雖然最后經過多方協調磋商達成和解,但也給谷歌的經濟和聲譽帶來了損失。隨著電子書的不斷推廣普及,此類問題層出不窮。很多出版單位盲目追求經濟效益,法律意識淡薄,特別是某些公司,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做出了侵權行為。因此,作為電子書運營商,必須提高法律意識,掌握相關法律法規,從根本上避免侵犯他人的著作權。
什么是電子書的侵權行為呢?首先,要確認電子書的著作權,只有電子書存在著作權,才能夠產生電子書著作權的侵權行為。通常電子書的著作權可以通過三種方法獲得:第一,權利人是創作者;第二,權利人的著作權是通過繼承、遺贈、委托等方式取得的;第三,權利人的著作權是因法律或協議取得的。只要能確認以上三種情形之中的任何一種,都可以認定電子書著作權的存在。其次,是對電子書著作權侵權行為的認定,可以認為凡是違反了關于電子書著作權保護的法律禁止性,或者命令性規定的行為都是電子書著作權侵權行為。這樣的行為在違反了相關法律、法規、司法解釋等要求的同時,也對相應的權利人的精神方面和經濟方面造成了一定的損害。所以,違法行為人必須對自己的違法行為承擔法律責任。
電子書通常的著作權侵權行為有以下幾種:(1)在沒有經過電子書著作權人許可的情況下,擅自發表著作權人的作品;(2)沒有經過合作作者的許可,把合作創作的作品據為己有,當作自己單獨創作的作品來發表;(3)并沒有參加實際創作,卻在他人作品上署名,以達到為自己謀利的目的;(4)隨意歪曲、篡改他人的作品;(5)直接剽竊他人的作品;(6)沒有經過著作權人的許可,擅自以展覽、攝制電影或以類似攝制電影的方法使用作品,用改編、翻譯、注釋等方式使用作品并網絡上進行傳播;(7)在網絡上傳播他人的作品,卻沒有支付相應報酬;(8)侵犯著作權的鄰接權;(9)破壞、規避保護電子書著作權的技術措施;(10)使作品的權利管理信息遭到破壞。
作為電子書的出版商,必須掌握法律法規的相關規定,合法取得電子書的授權,從而保證自己出版的電子書不會出現侵權問題。目前,電子書著作權的授權類型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種,出版商直接與作者取得聯系,與作者簽訂合同,獲得相關電子書的信息網絡傳播權。如果將已經出版過的作品制作成電子書,在簽訂合同時就要在合同中約定授權范圍、授權期限、收益分成比例等相關條款。如果是尚未出版的作品,與作者溝通后即可獲得電子書的直接授權。還有一部分網絡資源是作者為了提升自己的知名度,讓讀者了解自己的作品,所以將作品的內容在公共領域進行公開,這樣的網絡資源出版社可以直接用來制作電子書。
第二種,一些電子書的銷售平臺獲得的間接授權。他們通過一些相應機構獲得電子書著作權的授權,將紙質圖書制作成電子書后在自己的平臺上,用不同的方式進行銷售。比如一些手機APP,像掌閱IReader、書旗小說等,通過讓讀者注冊會員,購買閱餅、書豆來閱讀相應的電子書。而京東、亞馬遜、當當等電商平臺則是通過直接網絡付費的方式向廣大讀者銷售電子書。
第三種,不經過授權就將他人的具有著作權的作品做成電子書,但是會發布一些相應的公告,例如承諾給作者一定的稿酬,作者如看到公告,請與出版商取得聯系等。在電子書網絡出版的過程中,有時很難與作者取得聯系,或者在取得授權的過程中需要付出較大的代價,出版商就會先使用資源,再處理授權問題。但是嚴格來說這種方式不符合法律規定,也屬于侵權行為,要承擔一定的風險。
為了保障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我國近年來在著作權領域的立法工作不斷推進,并取得了顯著成效。在著作權保護領域,現有的法律法規主要包括《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等,在全球范圍內看,《世界著作權公約》和《伯爾尼公約》等是比較通用的法律版本。有關電子圖書著作權的相關規定,《著作權法》進行了更新,設置了“禁止避開、破壞權利保護技術措施權”“信息網絡傳播權”“禁止刪除、改變權利管理電子信息權”等著作權項,從而更好地保證了電子書事業的良性有序發展。
與此同時,采取技術手段對電子書的著作權進行保護是行之有效的重要措施。如果相關權利人對其電子書設置了密碼,那么正常來講用戶只有付費后才能獲得密碼,取得該電子書的閱讀權限??梢坏┯腥似平饬嗽撁艽a或者出售旨在破解該密碼的軟件,那么他的行為就是侵權行為,就應該承擔著作權侵權責任。技術手段能夠改善網絡環境下著作權人保護自己作品著作權所處的劣勢地位,有效防止他人非法接觸、使用自己的作品,保證著作權人有效控制自己作品的內容 ,有利于更好地保護自己作品的著作權。技術手段是指諸如利用加密技術以制止未經許可或者未由法律準許而采取的解密行為等有效的技術性方法和手段。
不同的技術手段功能各不相同,有些技術手段可以控制他人非法接觸作品,有些技術手段可以控制他人對作品的使用權限,有些技術手段可以控制作品的傳播方式,有些技術手段可以識別出哪些是非授權作品,這些技術手段對有效保護電子書的著作權都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隨著法律法規的不斷修訂,技術手段的日趨完善,知識產權得到了更多的保護,作為其中的一部分,電子書著作權的保護工作也已經提上日程。但由于電子書目前仍在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中,新問題、新情況在不斷產生,給相關的著作權保護工作也帶來了不小的難度。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有些問題用現有的法律法規和技術手段是無法解決的,相應的著作權也難以得到有效保護。這些問題的解決有待于相關工作者在實踐中不斷積累經驗,多借鑒其他國家在著作權保護方面的案例,結合我國國情和具體實際,加強理論創新,完善專業技能,在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的基礎上,不斷加大打擊盜版的力度,懲處侵權行為,肅清市場環境,從而保證電子書市場能夠得到更好更快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馮曉青.技術措施與著作權保護探討[J].法學雜志,2007,(4):20-37.
[2]? 熊玉濤.關于電子圖書著作權問題的探討[J].科技與出版,2002,(2):49-50.
[3]? 叢立先.網絡版權侵權行為構成要件探論[J].法學評論,2007,(5):114-119.
[4]? 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Z].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23-53.
[5]? 顏祥林.關于計算機信息網絡法律制度問題的探討[J].現代圖書情報技術,2000,(2):63-66.
[6]? 王韞華.數字圖書館與版權保護問題初探[J].現代圖書情報技術,2000,(3):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