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心怡
摘 要:普惠金融對實現全面小康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其核心是用可負擔的成本,為存在金融服務需求的社會階層提供高效、優質的金融服務。新形勢下的普惠金融,要想打破發展瓶頸,需要從上層制度、基層機構、產品等方面進行優化創新。借鑒國外成功模式,對我國普惠金融明確功能定位、改革金融服務、完善指標監測體系、優化運行機制等有著重要意義,能夠推動金融業良性發展。
關鍵詞:運行機制;普惠金融;模式;啟示
中圖分類號:F832?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8)36-0073-02
我國發展普惠金融起步晚,在運行機制方面存在較大的進步空間。本著引進來和走出去的原則,借鑒孟加拉國、肯尼亞、巴西等國外發展惠普金融的經驗,發現微型金融、小額信貸,可促使金融惠普水平提升。同時,提出完善法律法規、促使金融服務供給創新等發展對策,以全面發展我國惠普金融。
一、普惠金融發展概述
1.運行機制。首先,基于核心客戶層面分析,客戶群體是金融服務對象,更是金融體系發展的核心要素。客戶的服務需求,直接影響著體系各層面的工作成效、目標、發展趨勢。當前的客戶層面,不僅包含傳統客戶,更涉及到了弱勢群體,如低收入貧困群體,排斥在體系外的群體等,均可享受金融服務。其次,基于微觀組織層面角度,金融機構是提供金融服務的重要組織,更是普惠金融體系的根基。根據客戶需求提供金融服務、金融供給的金融服務提供者,主要包括合作性金融、公益性金融、正規金融與非正規金融幾類,其主要根據客戶群體分布、經濟發展水平等合理布局,以促使機構優勢最大化程度發揮。為規避服務過程中的風險,金融機構需要具備足夠的風險儲備基金、自有資本。再次,基于中觀輔助層面分析,該層面包括輔助金融機構提高服務效率、提高服務質量、降低交易成本的全國性或地方性基礎性設施,以及公共技術等,是普惠金融體系重要樞紐。在輔助服務提供者提高服務成效的過程中,需要相關機構的支持,如中介服務機構、風險評級機構、行業協會等。最后,基于宏觀監管層面分析,系統的政策框架,優化的法律法規,是促使金融服務質量持續改進的重要基礎,以營造優越的制度環境,保障體系可持續發展。該層面的運作,對金融機構的要求較高,需要提供金融服務的金融機構,在持續盈利、良性競爭下推動監管措施高效執行,同時不出現金融風險,這也是監管最低標準。
2.實踐。國內惠普金融實踐,共經歷了四個階段;一是20世紀90年代的公益性小額信貸,此階段的小額信貸需從扶貧角度看待,要求扶貧資金到戶。在孟加拉信貸扶貧模式的影響下,“鄉村銀行”引入國內,設立了扶貧經濟合作社(河北易縣),即小額信貸機構。隨后小額信貸項目逐步成立。項目資金來源,以個人捐助、國家機構扶持為主,受扶貧政策影響,項目多為公益性,發展方向并不明確,面臨著可持續發展的瓶頸。二是2000—2005年的發展性微型金融。農村信用社,在中國人民銀行要求下,試發行了以農戶信用貸款為主的小額信貸業務。小額信貸不以扶貧為主,兼顧促進城市就業、提高生活質量等義務。金融業務范圍逐漸拓展,涉及到保險、儲蓄、小額信貸業務等金融服務。三是2006—2010年的綜合性普惠金融階段。微型金融機構發展迅猛,如村鎮銀行等,金融機構也意識到了關注弱勢群體的重要性,紛紛創建微型金融業務部。四是2011年至今的互聯網金融階段。互聯網金融的出現,降低了交易成本,避免了信息不對稱問題,規避了金融服務風險。需求者獲取金融服務更加創新、便捷與優質。微信與支付寶等互聯網支付、信貸、理財服務,有效提高了金融普惠程度。
二、國外普惠金融發展經驗
1.孟加拉GB模式。作為福利主義、公益性小額信貸代表著,孟加拉鄉村銀行(簡稱“GB模式”),是專門為弱勢群體服務打造的信貸扶貧項目,對扶貧工作開展有著巨大推動作用。信貸制度核心,主要為小組責任制,向有金融需求的貧困群體,提供短期(一年期)的無擔保貸款。以家庭為單位的服務對象,經過系統培訓、考核后,按照經濟水平進行貸款小組劃分,每組限制五戶家庭。組內成員相互監督,每個小組的足額還款行為,將直接影響小組日后借貸。該種面向弱勢群體、扶貧資金到戶普惠金融體系的還貸率,據統計高達98%,運行機制有效、可靠。
2.巴西代理銀行制。巴西在推廣普惠金融時,創造了代理銀行制。受當地地形地勢影響,銀行分支機構區域性覆蓋并不現實。代理銀行模式成立后,設立了零售商店、郵政網點、加油站、通信運營商等金融機構補充,與服務零售代理點,盡可能地提高了金融服務覆蓋率。切實將從排斥在正規金融外的弱勢群體,如低收入、貧困群體歸置于服務范圍內。代理點行為,由金融服務提供者全權負責。
3.肯尼亞模式。肯尼亞在互聯網技術、移動通訊的帶動下,推出了M-pesa模式,即手機銀行模式,用戶只需利用代碼、短信信息,即可實現移動終端支付,電子貨幣交易只需虛擬賬戶,無須設立銀行賬戶,也是我國支付寶、微信支付的前身。
4.啟示。首先,微型金融與小額信貸,是金融普惠體系發展的重要基礎,是其運作機制優化的重要載體。其次,互聯網技術、移動通訊的應用,能夠拓展金融服務渠道,尤其是弱勢群體集中區域,弱化了弱勢群體金融服務的邊緣性。金融服務成本顯著降低,金融資源配置更加優化、公平,營造了我國金融市場新常態,帶動了扶貧政策、城鄉一體化發展等政策措施的有效落實。尤其是互聯網技術的結合,促使金融模式出現了質的突破,實現了信息共享與快速傳遞,帶動了多種融資模式的出現,拓展了個人、企業的融資渠道。最后,國內普惠金融發展,仍處于摸索性前進階段,以及中等水平發展狀態。在ATM機區域性覆蓋、電子交易支付、賬戶普及率等方面存在明顯優勢,在貸款比率等方面還需進一步完善。
三、推動我國普惠金融發展的對策
1.加強法律制度的完善。利用普惠金融體系,縮小城鄉收入差異,首要的完善體系發展法律保障,制定系統性、合理性的制度框架,明確服務需求方、供給方的權利義務,在政府科學引導、統籌規劃下帶動薄弱環節發展,如將合作社信用合作,歸置法律調整范疇,完善信用評級體系,頒布融資擔保管理條例等。普惠金融發展存在區域性的差異,還需采取因地制宜的政策措施帶動其發展。
2.深化金融供給改革。各類金融機構,都應當圍繞用戶需求,給予綜合性、創新性的金融服務,突出弱勢群體的重點服務,以帶動農村經濟發展。除此之外,加強建設金融基礎設施以及金融服務網點,帶動新型業態主體、傳統金融機構的主觀能動性,彌補農村金融服務空白,提高服務可獲得性。
3.完善金融指標體系。惠普金融指標體系,具有度量、監測、評估等功能,金融數據是確保體系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參照。借鑒國際組織做法,加強金融專題調查、數據統計等活動的展開,根據我國國情,設立標準化、合理化的指標監測體系,加強數據庫的完善,及時對外發布報告,以分析、評價金融發展情況。金融發展規劃等政策措施的提出,要求各傳統金融機構,如商業銀行等,加大建設金融事業部的力度。在服務弱勢群體時,根據可比數據完善評估考核機制,以提高金融服務的針對性、科學性。
4.幫助弱勢群體改變現狀。普惠金融體系發展,其主要任務是幫助弱勢群體改變現狀。在縮小服務差異的同時,政府應適當調整經濟政策,本著實現社會公平的原則,適當轉移金融資源,帶動群體共同發展。
四、結語
微型金融與小額信貸,能夠提高金融普惠水平。普惠金融發展,主要依托互聯網技術、移動通訊的發展帶動實現,使金融活動變得越發自由,金融服務供求更加平衡。為推動我國普惠金融法發展,還需加強法律完善與金融政策調整,以實現金融服務全覆蓋。
參考文獻:
[1]? 張正平,楊丹丹.市場競爭?新型農村金融機構擴張與普惠金融發展——基于省級面板數據的檢驗與比較[J].中國農村經濟,2017,(1).
[2]? 焦瑾璞,黃亭亭.中國普惠金融發展進程及實證研究[J].上海金融,2015,(4).
[3]? 王婧,胡國暉.中國普惠金融的發展評價及影響因素分析[J].金融論壇,2013,(6).
[4]? 郭田勇,丁瀟.普惠金融的國際比較研究——基于銀行服務的視角[J].國際金融研究,2015,(4).
[5]? 姜麗明,邢桂君,朱秀杰,李玉翠.普惠金融發展的國際經驗及借鑒[J].國際金融,2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