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永強 羅晨 盧志義
摘 要:以發展綠色經濟為原則,結合國內外高頻經典綠色經濟指標,運用因子分析的統計方法篩選出31個經濟綠色發展指標,構建經濟綠色發展評價指標體系。
關鍵詞:綠色經濟;因子分析;信息最大化;因子貢獻率
中圖分類號:F062.2?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8)36-0005-04
引言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隨著經濟政策的改革與落實,我國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得到了快速的提高。然而,中國經濟多年的高速增長卻引發了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一直靠消耗自然資源,以犧牲環境為代價來拉動經濟增長。經濟進一步的發展面臨嚴峻的資源環境瓶頸約束,環境問題處于白熱化狀態,環境污染形勢依然嚴峻。資源枯竭、大氣污染、水土流失、土地荒漠等問題頻發,這一系列的問題與我國的經濟發展模式息息相關。綠色經濟主張人與自然之間和諧共處,其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及社會福利水平。本文利用因子分析篩選指標[1~5]能夠構建出反映我國省級行政區域經濟綠色發展狀況的指標體系。
一、評價指標體系建立的原理
(一)海選指標的建立
本文以經典文獻、國內外權威機構綠色經濟的高頻指標為參照,從經濟發展、社會民生、資源和環境三個一級準則層選取評價經濟綠色發展狀況的海選指標。在一級準則層的基礎上,建立了由6個二級準則層和81個三級指標組成的綠色經濟海選指標評價體系。
對我國經濟綠色發展狀況的評價應當充分考慮經濟發展速度、效益和結構的統一。特別是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經濟增長與綠色轉型同樣重要,在上述考慮的基礎上,建立了經濟發展準則層。在一級準則基礎上,設計了經濟增長和經濟結構的兩個層面。在經濟增長方面,為了評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以及第三產業對我國各省級行政區經濟發展的影響程度,城市金融業發展程度,物流業對城市經濟發展的貢獻度,共建立了22個指標。包括第一產業增加值、政府稅收、出口額、年均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率、地區生產總值、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第二產業增加值、第三產業增加值、工業增加值、建筑業增加值、地方政府預算收入、批發零售業銷售額、固定資產投資總額、消費品零售總額、實際利用外資、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金融機構人民幣和外幣存款總額、金融機構人民幣和外幣貸款余額、貨運量、貨運周轉量、金融業增加值、物流業增加值、外貿總產值、機場旅客吞吐量。經濟綠色轉型是中國經濟主張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因此在經濟結構準則層,為了評估經濟轉型發展水平,金融業對城市經濟發展的貢獻程度,物流業對中國各區域城市經濟發展的影響,共建立了10個指標。包括第一產業增加值與地區生產總值之比、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值、第三產業從業人員占全體職工比例、物流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年=100)、工業增加值與地區生產總值的比值、城市化率、金融業增加值與地區生產總值的比值、私營經濟增加值與地區生產總值的比值、縣城經濟總量與地區生產總值的比值。
經濟發展的最終目的是要完善社會福利制度和改善人民生活質量。在上述考慮的基礎上,建立了社會民生準則層。在一級準則層上,設計了民生改善與社會事業兩個層面。在評價民生改善方面,考慮收入分配、衛生保健、就業和人口狀況,共建立了15個指標。包括醫生人數、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年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率、城鎮登記失業率、城鎮年度新增就業、普查登記人口、人口自然增長率、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率、城鎮職工參加養老保險人數、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人數、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醫院床位數、基本養老保險城市貢獻者人數。在社會事業準則層,考慮基礎教育、社會保障兩個方面,共建立了9個指標。包括政府教育支出與一般預算支出之比、公共圖書館人均圖書數量、每10 000人的公共交通車輛數目、城市人均住房面積、完成建筑面積、自來水每日供應、電影院數量、高中入學率、食品抽樣檢驗合格率。
考慮到要建立低碳、資源高效和環保型社會,因此建立了資源與環境準則層。在一級準則層的基礎上,設計了資源承載和環境質量兩個二級準則層。在資源承載方面,為反映資源承載和能源消費對城市綠色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影響,共建立了9個指標。包括耕地保護區、能源消費彈性系數、森林覆蓋率、人均公共綠地面積、規模以上工業原油消費量、規模以上工業綜合能源消費量、煤炭消費、建成區綠化覆蓋率、耗水率與工業增加值之比。在環境質量方面,主要體現在大氣排放、污水排放、城市固體廢物排放和城市空氣質量四個方面,共建立了14個指標。包括還原氮氧化合物單位地區生產總值排放、二氧化硫排放量減少、生活污水處理率、主要水污染物減排、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空氣達標日、主要污染物的氨與氮排放、氮氧化合物排放量、工業煙塵排放總量、城市污水排放量、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量、主要污染物的化學需氧量排放、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減少、氨氮排放總量減少。
本文以我國省級行政區為實證樣本,由于部分指標無法觀測,根據不可觀測原則將這些指標剔除掉。
二、實證研究
(一)數據的收集
本文選取全國30個省級行政單位為研究對象。利用2017年《中國統計年鑒》《地方統計年鑒》、統計公報、《環境統計年鑒》以及《能源統計年鑒》查找數據。參照石寶峰等的研究[4],對本文建立的指標進行標準化。由于篇幅所限,詳細的標準化過程及結果沒有在文中列出。
(二)綠色經濟評價指標的篩選
1.各個準則層內指標的因子分析。將標準化后的數據按準則層帶入式(1)至式(3)中,通過SPSS軟件中的因子分析可得到下表中的第6—8列結果,由因子貢獻率≥85%的原則[1~4]可知,經濟增長準則層需要提取4個公因子可以使累積貢獻率達到87.906%,說明這4個公因子可以涵蓋經濟增長準則層87.906%的信息量;同理,經濟結構準則層需要提取4 個公因子,民生改善準則層需要提取5個公因子,社會事業需要提取5個公因子,資源承載準則層需要提取6個公因子,資源環境準則層需要提取7個公因子。具體因子貢獻率(見下表)。
2.指標的篩選結果。根據因子分析對指標篩選的原則,保留公因子里aij最大的指標,即篩選出最能代表每個公因子的評價指標,即篩選出了對評價結果影響最大的指標,見表中第6列。例如:準則層x1′的公因子F1中x1,1的因子載荷最大,這個指標最能代表公因子F1,所以保留x1,1;準則層x1′的公因子F4中只有唯一指標x1,4,這個指標能夠單獨代表公因子F4,所以可以直接選入。同理,運用這種篩選方式保留了31個指標,表中的第8列為指標篩選結果,表中第9列為對應指標。
結語
本文以綠色經濟為內涵,建立了包含經濟發展、民生社會、資源與環境3個一級準則層,內含經濟增長、經濟結構、民生改善、社會事業、資源承載、資源與環境等6個二級準則層的81個海選指標,通過因子分析方法定量篩選出了31個信息含量最大的綠色經濟發展指標,構建了經濟綠色發展評價指標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