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偉偉
摘 要:日益復雜的經濟活動促使港口不同區域逐漸形成了具有一定規律的空間分布結構,這些區域內的產業集聚就形成了產業集群。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國外典型港口產業集群的發展路徑各有不同。正在加速發展的廣州港可以借鑒倫敦港、鹿特丹港、新加坡港的發展經驗,并結合自身實踐,從打造全要素型港口、建立港口企業網絡、發揮政府作用、吸引高素質相關人才等幾個方面共同促進港口產業集群的發展,推動其轉型升級。
關鍵詞:廣州港;港口產業;產業集群;發展路徑
中圖分類號:F263? ? ? 文獻標志碼:A? ?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8)36-0040-02
一、任意港港口產業與港區分布
港口是交通運輸的重要節點,它能夠提高運輸效率,擴大市場半徑,從而促進所在區域的經濟發展。港口經濟活動多樣化的同時也是一個不斷位移的過程,這一過程不單是為了能靠近深水航道以滿足船舶大型化的需要,也是為了尋求更大的空間以滿足機械化生產的需要,同時也為承載不斷涌現的新興產業。眾多產業圍繞港口不斷聚集,形成了具有一定規律的空間分布結構。
港口中心區以碼頭為基點向陸地擴散,它是貨物集散的作業區,也是發揮港口運輸節點功能的主要區域,提供船舶停靠、貨物裝卸及中轉服務。港口的直接產業,例如港口裝卸、海運、倉儲等一般都聚集于此。
港口臨近區是隨著工業化的開展,為了臨近港口降低成本,制造、加工、物流、商貿等產業圍繞港口聚集形成的。在此過程中,碼頭、集疏運體系等港口基礎設施不斷完善,港口空間不斷拓展。形成的港口臨近區在地理布局上環繞著中心區,在功能上和中心區的產業相銜接,為其提供上下游配套產品。與港口相關的產業行業組織和管理、培訓機構也不斷增加,對港口臨近區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信息和通訊技術的進步擴大了港口活動的半徑,與港口臨近區的產業具有前后聯系的金融、保險、旅游、商業等產業分布,已經不再把與港口的距離當作首要考慮因素,它們可以不集中分布在港口,逐步搬遷到遠離老港區的地方,形成港口輻射區。輻射區的產業分布不僅受港口條件的限制,還受城市發展規劃、區域發展水平等其他諸多因素的影響,其形成情況較為復雜。
產業、港口、港區、港口城市的建設密不可分。港口產業在港區內的集聚形成了港口產業集群。由于受到歷史制度、土地條件、政策等因素的影響,各港口在長期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港口產業集群,這些產業集群在港區建設和城市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其形成路徑也為其他港口的產業發展提供借鑒。
二、國外港口產業集群的發展路徑
1.英國倫敦港。英國的港口興旺于工業革命時期。由于紡織、冶金、采煤等工業迅速發展,工業制成品產量超出國內需求,需要大量輸往國外市場銷售。同時,工業生產需要的大部分原材料如煤炭、棉花等又需要從國外運回本國,航運需求的旺盛帶來港口的繁榮。整個19世紀,倫敦港都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利物浦也從一個偏僻的小村落發展成為英國的第二大港口,其他港口也因為參與沿海煤炭貿易迅速發展起來。可見,倫敦港是一個典型的依靠航運業發展起來的港口,工業的發展和貿易的繁榮成為其發展的直接動力。高效的港口服務和港口經濟的關聯性吸引了大量港口產業在港區內的集聚,形成了早期的港口產業集群,也帶動了港口城市的發展。20世紀中后期,隨著英國制造業向國外轉移,倫敦港的港口制造業規模也不斷縮小,傳統服務業逐步外遷,面對這種局面,倫敦港重視港口產業的轉型升級,憑借其悠久的航海傳統和文化、優秀的海事人才,在加強港區軟環境建設的同時,實現航運業和金融業的結合,大力發展高端航運服務集群,在交易市場、保險服務、航運信息服務、海事服務、海事研究與交流、海事監管等領域保持著國際航運中心的地位。
2.鹿特丹港。從沼澤地崛起的鹿特丹港在歷史上幾經興衰,城市的擴展,港口運輸網絡的建立帶動了港口的發展,使得鹿特丹港于20世紀初成為荷蘭第一大港。二戰期間,鹿特丹遭受了重大損失,港口設備也受到破壞。在戰后重建過程中,港區積極擴大港口和工業區面積,運用自由港政策發展過境貿易,迅速成為歐洲乃至世界第一大港。其優越的地理位置正是臨港工業發展良好的前提,而廣闊的經濟腹地也成為其強大的支撐。德國、比利時等西歐國家的貨源不斷通過鹿特丹港運往世界各地,它們經濟發展所需的資源也通過深入腹地的發達的集疏運體系出入歐洲各地。為了充分發揮其優越性,鹿特丹港物流業也得到相應的發展。通過提高港口物流體系效率,各種進出口歐洲的物資得以迅速運往目的地,港口及港口城市的發展服務于內陸腹地。目前,鹿特丹港已經形成了以石化工業、機械制造、船舶修造等為主的多層次的臨港產業集群和物流服務集群,成為其經濟的重要支撐。
3.新加坡港。新加坡國土面積狹小,資源貧乏,從一個小漁村發展成為如今的國際航運中心,殖民勢力在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依托其優越的地理位置,新加坡港運用自由港的政策,充分發揮其中轉功能,帶動了集裝箱國際中轉業務的發展,成為國際航運網絡的重要一環,由此也提升了新加坡在國際航運、貿易和金融業務的國際競爭力。新加坡港通過建立工業區發展工業體系,在電子電器、煉油、船舶修造等方面形成產業優勢。工業和貿易的發展吸引了各類要素在港區的集聚,從而推動了金融、第三方物流等服務業的快速發展。這一發展路徑符合新加坡一直以來“以港興市、以港興國”的理念,通過港口的發展帶動整個新加坡的發展。隨著環保意識的提升以及城市整體規劃的注重,新加坡致力于向知識經濟轉型,重點發展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的高科技產業,并積極發展與港口相關的服務產業,例如國際旅游業和會展業。新加坡港產業集群的分布已經沿著港區不斷向外延伸,產業鏈多集中在航運產業上游,形成以發展國際高端航運業為主的知識驅動型的航運發展模式。
綜上所述,倫敦港口產業集群的發展存在路徑依賴,基本遵循著產業演變的方向,從制造業向服務業,特別是高端服務業轉型升級。鹿特丹因其地理位置特別,城市發展伊始就以服務于內陸腹地為導向,形成了以物流業和臨港工業產業集群發展為主的發展模式。新加坡港口的發展源于殖民勢力的影響,利用其便利的交通優勢充分發揮中轉功能,其工業功能相比而言并未像其他港口那樣凸顯,但新加坡一直致力于港口與城市和國家的協調發展,產業的聚集也主要集中在綠色和高新技術產業。由此可見,港口產業集群的發展體現了產業發展的一般規律,但又受到各國經濟發展水平、文化背景、歷史機遇等各種因素的影響。因此,適合各個港口產業發展的路徑不一而足,在吸收先進港口成功經驗的基礎上更要結合自身狀況綜合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