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錫英 俞慶育
隨著北師大《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課題組報告的發布,核心素養已經成為了當前教育改革的龍頭方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三大內容:文化基礎、自主發展與社會參與,而社會參與中就包括了社會責任這一基本要點。
社會責任是一個人對自己、他人、集體、社會、國家所承擔的職責、任務及使命。社會責任感作為一種道德情感,是一切美德的基礎和出發點,是人類理性與良知的集中表現,是社會得以存繼的基石。
1 中學生社會責任意識培養的必要性
生物學學科核心素養指出:“社會責任”是基于生物學的認識,參與個人與社會事物的討論,作出理性解釋和判斷,嘗試解決生產生活中的生物學問題的擔當和能力。社會責任培養包括要求學生形成生態意識,參與環境保護實踐。
學生生態意識的形成、環境保護意識的培養不能僅依靠教師的口頭說教,更需落實到學習過程和生活實踐。生物實驗教學是中學生物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嚴謹細致的實驗過程是學生動手實踐和探究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徑,而合理規范的實驗廢棄物處理,則能提升學生生態意識,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意識。
2 生物學實驗廢棄物類別及處理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中所設置的實驗,涉及的材料、用具十分豐富,產生的廢棄物主要為生物材料、藥品試劑及一些損壞的實驗器具。
2.1 生物材料廢棄物的類別及處理方法
2.1.1 未經藥品污染的廢棄物處理
在實驗操作過程中,有許多經學生取材后未和化學藥品接觸的剩余生物材料,如洋蔥、菠菜、馬鈴薯勻漿等。對于相對比較完整、量大的材料,可以重復利用;對于比較細小的殘渣碎屑,通過回收并填埋于校園花壇等處土壤中,并引導學生展開持續性研究,關注生態系統物質循環和環境保護問題。
材料的重復利用減少了資源的浪費,提升了學生自然資源可持續利用意識。殘渣的腐化處理減少了垃圾生成,減輕了垃圾處理壓力,更有利于學生理解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過程和生態平衡。
2.1.2 藥品污染的廢棄物處理
實驗中經化學藥品處理過的材料,如滴加斐林試劑的蘋果汁、滴加雙縮脲試劑的豆漿、提取和分離葉綠體中色素得到的濾液、色素帶等,則需根據相關藥品的危害性和毒性,進行統一收集和處理。
看似少量的化學藥品,隨意丟棄會嚴重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危害,教師必須嚴肅告知學生規范處理,使學生形成一種環保無小事,處處需注意的嚴謹意識,敢擔環保重責。
2.1.3 可繼續生長材料的處理
高中生物實驗常常涉及一些活性材料,如土壤中的小動物、生態缸中的水草、蚯蚓、蝸牛等。實驗時,教師需提醒學生愛護生命,動作輕、緩,避免對實驗動物傷害,實驗結束后需將其放回原生活環境。如有死亡個體,就將它們的殘體集中在指定地點深埋。如帶有傳染性的動物性實驗材料死亡,則需進行焚燒處理。
愛護動植物生命是對生命的尊重,可促進學生對生命價值的理解;也可讓學生從自身的言行出發,保護生態穩定,體現社會責任擔當。
2.2 化學藥品廢棄物的類別及處理方法
人教版生物教材實驗眾多,涉及的化學試劑較多,實驗后的處理問題也比較繁雜,處理過程一般根據藥品的危害性、毒性,進行分級處置。
2.2.1 無毒害藥品廢棄物處理
蒸餾水、氯化鈉、蔗糖溶液等是高中生物實驗的常用試劑。這些試劑無毒無害,既不會對人體造成傷害,也不會污染環境,在所有班級相關實驗都結束后,較多的無污染試劑可回收,妥善保管,實現再利用。剩余少量廢棄試劑,倒入水池,用清水沖洗干凈即可。
2.2.2 有毒害藥品廢棄物處理
高中生物實驗也會涉及到有毒有害化學藥品,如具有腐蝕性的酸、堿溶液,毒害性較強的丙酮、二苯胺、蘇丹Ⅲ(蘇丹IV)等藥品。對于此類毒害性藥品,教師首先要強調實驗中的安全性,實驗結束后的廢棄物必須收集,統一處理。酸、堿溶液先要進行中和,然后再排放,從而減少對實驗室器具的腐蝕和對環境的污染。有毒性的藥品試劑廢棄物,更應該嚴格按照實驗室藥品處理規則和危化品處理原則,規范處理。
有毒害廢棄物的隨意排放會對人體造成直接傷害,嚴重污染環境,有些不易分解的物質甚至會隨食物鏈(網)富集,進一步影響整個生態系統,破壞生態平衡。處理時,教師要讓學生充分認識到藥品的危害性和隨意排放后果的嚴重性,要求學生通過規范處理,減少對人體的危害和對環境的污染。
2.3 損壞器具廢棄物及處理方法
實驗室廢棄物除了生物材料、化學試劑.往往還有一些損壞的實驗器具,對于此類物品的處理,也需按照器具材料、質地進行分類處理,如金屬器具可回收處理,破損的玻璃器具則需歸類分離。另外,處理垃圾時必須注明玻璃碎片,避免傷及環衛工人等。
廢舊物品的回收處理,一方面減少了垃圾的生成,減輕了環境壓力,另一方面也節約了資源成本。垃圾的分離處理,體現了對他人的關懷、愛護,體現了人文素養培育。
3 結語
回收重復利用、垃圾處理式填埋,無污染物質排放,酸堿中和處理后排放,破碎玻璃分類,看似一些簡單的實驗廢棄物處理手段,卻將環境保護、關愛他人等社會責任意識培養落實到學生實際行動。
中學生社會責任意識的形成和發展是逐步成熟的開始,教學時教師應充分利用資源,從細節著手,從實際出發,不斷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將社會責任落實到平時的學習和生活行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