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艷



摘要 在生物復習課中利用教材插圖,以問題串為牽引,引導學生挖掘插圖背后的信息,對知識進行關聯,幫助學生形成知識網絡,進而提高學生分析與比較、歸納與概括、模型與建模、批判性思維等科學思維能力。
關鍵詞 教材插圖 復習課 科學思維 問題串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志碼B
在生物學教材中有很多由插圖來表達的知識,或反映某一生物學事實,或展示某一生物體結構,或展示某一生物學過程。這些插圖作為記載、描述、再現生物學知識的一種重要形式和載體,把復雜的生命過程簡明化、抽象的生物概念形象化、微觀的生命結構宏觀化。用圖形表征知識已成為傳達信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教師在復習課教學中利用教材插圖,可引導學生對知識的深度學習,著重培養學生分析與比較、歸納與概括、模型與建模、批判性思維等科學思維能力。
1 教材插圖的活化模擬,提高分析與比較能力
教材中的插圖是對文字難以表達內容的一種高度概括,也是對教材重難點解讀的一種表達形式。如浙科版教材中展現細胞生理過程的被動轉運、主動轉運、胞吞和胞吐、細胞呼吸的3個階段、卡爾文循環、轉錄和翻譯等示意圖。在復習過程中,教師既要讓學生明確圖示中的各結構及其術語,想象過程的起點和終點,理解細胞內動態的生理過程;又讓學生通過不同圖像的比較分析,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如在復習“遺傳信息的傳遞和表達”時,若教師只是重復講一遍轉錄和翻譯的過程,無法促進學生思考,學生只是機械地記憶。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插圖(圖1)的信息,讓學生活化插圖所示的生理過程,從圖中找出轉錄和翻譯的條件,并比較它們的不同。同時,教師用一系列問題串引導學生深入讀圖:RNA聚合酶催化的是什么化學鍵?如何判斷它移動的方向?RNA聚合酶是從DNA的什么部位開始結合又走向哪里?核糖體如何移動?……教師還可以提供原核細胞的轉錄和翻譯過程圖(圖2),引導學生與真核細胞的轉錄和翻譯進行比較,促進學生對知識的遷移和應用。
2 教材插圖的整合完善,提高學生的歸納與概括能力
生物課堂中要學習的概念比較多,有些概念比較抽象,不易理解也容易遺忘。教材中對于核心概念的描述很多都會配以插圖幫助學生理解。學生在學習單個概念的時候相對比較容易記住,但往往顧此失彼,沒有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復習時,教師可以利用這些插圖,打破教材的編排順序,把易于混淆的、具有一定關系的插圖重新整合,將各章節中分散的“點”聯系起來,對關鍵性的地方進行認真的比較和辨認,幫助學生理解核心概念以及概念之間的內在邏輯聯系,提高學生的分析與綜合能力,從而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認知體系。
如“神經系統的結構與功能”部分有很多概念,復習時教師可以將教材中神經元的結構、蛙坐骨神經一腓腸肌標本、神經肌肉接點的結構示意圖、膝反射示意圖等重新組合起來(圖3)。從“膝反射”出發,把神經、神經元、神經纖維、神經中樞、突觸、神經肌肉接點等內容串聯起來,清晰明了。教師可以設置具體情境,設置問題串,加深學生的理解與記憶。如給離體的神經一個適宜刺激,興奮將如何傳導?在反射弧中興奮又是如何傳導?
教師把很多文字難以描述的抽象概念用圖的形式組合在一起,不僅幫助學生建立感性知識,而且可以將教材中的一些難懂不易理解的概念簡化,化虛為實,化抽象為直觀,在完善學生知識體系的同時,也起到調動學生積極性的作用。
3 動態過程的模型建構,培養模型和建模能力
在教材中有很多數學模型,教師不僅需要正確理解這些數學模型所表達的意思,有時還要在教材沒有給出具體的數學模型時,引導學生根據相應內容自己建立數學模型。如學生對于“動作電位的產生與傳導”這一內容的理解總感覺有難度,原因在于學生缺乏機械波相關的知識,同時這部分知識比較抽象(用靜態圖片描述細胞中的一個動態過程)等。在復習時,教師從教材中的插圖出發,以遞進式問題鏈驅動,采用分層次由淺入深的提問方式,逐一分析教材圖片,如先通過直觀判斷畫出電流計偏轉的方向,引導學生構建數學模型,并分析它們之間的區別和聯系。
在蛙坐骨神經上放置兩個電極(b,c),并且將這兩個電極連接到一個電表上(圖4)。當在坐骨神經一端(a)給予刺激時:①畫出電表指針依次偏轉情況;②根據電表指針的偏轉情況,畫出膜電位隨時間的變化圖;③如果需要測量b點的膜電位變化,電極如何放置?重復上述實驗,電表指針將如何變化?畫出b點膜電位隨時間的變化;④圖5中橫坐標的含義使什么?電表的電極如何放置?
通過分析和比較受到刺激后兩個位點之間的膜電位隨時間的變化,受到刺激后某位點的膜電位隨時間的變化,受到刺激后某時刻不同位點的膜電位變化,教師引導學生建構如圖5所示的3個數學模型。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對關鍵點含義的解讀,提高了學生模型和建模等科學思維。
4 實驗現象的提問質疑,提高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教材中有很多經典的實驗,且多數附有插圖加以說明。在復習課中,教師可提供一些與教材插圖不完全相同的實驗現象圖,引導學生加以分析,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如在學習詹森實驗時,可能會出現如圖6所示的現象:有的組放的瓊脂塊比較薄,幼苗向光彎曲(與教材插圖的實驗現象相似);有的組瓊脂塊比較厚,幼苗直立生長(與教材插圖的實驗現象不符)。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如果尖端確實產生了物質,這種物質在瓊脂塊中是均勻分布還是不均勻分布?瓊脂塊的厚薄程度會對其分布產生什么影響?教師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主張與理由。學生討論后,做出假設:瓊脂塊的厚薄會影響生長素在瓊脂塊中擴散的時間,而擴散時間的延長可能會使激素分布比較均勻,從而出現了幼苗直立生長的現象。
教材插圖是教材中的重要的情境資源和學習素材,幫助學生理解重要概念。在生物復習課中要用好各類插圖,即使簡單的插圖也包含著豐富的信息。教學過程中教師適時地對教材插圖進行整合、補充、活化、變式,幫助學生建立科學的概念,建構良好的知識框架。還有,高中生物的各類考試都比較注重信息獲取能力的檢測,而學生在考試中常常表現為處理信息能力的欠缺。因此教師需要在教學中引導學生捕獲隱于圖背后的信息,并進行分析與比較、歸納與概括、模型與建模等認知過程,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更有科學思維的提升。
參考文獻:
[1]舒爾曼.實踐智慧:論教學、學習與學會教學[M].王艷玲,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138.
[2]趙瑞芬.學習金字塔在生物教學中的應用[J].中學生物教學,2014,(3):2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