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曉慧+++侯恕
摘 要:高中階段,物理學習對學生的科學思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給教師的教學帶來了更大的挑戰。而探究式教學是科學思維培養的有效途徑,本文以楞次定律為例,探討基于高中生科學思維培養的探究式教學。
關鍵詞:科學思維;探究式教學;楞次定律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148(2016)5-0006-3
高中生進入高中物理的學習階段后,由于高中物理對學生的抽象思維、形象思維等科學思維有了更高的要求,所以學生往往遇到“知識一學就‘會,題目一做就錯”的問題,這實際上就是學生的科學思維不完善導致的。科學思維是一個抽象的概念,不同于可視的科學活動。它是學生頭腦中對科學事物的反映,是不可視的,這就給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帶來了挑戰。科學思維以認識客觀世界的本質為目的,是對科學材料進行處理并得到科學理論的活動中產生的。學生只有在自主的探究式活動中自發地思考解決問題的辦法,才能使科學思維得到發展。科學探究的主要過程包括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在此過程中,學生運用分析、推理、歸納等科學思維方法對科學材料進行處理,不斷地提高自身的科學思維品質,使自己的科學思維更加嚴謹、深刻、靈活,并日趨完善。探究式教學是關于“探究之探究”,指“利用探究的形式進行科學內容的教學”[1]。因此,探究式教學是科學思維培養的有效途徑。本文以“楞次定律”為例,探討基于高中生科學思維培養的探究式教學。
1 基于科學思維培養的探究式教學思路
探究式活動是可視的外顯活動,而學生的科學思維則是內隱的、不可視的過程,它伴隨外顯活動產生,科學思維方法的運用是它的外部反映。探究式活動與運用科學思維方法兩個過程平行進行,互相影響。活動的主體都是學生,教師作為引導者,通過與學生的互動,幫助學生獲得知識,完善科學思維。圖1是探究式教學的基本思路。
2 基于科學思維培養的探究式教學過程
2.1 演示實驗導入
教師先準備好長約50厘米的鋁管和長短口徑大小相同的紙管(用硬質紙卷成)。課上教師同時將兩塊完全相同的磁鐵從鋁管和紙管上方開口處釋放,讓學生觀察:兩塊磁鐵是否同時落地。實驗發現,經鋁管下落的磁鐵明顯比經紙管下落的磁鐵慢。由于鋁管并不能吸引磁鐵,學生就會產生認知沖突,學習動機被激發。由此,教師引導學生猜想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
學生甲:除重力外磁鐵受到一個向上的阻力的作用。
學生乙:基于上節課的知識,磁鐵在鋁管中下落的過程中,磁通量發生了變化,鋁管中會產生電流。
學生丙:感應電流也會產生自己的磁場。
學生丁:磁鐵受到的力與鋁管中感應電流產生的磁場有關。
……
教師:同學們的回答都非常精彩。這節課我們一起探究感應電流方向的規律,驗證一下同學們的猜想是否正確。
2.2 引導學生進行實驗探究
1)猜想與假設
教師:同學們想一想影響感應電流方向的因素可能有哪些?
學生甲:引起感應電流的磁場方向。
學生乙:磁通量的變化情況。
注:如果學生不能想到這兩種因素,教師可用實驗進行演示。如圖2所示,磁鐵插入、拔出時感應電流的方向不同,磁鐵極性改變時感應電流的方向也不同。通過實驗現象幫助學生總結這兩種影響感應電流方向的因素。
2)設計、實施實驗及收集數據
“楞次環”的實驗裝置如圖3所示,在橫梁上固定A環和B環,A環閉合,B環不閉合,橫梁可以在頂針軸上轉動。教師將學生分組進行探究實驗,每小組發放一套“楞次環”實驗裝置,根據上面對影響感應電流方向的因素的猜想,請同學們思考如何設計實驗。
3)引導學生得出結論
①楞次定律結論的得出
引導學生得出初步結論:
第一、當通過A環的磁通量增加時,A環中產生的感應電流的磁場方向與原磁場方向相反;當通過A環的磁通量減少時,A環中產生的感應電流的磁場方向與原磁場方向相同,可以將其總結為“增反減同”。
第二、當磁鐵靠近A環時,A環會因“拒絕”磁鐵靠近而遠離磁鐵運動;當磁鐵遠離A環時,A環“挽留”磁鐵而靠近磁鐵運動。可總結為“來拒去留”,其實質是感應電流對運動的阻礙。
最后,引導學生運用“甄美”的科學思維方法得出最終結論即“楞次定律”。
②對楞次定律的理解
教師請學生運用“楞次定律”解釋課程最初的落磁實驗的原理,并幫助學生從能量守恒的角度認識楞次定律。鋁管中感應電流的能量不會憑空而來,磁鐵的勢能除了轉化為動能之外,還有一部分轉化為電能。因此,鋁管中的磁鐵不如紙管中的磁鐵下落得快。
3 分析與結論
在探究式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教師要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提供足夠的感性材料,豐富的感性材料是學生進行探究式活動的基礎。例如,在“楞次定律”的教學中,通過演示落磁實驗,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利用四組實驗,演示影響感應電流方向的因素;利用楞次環實驗收集大量資料,為后續得到的結論提供依據。
第二、在學生的最近發展區內設置問題情境,教師不斷提出問題,使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的狀態。實際教學中,因為學生的差異性,教師預設的問題不能得到預期的回答,這時,教師就要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提問策略,使學生在原有的認知基礎上通過思考發生認知結構的轉化。
第三、注重科學思維方法的滲透,科學探究的過程伴隨著學生科學思維方法的運用。例如,在“楞次定律”的教學中,學生觀察實驗現象,類比四組實驗,推理影響感應電流的方向,分析楞次環實驗結果,歸納實驗結論,最后通過“甄美”得到完美的“楞次定律”。
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不斷強化學生使用科學思維方法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李華.探究式科學教學的本質特征及問題探討[J].課程·教材·教法,2003(4):55—59.
[2]邢紅軍,寧成,胡揚洋.楞次定律教學的高端備課[J].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3,42(4):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