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彬彬
摘 要:以“密度”為教學內容,展示了教學設計要注重給學生構建“實踐體驗”和“合作交流”的學習環境,既要注重物理知識的傳授和實驗技能的訓練,又要注重引導學生學習和實踐科學的思維方法和研究方法,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從而實現三維教學目標的和諧達成,使學生的心理品質和學科知識實現同步健康成長。
關鍵詞:密度;教學設計;實踐體驗;合作交流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148(2016)5-0068-4
1 引 言
按照現代教學設計理論,一個良好的教學設計要注重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構建有效的教學過程,給學生創建“實踐體驗”和“合作交流”的學習環境,做到在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技能的同時,重視引導學生學習科學的思維方法和研究方法,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能力,設法促進學生心理品質的健康發展,從而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教學目標的和諧達成,使學生的心理品質和學科知識實現同步健康成長。
2 “密度”的教學設計
“密度”是在學習了“質量”之后引入的一個新的物理量,它既是在“質量”的基礎上對物質世界的進一步探索,也是掌握“測定物質密度的方法”和解決有關密度問題的基礎,并為深入學習液體壓強、浮力等知識作鋪墊。因此,它成為初中物理的教學重點內容之一。下面,筆者通過構建一系列交流探索的環境,試圖引導學生在“實踐體驗”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既讓學生掌握有關“密度”的知識,感受科學探究的過程與方法,又能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使學生感到學習有用和生活快樂。
2.1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學生討論1] 教師將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每組4~6人,然后出示下列各組物質,要求學生分組思考和討論:用什么方法可以在不損壞物體的前提下辨別出各組物質?
(1)第一組:在兩個大小一樣的瓶子里分別裝有水和酒精。(參考答案:聞氣味,有刺激性氣味的是酒精。)
(2)第二組:兩個大小一樣的圓柱體,分別是銅制品和不銹鋼制品。(參考答案:看顏色,有棕紅色的是銅制品。)
(3)第三組:兩個體積都是1立方分米的鐵球和木球,表面都刷有紅色的油漆。(參考答案:稱質量,質量大的是鐵球;或者掂重量,即用手掂量兩球的重量,重量大的是鐵球。)
設計意圖:構建交流討論的學習環境,促使學生學習利用自己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物理知識進行交流探討,總結辨別物質的生活經驗,并以此激發學生的思維和興趣。
[學生討論2] 我們常聽到周圍人說“鐵比木頭重”,請各個學習小組討論此說法,并派代表向全班同學報告組內討論的結果。(參考答案:不嚴謹。只有在體積相同時,鐵才比木頭重。)
設計意圖:構建交流討論的學習環境,讓學生通過“一大車木頭比一枚小鐵釘重得多”這個事實,領悟平時說“鐵比木頭重”的前提條件是鐵和木頭的體積相等,以此來訓練學生嚴謹的思維。
結合學生的各種回答,并利用“在體積相同的前提下可以通過比較質量的大小來比較或者區分物質”這一事實,再引入新課內容——密度。
2.2 科學探究,學會研究
(一)提出問題
教師先展示兩組顏色相同的物品:銀器和不銹鋼制品、自來水和鹽水,然后向學生提問,你能用什么方法鑒別這些物質呢?
結合學生的種種回答,引導學生探討鑒別物質的一種方法——密度。
(二)猜想與假設
讓學生先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分組思考、討論和猜想下列問題的答案:
(1)對于同種物質的兩個物體,如果它們的體積相同,它們的質量是否相等?
(2)對于同種物質的兩個物體甲和乙,如果物體甲的體積是物體乙的體積的兩倍,它們的質量有什么關系?它們各自的“質量/體積” 有什么關系?
(3)對于不同種物質的兩個物體(例如,鐵和木頭),如果它們的體積相同,它們質量是否相等?它們的“質量/體積” 是否相等?
設計意圖:構建交流討論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分組討論和猜想上述3個問題的答案,培養學生大膽合理地進行猜想的能力。
(三)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
從以上的猜想出發,教師布置學生取銅、鐵、鋁3種物質中的一種作為研究對象,讓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學習小組做同一實驗,每種研究對象都有3個體積不同的實驗物品,提供的實驗器材有天平、量筒、盛水燒杯、細線、小刀、水、刻度尺等,要求設計實驗步驟,測出3個物體的“質量” 和“體積”,計算相應的 “質量/體積”,并設計記錄數據的表格。
設計意圖:構建共同探索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設計實驗和表格的能力。
(四)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
全班學生在各自的學習小組中,利用選取的研究對象進行實驗,分工合作共同收集證據。在實驗前,要求學生一起討論實驗過程中應該關心的問題,如:分工合作要明確,嚴格遵守儀器的使用規則,讀數時要認真、細心,并記錄好實驗數據等。
設計意圖:構建共同探索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的能力,以及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
(五)交流與合作
每一個學習小組展示自己的測量結果,啟發學生發表意見,并針對各自收集到的實驗數據,思考以下問題:
(1)面對本組的實驗結果,同學們發現了什么?(參考答案:對于同種物質,體積越大的物體,它的質量越大,但所有物體的“質量/體積”相同。)
(2)與其他學習小組交流測量結果,同學們還發現了什么? (參考答案:同種物質,它們的“質量/體積”相同;不同種物質,它們的“質量/體積”不同,銅對應的比值最大,鋁對應的比值最小。)
(3)如果另有一金屬塊,它的“質量/體積”等于8.9,它可能是什么物質?
設計意圖:構建交流合作的學習環境,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六)評估與反思
每個學生針對本組的實驗探究過程思考下列問題,并討論如何處理:
(1)同學們的實驗結論與生活經驗有沒有沖突?
(2)同學們是怎樣把實驗數據和結論聯系在一起的?
(3)在實驗過程中,同學們的哪些做法可能會影響結論的可靠性?
(4)在實驗過程中,同學們發現了哪些問題有待于進一步改進?
(5)在實驗過程中,同學們有沒有發現新的問題?
設計意圖:以上述問題為牽引,強化學生對整個探究過程的體驗與認識,培養學生的評估能力和嚴謹的科學態度。
2.3 歸納總結,獲取新知
[師生互動] 教師引導學生歸納以上的探究結論,總結得出密度的概念、公式、單位和有關的重點知識。
(1)密度的定義:單位體積內物體所含物質的質量。
(2)密度的計算:物質的密度等于物質的質量除以它的體積,計算公式為ρ=m/V,其中m、V、ρ分別表示物質的質量、體積、密度,它們的單位分別是千克(kg)、立方米(m3)、千克每立方米(kg/m3),密度ρ的單位是由質量的單位和體積的單位共同決定的。
(3)密度的特性:物質的密度是物質的一種基本屬性。同種物質的密度相同,物質的密度值與物體質量的多少無關,也與物體體積的大小無關。
(4)如果質量單位用克(g),體積單位用立方厘米(cm3),則密度的單位就是克每立方厘米(g/cm3),1 g/cm3=1×103 kg/m3。
(5)引導學生閱讀教材中的常見物質的密度表,并記住水的密度為1×103 kg/m3,要求學生討論和說出它的含義。
設計意圖:歸納探索的成果和結論,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
2.4 學以致用,培養能力
[學生活動1] 老師開始向大家展示的兩組物品:銀器和不銹鋼制品、自來水和鹽水,它們的顏色相同,同學們分組討論如何利用今天學到的新知識來辨別這些物品,并要求說出你們設計的實驗方法、步驟和應該注意的事項。(參考答案:分別測出它們的密度,然后對照物質的密度表進行判定。)
[學生活動2]在一采石場,有一塊體積為2立方米的大石頭,想知道它的質量但又無法直接稱量,同學們分組討論如何利用今天學到的新知識來測出它的質量,并要求說出你們設計的測量方法和步驟。(參考答案:先從采石場取一小塊同種石料,用天平、量筒、水和細線測出石料的密度ρ,再利用同種石料的密度值相等的性質、待測大石頭的體積V和計算公式m=ρV,即可求出大石頭的質量m。)
[學生活動3] 小組討論:小明家有一枚黃色的戒指,你能否想個辦法來確定該戒指是否是黃金制品?(參考答案:先測出它的密度,然后看它是否等于黃金的密度值19.3×103 kg/m3來判定。)
設計意圖:利用與學生生活緊密相連的事例,構建討論和思考的學習環境,促使學生應用物質密度的概念和性質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以此讓學生感到所學知識親切、有趣、有用,并從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師講授1] 物質的密度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物理概念,它在工農業生產、醫藥衛生、科學技術等領域獲得了廣泛而重要的應用。例如,巖土的密度是巖土質量的重要指標,它是在農作物栽培、建筑設計和建筑施工中必須考慮的重要問題;骨礦物質密度是反映骨強度的重要指標之一,研究骨的物質密度有利于了解骨骼的生長發育和病變情況,它在醫療診斷中具有重要應用;地球不同圈層(即地殼、地幔、地核)中的物質具有不同的密度,研究地球不同地點的物質密度,有利于人類了解和利用地球運動變化的規律,有利于人類開發地球上的自然資源和預防地震等自然災害;宇宙中各個天體的物質密度中含有大量的信息,研究天體的物質密度有利于人類了解天體的質量、體積、年齡等相關性質。
[教師講授2]相傳有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敘拉古赫國王叫工匠替他做了一頂純金的王冠,做好后,生性多疑的國王認為工匠在金冠中摻了假,但這頂金冠與當初交給金匠的純金確實一樣重,怎樣既能檢驗王冠的真假又不破壞王冠呢?這個問題不僅難倒了國王,也使諸大臣們無計可施。后來,國王請阿基米德來檢驗。最初,阿基米德也是冥思苦想而不得其解。一天,他去澡堂洗澡,當他坐進澡盆里時,他發現自己會排開一些體積的水。這時,他突然想到可以用待測金冠在水中排水的辦法來確定金冠的真假。他興奮地跳出澡盆,連衣服都顧不得穿就跑了出去,大聲喊著“我知道了!我知道了!”經過進一步的實驗以后,他來到王宮,把王冠和同等重力的純金放在盛滿水的兩個盆里,比較兩盆溢出來的水,發現放王冠的盆里溢出來的水比另一盆多。這就說明王冠的體積比同等重力的純金的體積大,即王冠的密度比黃金的密度小,所以證明了王冠里摻進了其他金屬。
設計意圖:通過介紹密度在工農業生產、醫藥衛生、科學技術等領域的廣泛應用和一個有趣的故事,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向學生展示密度的巨大用途,激發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熱愛之情。
2.5 歸納總結,把握重點
[師生互動]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本節的知識要點,并讓學生交流各自的體會,然后板書:
(1)密度的定義:(略)
(2)密度的計算公式及單位:(略)
(3)密度的特性:(略)
(4)兩種常見密度單位的換算關系:
1 g/cm3=1×103 kg/m3。
(5)學會查閱常見物質的密度表。
3 教學反思
在此“密度”的教學設計中,注重結合中學生的實際情況,給學生構建了“實(下轉第74頁)(上接第70頁)踐體驗”和“合作交流”的學習環境,引導學生在探究活動中進行觀察、體驗、交流和思考,從而“發現”和掌握“密度”的概念和規律,再通過對一些實際問題的討論和求解,促使學生運用所學的密度知識解決學生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做到既注重傳授知識和技能,又重視引導學生學習和實踐科學的思維方法和研究方法,還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以便實現三維教學目標的和諧達成,使學生的心理品質和學科知識實現同步健康成長。這種教學設計,已經在岳陽市第二中學八年級進行了教學實踐,學生們普遍認為這種注重學生參與和體驗、注重結合學生生活實際的教學設計親切、易懂、有用、有趣。
參考文獻:
[1]梁振圣.新課標視角下《功》的教學設計[J].物理教學探討,2013,31(8):67—68.
[2]張景銓.有效教學理念下的“楞次定律”教學設計[J].物理教學探討,2014,32(5):9—11.
[3]李科敏,李奇云,蘇卡林,徐旭玲.教學設計要注重三維教學目標的和諧達成[J].物理教學探討,2015,33(10):38—40.
物理教學探討2016年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