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劉鶴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的一段話引起關注。劉鶴說,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40周年,中國將利用這個機會,推出新的、力度更大的改革開放舉措,具體是什么,中央政府還在研究,但肯定會超出預期。
推出力度更大的改革開放舉措,沒有比這更好的紀念方式了。改革開放,是改變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過去40年,我們靠改革開放,把中國建設成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在我們踏上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的時候,改革開放事業本身也需要進入新的境界。
具體來說,紀念可以有兩種方式。
一種是總結成功的原因。圍繞“中國奇跡”的各種解釋,其實已經有很多了。總結成功的原因,不是再來簡單復制一次,畢竟很多成功的條件,可能今天已經不存在了。另一種是總結失敗的經驗教訓。中國的改革開放不是一場事先設計好的社會實驗,而是一個不斷試錯和糾錯的過程,國家在試錯糾錯,企業也是,每個個人也是。失敗本來就是成功的一部分。
無論是成功還是失敗,都已經寫在了我們的改革開放歷史上,無法被隨意抹去。而不管哪種紀念方式,目的都是為了給解決新問題提供啟發。這種啟發,可能是技術性的,但首先還是思想性和觀念性的。
因為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畢竟前無古人,也無法直接照搬國外現成做法。要辦好這樣的事業,離不開一種始終保持活力和開放的狀態。只有在一種有活力的狀態下,我們才能夠敢于和善于創新,才能夠更加寬容失敗,最終也才能夠探索出逐漸定型的中國特色的制度。
最危險的當然是,我們還只是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我們的制度還沒有真的成熟定型,而我們的活力狀態卻開始定格,甚至開始萎縮。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都說中國經濟的危險是未富先老,但在我看來,真正的危險是活力的衰退。
人們常說,這是因為利益格局固化了。也對,也不對。對是因為利益固化的現象的確有,而不對的原因是利益固化遠沒有出現壓倒性和整個鐵板一塊、牢不可破的地步。事實上,只要回顧過去40年,哪怕就是回顧最近10年中國的巨大變化,無不充滿了各種壁壘在技術的興起、創新創業的激情等沖擊下的消散,同時中央權威也在不斷打破既得利益的固化。
我們要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不妨多多重溫這樣的故事。在這些故事中,既有為改變命運而頑強打拼、從不怨天尤人的普通人,又有百折千回、始終站在時代潮流之上的企業家,更有周旋于政治風險之間、為新生事物成長保駕護航的官員。我始終覺得,國外很多人關于中國經濟崩潰的預測每每落空,很重要的原因是,低估了中國社會在問題和困難面前的活力。這個原因也被低估了。這種活力很難量化,但卻是我們每天都能夠感受得到的,往往讓根據數字推理出來的結論失效。
這一點,還是執政黨的自覺意識。這真的太重要了。我可以用最近的兩個例子來佐證這一點。
習近平總書記在1月23日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上說,2018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改革開放40周年,做好改革工作意義重大。這次會議強調,改革要突出重點,重點推進國企國資、壟斷行業、產權保護、財稅金融、鄉村振興、社會保障、對外開放、生態文明等關鍵領域改革;要攻克難點,在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弊端、調整深層次利益格局上再拿下一些硬任務。
這釋放了很重要的改革信號。改革越來越聚焦于基礎性關鍵領域。這與社會各界普遍反映的束縛社會活力的問題有很高的重合度。改革40年,我們說了太多次的改革深水區,如今是真的要去趟這個深水區了。
同時,這次會議還強調,要提高政治站位,勇于推進改革,敢于自我革命。要結合實際,實事求是,多從基層和群眾關心的問題上找突破口,多推有地方特點的改革。要鼓勵基層創新,繼續發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精神,推動形成更加濃厚、更有活力的改革創新氛圍。鼓勵地方進行有自己特點的改革和鼓勵基層的首創精神,這不正是改革開放40年的一條很重要的經驗嗎?
還有一條基本經驗是最近李克強總理說的。在1月24日,李克強主持召開座談會,聽取專家學者和企業界人士對《政府工作報告(征求意見稿)》的意見。他說,放開搞活,這是我國改革開放的一條基本經驗。今天我們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就必須進一步深化改革,進一步“放開搞活”。政府將會繼續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讓市場主體進一步減輕負擔、迸發活力。
可以看到,無論是執政黨還是政府,都高度重視激發各個主體在改革開放中的活力和積極性。這也可以說是改革開放40年的一條基本線索。為此,就一定要多聽聽來自基層和來自群眾的聲音。中央最近強調要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正如習近平總書記說的,開展深入細致的調查研究,抓住老百姓最急最憂最怨的問題,解決好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真正把功夫下到察實情、出實招、辦實事、求實效上。
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不是坐在辦公室里想出來的,它一直伴隨著根據實際情況,不斷解放思想,不斷紓解民困的過程。中國今天的發展條件,是40年前無法比的。而說到底,老百姓要的,就是一個干事創業的好環境。只要做到這一點,中國改革開放事業的再出發就有了最牢固的社會基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