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莉莉
“不好意思,我是外地人。”張玉說。
“羊城學堂”公益講座開講前,張玉對冒雨到廣州圖書館來聽講座的人表示了感謝。那天她的演講主題是《廣州城市社區居民的公共風險意識與協調管理》。講完后,一名聽眾向張玉提問,他問張玉,“我可不可以用粵語來講?我講普通話,覺得講不到位。” 張玉以上面的話回復。
文以載天下為“公”,道以惠蒼生為“管”
出生于云南的張玉,第一段工作經歷在昆明,后于天津、北京繼續求學,2008年被華南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高薪引進,現任公共管理學院院長,被學生們稱為“公管女神”。院長一職要占用大概70%的精力,張玉對自己的評價是,如果不當院長,她會是一個很好的學者。
在廣州近10年的時間里,濕熱的天氣讓她苦惱,每年“回南天”皮膚依然會過敏,為此煲湯技藝日益有了提高。但是也有聽不懂粵語、講不了粵語的“語言關”未過,除此以外,張玉說她實際上是一個“歷史久遠”的廣東人。
“廣東具有平等、開放、包容的社會氛圍,廣東人工作作風求真、務實,凡事講究實效,不喜歡虛擬愿景描述,無論是多牛的人才,也必須有‘實際績效”,這些“廣東文化”讓張玉頗為認同,她認為“與自己的個人性格也相契合”。
談及當了教授以后再去讀博士、讀完博士后再易城工作與生活的人生選擇,張玉說,2002年被云南省人事廳破格評定為教授時,她32歲。“云南很美,但是文化發展相對封閉。”最重要的是,她說她覺得自己的人生不能就到頭了,如果不動一動,那就是頂著“教授”一職在很美但有點封閉的地方一直到老。張玉決定在學術研究的道路上主動出擊,2003年她去南開大學讀行政學博士,2006年于中國人民大學做公共管理博士后。“具體也沒有多么遠大的抱負,就想多把握學科前沿,多出一些成果。”
學成后,基于研究地方政府治理與中國社會發展的學術興趣,張玉“就想到類似廣州這樣的改革開放前沿陣地,實地體驗社會改革的步伐和政府體制運行的狀況”。
然后廣州這一站,一待就是多年,也養成了每晚12點睡覺,早晨6點起床的習慣,或者說也只有這樣,才能確保一定的工作強度。
公共管理學科即使在國際上也是一門年輕的學科,它誕生于上世紀20年代初期,90年代才進入中國,而后落地生根。因為中國的特殊性,它讓世界上的相關學者通過這門學科看到另一個維度的中國。反過來看張玉的個人成長過程,幾乎伴隨了這門學科于中國的發展歷程。她曾求學與任教的云南大學,也是國內開設公共管理學科較早的大學之一。
現在,她教書育人多年,每有學生問她“什么叫公共管理”,張玉說,“文以載天下為‘公,道以惠蒼生為‘管”。

2016年4月,張玉作為負責人的“廣州市服務型政府績效管理研究基地”項目申請成立,在大量接觸案例的基礎上,張玉發現,廣東省在政府績效管理方面有它的特殊性,“研究透廣東省的案例,你發現在全國都有示范效應。”
對于有志把握學科前沿的人來說,這應是一件有趣的事。
Q& A N-南風窗Z-張玉
N:基地申請成功于2016年4月,這一年多的時間里,基地運轉以及大概的成果研究狀況是怎樣的?
Z:習近平總書記說過“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我們認為這其中的矛盾點在基層,同時城鄉統籌協調發展是政府績效中有顯示度和表現力的標志性成果。所以,成立一年多的時間里,基地的核心任務是在國家基層政府的經濟能力、體系、構建、完善等方面進行研究,重點是城鄉社區治理,并在此基礎上以廣州市增城區微改造、1978文化創意園等作為研究的案例和樣本。通過接觸案例和樣本,我們認為廣州市找到了城鄉協調發展很好的路徑。
N:這個過程中通過案例的研究,你認為廣東省在“海上絲綢之路”和“一帶一路”的倡議中有什么樣的可能性?
Z:我去年交了一篇主題是“用海上絲綢之路提升廣東”的文章給政府的智囊團,主要是說從體制整合力、文化影響力、國家形象領導力、科技創新力四個方面來構建廣東省對外開放的軟實力。這個具體的指標體系與老百姓生活密切相關的是特色小鎮的建設。2020年全國要建成200個特色小鎮,廣東省現在有6個試點。我們要用好廣東省良好的華僑優勢和傳統文化,以及與東盟自由貿易區的紐帶關系,如果同時能夠在政策,比如說商品的準入政策、裝備的安全保障機制、國際金融的融資機制等方面有所改善的話,我們應該能得到東南亞國家的認同,也能夠在交流中提升彼此的文化認同和經濟融合。
N:在公共管理學科發展方面,廣東在全國是一個什么樣的狀態?
Z:中國人民大學和中山大學是國內最早開始公共管理學科教學和研究的學校,中山大學引領的整個廣東的公共管理學科,會走在世界的前沿。
為什么會這么說?因為身處廣東這塊土壤。廣州是中國改革開放的試驗區,在這個過程中,政府公共治理遇到的問題,機構改革、體制運行和社會治理遇到的矛盾,都比較凸顯。作為中國的先行地如果解決了這些矛盾,那就解決了中國社會發展的代表性矛盾。所以廣東的公共管理學的研究在全國來說有巨大的示范效應。
另一方面,中山大學主要側重宏觀層面的研究,暨南大學側重應急管理研究,華南農業大學側重與三農有關的問題,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當中,三農相關問題也是廣東省的短板。解決了這塊短板,也就解決了基層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的現代化問題。現在我們主要研究社會建設和基層治理兩個方面,社會建設包括社會保障和環境保護,基層治理包括基層社區治理、基層政府機構改革、村民自治等等。
這是一門朝陽學科,它正在蓬勃發展,結合廣東在全國的地位,廣東公共管理學科的發展應該是公共管理學科在中國的領頭羊。
因為廣東區域發展不平衡,做通了廣東,也就是做通了全國。珠江三角洲很發達,粵東西北很落后,收集不同區域的案例對全國來說有示范效應,也有可復制性的概念。
最終都要走向服務型政府
N:發展不平衡帶來的示范效應再詳細一點怎么講?
Z:政府的模式是由經濟發展速度和水平所決定的。比如廣州、深圳和北京、上海并稱為中國一線城市,他們的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代表著工業文明向后工業文明的轉變,這個過程中的政府,就是服務型的政府。就是政府通過如何構建良好的投資環境、生態環境、民生質量環境,來吸引更多人到這里生產和生活。
珠三角以內,除了廣州、深圳以外的7個城市,就是監管型政府。所謂的監管型政府,就是城市的經濟發展速度還沒達到一定水平,更多時候需要通過如何建立良好的經濟秩序、市場競爭環境、融資體系等來吸引更多的投資,以促進城市的經濟發展。在經濟發展的道路上,他任重道遠,遠遠談不上如何提高服務。廣州、深圳的GDP已經進入以市場配置資源為核心的基礎體系,政府可以少干預,而這7個城市需要政府適當地干預。
珠三角以外的粵東西北政府,就是生產型政府,這些城市跟中國西部的很多地方很相似,它們正處在需要把GDP放在重要位置的發展階段。如果它現在就去建服務型政府,它們不具備相應的經濟基礎。如果放棄GDP的增長完全去強化政府的服務質量,他們就不能夠有效整合資源,不能夠集中力量走向中國、走向世界。
廣東省區域內三個政府模式,最終都要走向服務型政府。但是現階段必須都得和本地的政治資源、經濟資源等相同步,不能超越自己的發展階段。會有政府表示不愿提高GDP而直接去提高民生質量,但是GDP是提高民生質量的基礎,如果沒有GDP,提高民生質量就是一句空話。根據現階段的發展情況,實事求是地走下去,這才是真正的政府績效。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