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廣迎
生物學家們相信永生是不可能的,他們認為人體如同一輛汽車,經常使用,早晚會壞掉。最早提出相反觀點的是物理學家薛定鍔,他提出生命與非生命的最大區別就是如何應對熵增原理。像汽車之類的非生命物體無法依靠自己的力量對抗熵的增加,所以壽命有限。但生命體能夠主動從環境中獲取能量來抵抗熵的增加,維持負熵狀態,只要能量供應適當,理論上是可以長生不老的。
老薛的觀點一下子激發了物理學家與化學家們的熱情,大批精英參與其中。上世紀50年代,DNA的秘密被發現,大家爭先恐后地向著DNA發起了突擊。1988年,DNA前沿陣地上傳出喜訊,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托馬斯·約翰博士發現了Age-1基因,實驗證明,一個簡單的基因突變,可以把線蟲的絕對壽命延長60%。1998年,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辛西亞·肯揚又發現了Def-2基因,可以把線蟲的絕對壽命提高10倍。這些個喜訊讓人們高興了好一陣子,原本不相信長生不老的生物學家們也忍不住參與進來。
可惜,后續的研究表明,動物越高等,單個長壽基因起到的作用就越小。人是最高等動物,改變單個基因的作用已經微不足道了。這似乎令人沮喪,但這一領域的研究業已完成轉向,由長生轉變為長壽。令人遺憾的是,直到今天,科學家們并沒有研制出長壽的靈丹妙藥。
長壽藥為何研發不出來?最重要的原因是等不起。按照新藥審批制度,你找到一組志愿者,讓他們吃你的藥,一直要等到他們去世,才能得出結論,而且一次成功的可能性幾乎沒有,這樣的研究誰愿意去做呢!一來沒有人愿意投資,二來研究人員可能還看不到成果就去世了。于是,這個領域開始了又一次轉向,由長壽轉變為健康,用傳統的說法就是疾病預防。通過避免重大疾病,延長生命的長度,提高生命的質量。這次轉向再次讓這一領域的研究活躍起來。

科學家們研究的重點由怎樣改變基因實現長壽轉變為研究基因突變是怎樣導致疾病的,進而通過有效地干預來消除與預防疾病。2014年,美國長壽公司創始人克雷格·溫特與美國政府主導的“人類基因組計劃”在同一時間公布了第一個人類全基因組序列。隨后,溫特又用人工方法合成了一條DNA長鏈,將其導入去除了基因的細菌內,把后者變成了一個全新的生命,并因此震驚世界。
隨著計算機功能的日益強大,科學家們從基因那里破獲的秘密越來越多,找到了一些治療與預防疾病的線索,但距離臨床應用還有較長的路要走。像自由基理論、端粒理論等都曾經讓人們以為找到了打開健康與長壽之門的鑰匙,也讓一些機構與個人大發其財,其實并沒有多少療效。好消息是,科學家們堅信已經找到了正確的路徑。更大的好消息是,長壽是可以實現的。最大的好消息是,有部分科學家相信長生不老的夢想是能夠實現的。
科學家們的信心是有一些憑據的。科學家在多細胞復雜生物中發現了長生不老的物種,人們管它叫水螅。這是一種腔腸動物,它具有極其強大的自我修復功能,只要環境適宜,便可以一直活下去,永遠也不會衰老。科學家們還發現,人體干細胞是不會衰老的。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史蒂夫·零瓦茨教授發明了甲基化生物鐘理論,并推導出了公式,只要把從血液中測出的甲基化比例帶入這個公式,就可以測出這個人的實際年齡。令人鼓舞的是,所有干細胞測出來的年齡幾乎都是零。這意味著,從理論上說,可以讓分化細胞返回到干細胞,一個人可以因此重返青春。
還有一個難點是神經細胞不會分裂,不會分裂意義著壽命有限。如果替換細胞,你就不是你了。如何破解這個難題呢?已經有人探討“腦機接口”。如果你的大腦被置入芯片,你能不能接受呢?
目前,科學家們相信,人體內沒有一個關于長壽的主控基因,他們寄希望借助于大數據與云計算等最新科技來破解人類長壽的核心秘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