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治霖
長期以來,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24條(簡稱“24條”)備受爭議,如今已經成為歷史。
1月17日,最高法發布《關于審理涉及夫妻債務糾紛案件適用法律有關問題的解釋》(簡稱新《解釋》),對夫妻共同債務審理標準進一步“補充完善”,實質上廢止了“24條”。
新《解釋》為夫妻間一直以來共同債務的高度混同,大幅“松綁”。新《解釋》明確了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共同債務的認定、排除標準,最大的亮點是,對夫妻一方與第三方的債務糾紛,主張其是否為夫妻共同債務的,雙方皆有舉證責任。
從立意上看,此次修改一如過去對“24條”的補充規定,旨在防范極端的案例出現。2017年2月28日,最高法在“24條”增加了不支持非法債務和虛假債務的條款,防止夫妻一方惡意欠債,“坑”及另一方—實際上非法、虛構債務向來不被保護,但越來越多的“24條受害人”現象,催化最高法在司法解釋上做出上述細化。
新《解釋》的制訂在既有思路上,也多有創制之舉。這之后有三方面背景,一是近年來,尤其2016年開始大量出現的“24條受害人”發聲,獻言全國人大法工委;其次,全國人大在2017年年底,啟動了對“24條”的備案審查;最后,《民法總則》已于去年出臺施行,也為婚姻法這樣的民法單行法體系修改提供了基礎法支撐。
不過,《婚姻法》單行法體系從不只是法律問題,它還是社會問題。2001年現行婚姻法施行起,或者更早起,夫妻間婚前婚后,在財產、債務、共同的經營和生活上的混同幾乎為一體,“松綁”的新《解釋》本身還有很多不確定空間。
可以預見的是,“24條”在此時修改,勢必產生大量的案例判決。由此產生的經驗有望被吸收入正在制定的民法典家庭婚姻法分編。據時間表,民法典各類分編最遲在2020年提交全國人大審議。屆時,夫妻資產認定標準的細則等有望上升為法律,當然是以更精確的形式。
新的舉證責任配置
新《解釋》施行后,第一例判決已經產生。據《人民法院報》,1月19日,湖南寧鄉縣法院審結一起涉夫妻債務糾紛案,判林某對其前妻周某超出日常生活所負的債務不承擔責任。
這起糾紛案中,周某在與林某婚姻關系的存續期間,“不知從何時起”,大額透支多家銀行信用卡,以個人名義向歷某等人借取大額債務,累積債務超過2000萬。而這些債務,林某卻是在債權人上門追債后才知情。
需要說明的是,即便沒有新《解釋》的出臺,林某要承擔周某所欠債務的可能性也極低。首先,超2000萬的債務顯然不在日常生活所需的費用內;其次,“24條”規定,涉及虛構債務、非法債務(債務人用于吸毒、賭博等非法用途的債務)的,對債權人的主張不予支持。而周某所欠債務,大概率在法院不予支持之列。
不過,新《解釋》比起“24條”細化了債務認定標準和債務舉證責任的配置,運用到法院審理上,新《解釋》在司法實踐中優勢非常明顯。

以“第一案”為例,由于周某與債權人的借貸過程,林某并不知情更沒有同意。按照新《解釋》第三條,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超出日常生活需要所負的債,債權人主張為夫妻共同債務的,法院不予支持。除非有以下三種情況:
第一種,債權人證明債務是基于夫妻雙方共同意思表示(事后一方追認也可以)—這是新《解釋》第一條規定的,屬于夫妻共同債務的情形。
第二種,債權人能夠證明該債務用于夫妻共同生活—這是新《解釋》第二條規定的,屬于夫妻共同債務的情形。
第三種,債權人能夠證明債務用于夫妻共同生產經營。
“第一案”中的債權人無法出示任何上述情形的證據,因此,林某不用為承擔任何賠償責任。
但在“24條”時期,舉證責任則在林某。“24條”規定:債權人就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以個人名義所負債務主張權利的,應當按夫妻共同債務處理(有兩種除外情形)。也就是說,被排除在借貸過程之外的一方(如案中林某)不僅“被負債”,他還需舉證證明這筆借貸的用途和自己無關。
“24條”規定下,夫妻一方與第三人串通損害另一方利益的風險,在近年日益突出。“特別是從2016年開始,‘24條受害人呈爆發式地出現、增長。”四川有同律所律師張柄堯2016年開始和“24條受害人”接觸,他說。最高法曾在2017年2月對此“補充完善”,明確虛假債務和非法債務不受法律保護,但問題沒有根本解決—對債務“一無所知”的一方如何證明債務為虛假或非法?實踐中,舉證困難重重。
新《解釋》對舉證責任的配置,根本上結束了“24條”時期的上述困頓。
“假離婚、真逃債”是否會重來?
新《解釋》為財產共同體中的夫妻開始“松綁”,相應地,“假離婚、真逃債”是否會卷土重來?這在新《解釋》施行后,值得關注。
對此,新《解釋》給出的設計是:“共債共簽”。新《解釋》第一條規定,夫妻雙方共同簽字或者夫妻一方事后追認等共同意思表示所負的債務,應當認定為夫妻共同債務。這和上述“舉證責任的配置”相配合,債權人借貸前,應明確舉債人為夫妻一方還是夫妻雙方,從而控制風險。
關于“共債共簽”,最常見的例子是,銀行為已婚人士辦理購房按揭的常規流程,要求夫妻雙方同時到場,提供身份證和結婚證等。“新《解釋》后,可預見銀行將會把這套模式擴展到買房以外的其他類型貸款中”,北京律師謝通祥表示,民間借貸、商業借貸等債權方,也應該按照銀行的標準和流程讓夫妻簽字,核實結婚證等。
顯然,在新《解釋》后,債權方加強風控的流程將比過去多一些繁瑣的程序,會對交易效率等產生影響。最高法民一庭負責人表示,在債權債務關系的交易成本,與夫妻一方的知情同意權相比,后者應被優先考慮。endprint
新《解釋》試圖實現在債權人合法權益保護和夫妻一方合法權益保護之間,取得“最大公約數”。這個數字,在“公平”與“效率”中選擇偏向前者。
等待一場“及時雨”
結合婚姻法司法解釋(二)出臺至今的增刪過程,新《解釋》在“共債共簽”、舉證責任配置上堪稱創制之舉,保障夫妻一方和債權方合法權益、防止出現極端案例。在思路上,新《解釋》與出臺、補充規定“24條”是一致的。
但如今家庭資產和生產經營的情形都極為復雜,在“假離婚、真逃債”和“‘坑配偶”的兩種極端之間的家庭資產與債務的規定,新《解釋》同樣存在不確定性,尤其是在夫妻一方生產經營的情形下,財富與債務的歸屬問題。
因夫妻一方生產經營失敗而產生的債務,是否屬于夫妻共同債務?在“24條”時期,答案明確:屬于。這也是部分“24條受害人”面臨的境況。
最近,最受關注的“24條受害人”當屬小馬奔騰創始人遺孀金燕。
據報道,北京小馬奔騰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于2011年3月拿到融資7.5億元,同時,公司實際控制人李明等與投資公司簽訂了一份對賭協議,約定如果2013年12月31日前,小馬奔騰未能成功上市,則對賭的另一方有權要求李明等回購上述股權。
而在2014年1月2日,對賭失敗第三天,李明突然發病去世。
近期,北京市一中院判決,根據“24條”規定,認定李明的遺孀金燕應連帶承擔所約定的支付2億元股權回購款的義務。這樁案件被稱為“24條”有史以來額度最大的案件。
“如果按照新《解釋》,金燕就能夠在二審中勝訴,擺脫這2億元的債務。”謝通祥認為,因為在協議簽署期間,債權人是有能力、有義務讓金燕簽字的,但他們并沒有這么做,所以法律上應由他們來承擔風險與最后的舉證責任,否則無法認定此為夫妻共同債務。另外,對賭協議其實是超出公司正常的經營活動的,更不屬于家庭生活需要,因此不是夫妻共同債務。
但如果這樣判,是否違反權利、義務和責任相統一的原則?婚姻法規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生產、經營的收益歸夫妻共同所有,如果對賭協議成功,李明獲得收益明顯是屬于夫妻共有財產,那么相應的,因投資經營產生的債務由夫妻共同承擔自是應有之義。
在金燕上訴之際,新《解釋》的出臺堪稱一場“及時雨”,但這場“及時雨”的效果是什么尚不得知。但這一場及時雨一定會洗去一些不確定性,不止金燕一個人在等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