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昌冬奧會落下了帷幕。對于中國選手來說,這是一次不無遺憾的冬奧會。
最大的遺憾,自然是金牌數太少。今年中國代表團獲得的獎牌數,與上屆索契冬奧會相同,不同的是金牌數從3塊直線掉落到只有1塊,這也是近幾屆冬奧會中成績最差的一次。不必諱言,對于競技體育來說,拿金牌是硬道理。如果說不是沖著金牌去的、拿不拿獎牌無所謂,要么是自己離獎牌太遠,要么就是不夠真實。
平昌冬奧會中國選手最大的亮點,就是臨近尾聲之際,武大靖奪得了唯一一塊金牌,引起了不小轟動。這塊金牌貨真價實,精彩無比,就像武大靖賽后十分霸氣的那句話一樣,“沒有給對手和裁判機會”。武大靖熱,恰恰說明了,拿金牌是非常重要的。
成績不如意,原因當然很多。
裁判因素是最被詬病的。客觀地講,本屆冬奧會裁判工作,確實有不少令人費解之處,每每讓人聯想起當年足球世界杯在那里舉行時的怪異。但是從另一個角度看,裁判是一個不能不帶有主觀因素的工作,很難做到完全客觀準確、完全符合標準,特別是在一些進退均有據的判罰中,裁判傾向于東道主,似也難免。歷來在體育比賽中,特別是在奧運會這樣的綜合性運動會上,東道國會有地利之便、會有更大奪金奪牌優勢,原因就在這里。這也是人性使然,不一定是多么的不合理。
成績不如意,更多的還是要看自身,看看自身戰略戰術、自身準備工作是否做得還不夠好。以此觀之,中國代表團不無可以改進之處。
首先是許多運動員技術水平不穩定,暴露出訓練水平不高、訓練強度不夠。冬季運動項目,中國一向沒有什么絕對優勢的項目,這就決定了要取得好成績,較高訓練水平和訓練強度帶來的發揮穩定性,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關鍵的。恰恰在這個關鍵環節上,這次冬奧會中國選手暴露出明顯不足。多個冰上雪上項目,中國選手總給人搖搖晃晃、懸懸乎乎的感覺,最后結果也每每很不如意。
反觀同屬東亞三強的韓國、日本選手,卻常有穩定發揮場景出現,讓人在比賽中能有較好的預期。花滑中日本選手羽生結弦的表現,穩定、完美地演繹了一個冠軍的誕生。韓國崔敏靜和沈石溪的臨場發揮,也始終有穩定表現,保持著讓人可以信賴的預期。這些穩定的背后,實際上是高水平訓練帶來的固化式演繹,保證了競賽過程中實際水平的充分發揮,進而實現摘金奪銀目標。
其次是在比賽進行過程中,指揮協調和臨場應變,還有不足之處。最典型的,是在速滑女子3000米接力的比賽中,中國隊一路領先,但在最后關頭被韓國隊趕超,以第二名沖過終點。孰料結果出來,卻被判為犯規取消成績。針對這個判決,中國隊提出申訴,卻又意外被駁回,原因竟然是一個極其低級的錯誤:沒有在比賽結束30分鐘內提出。主教練李琰的解釋是當時裁判們在開會,所以沒有及時提出。這樣的回答既不專業,也讓人啼笑皆非。試想一下,如果主教練就是這樣的認知,連規則都沒搞清,你還怎么能爭取到自己的合法權益呢?
還有一個因素,可能就是過于樂觀帶來的輕敵。8年前的溫哥華冬奧會中國奪得5金2銀4銅,4年前的索契冬奧會中國是3金4銀2銅,這次在家門口的平昌,按理會有更好表現。但正如之前講的那樣,中國冬季項目本沒什么特別優勢,而所謂的“地利之便”以及賽前鼓舞士氣的豪言壯語,很容易讓人產生盲目自信。常言道“哀兵必勝”,但哀兵自以為是了,事情就會走向另一個方面。哀兵與驕兵之間,往往就在于一念之差。
30年前的一場奧運會后,曾經出現過一個詞,叫“兵敗漢城”,那個時候媒體還是很看重輸贏的。30年過去了,或許僅僅只拿了一塊金牌,也沒有人說“兵敗平昌”了,因為我們越來越看淡輸贏了。但是同樣,我們也不能把只拿了一塊金牌的平昌冬奧會,看作是一次巨大勝績。我們可以看淡輸贏,但是我們不能看淡自身的不足,看淡平昌之平。
平昌之平是個低谷,如果認清了這樣的“低”與“平”,或許它也可以成為下一次騰飛的平臺。四年之后,那是真正“家門口的冬奧會”。加油!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