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治霖
十八大以來的5年,反腐敗工作遏制住了“越演越烈的腐敗態勢”,形成壓倒性態勢。十九大后,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制度建設貫穿于黨的建設這個“偉大工程”之中。作為“在黨的十九大后中央紀委的開局之舉”,監察體制改革正在全面推行,“形成科學權力結構”(習近平語)的“新生權力”監察權初露鋒芒。與此同時,憲法修改提上議程,十九屆二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修改憲法部分內容的建議》,并強調:國家監察體制改革是事關全局的重大政治體制改革,是強化黨和國家自我監督的重大決策部署。
1月26日,《南風窗》記者專訪了著名制度反腐專家李永忠,他長期潛心于制度治黨、制度監督、制度反腐等領域的研究,紀檢監察工作生涯有30多年,曾任中央紀委研究室辦公室主任、中國紀檢監察學院副院長等。
Q& A N-南風窗L -李永忠
反腐敗的五個轉向
N:不久前中紀委二次全會對反腐敗工作進行了部署。你認為,十九大后反腐敗工作和以前會有什么不同?
L:十九大后的反腐敗工作,既要繼往,更要開來。過去5年,面對的是越演越烈的腐敗態勢,因此王岐山用“三轉一聚”來應對,要求各級紀委投入三分之二的人員辦案,即辦案兵力增加了一倍。數字上,這5年全國紀檢監察機關處分了153.7萬人,超過了過去30年總數(420多萬)的1/3,取得卓著的成效。
現在,反腐敗斗爭壓倒性態勢已經形成并鞏固發展。十九大面對的形勢不同,這就決定了任務也不同。我歸納為五個轉向:
一是,紀委工作由聚焦辦案主業,轉向專責黨內監督。新黨章第46條首次明確:“黨的各級紀律檢查委員會是黨內監督專責機關”,在紀委的三項主要任務中,新增了“協助黨的委員會推進全面從嚴治黨”。紀委由聚焦辦案主業,轉向推進全面從嚴治黨,既為形勢所需,也是回歸黨內監督專責機關的科學定位。
二是,把權力關進紀律的籠子,三省市的監察體制改革全面推廣,在形成科學的權力結構方面邁出了一大步。
三是,從權力反腐轉向制度反腐。十八大這5年反腐工作,首先依靠的是中央的權威,反各級大大小小的腐敗。在十九大工作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同向發力,制度反腐才能真正關權入籠。
四是,從治標為主轉向治本為主。十九屆中紀委二次全會公報提出:聚焦黨的十八大以來不收斂、不收手的領導干部,重點查處政治問題和經濟問題相互交織形成利益集團的腐敗案件。同時強調“著力解決選人用人、審批監管、資源開發、金融信貸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腐敗問題”。而過去的提法是“重點查處十八大后不收斂、不收手,問題線索反映集中、群眾反映強烈,現在重要崗位且可能還要提拔使用的領導干部。”由此可見,十九大后的反腐重點,由腐敗者個體轉向群體,并轉向四大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都著眼于治本。
五是,從形成壓倒性態勢,轉向取得壓倒性勝利。而壓倒性勝利,就必須通過政治體制改革,形成科學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
N:現在只是壓倒性的態勢鞏固并發展,如果說反腐敗工作取得了壓倒性勝利,會是怎樣的狀態?
L:我認為,壓倒性勝利有6大標識。一是腐敗存量基本解決。二是腐敗增量基本遏制。三是外逃貪官基本抓回。四是紀檢監察基本歸位。從主業辦案歸位到黨內監督的專責機關。五是結構基本科學。通過加強政治建設,推動政治體制改革,形成科學的權力結構。六是用人基本靠選,真正實現習近平總書記說過的,“干部好不好,群眾說了算”。
監委并不等同于辦案的紀委
N:過去反腐敗常常作為解決突出社會矛盾和社會問題的突破口,未來反腐敗在推動治理和推動改革方面將發揮什么樣的作用?
L:反腐敗有破局之用。十八大前,我也提出過建議,叫三個“不得不”的關口,即:政治體制、兩極分化、反腐困境都到了不得不改革、解決、突破的關口。其中,反腐敗是共識度最高,支持度最廣,口子最小,見效最快的,可以用它來攻關破局,恢復黨和政府公信力。事實上,中央選擇了反腐敗來破局。
過去5年,反腐敗的破局作用發揮得很好,為解決兩極分化,為政治體制改革贏得了時間和空間。下一步,就應該推動第五個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簡單地說,治理體系的現代化,就是要通過政治體制改革,形成科學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就是改革選人用人體制,官員水平提高了,治理能力也就提高了。
N:3月份國家要修憲,監察法預計也會通過,這是政治體制的重大變革。從反腐敗角度說是異體監督的重要性凸顯。對監委來說,聚焦反腐這個主業,一般人容易簡單等同于查處腐敗案件。實際上,監督權的內涵要大得多。你認為,未來監督權運作會是怎樣的?
L:對監察權內涵的理解,我認為,當前一些爭論存在短視,一些人認為監察體制改革是增加了辦案手段,整合了反腐資源。他們沒有認識到,監察體制改革的目的是為了完善黨和國家的自我監督。要通過改革,強化制約,形成科學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
監察權的改革,是事關全局的重大政治體制改革,是具體的權力結構改革。監察權的運行有兩個方面,既要用辦案的霹靂手段,用加法和乘法,比如增加一倍的兵力、新賬老賬一起算等,加大震懾作用;也要通過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化消極為積極,正本清源,體現菩薩心腸。這樣海晏河清可期,朗朗乾坤可待。
N:你提到一些人缺少對監察權的宏觀的認識和理解,體現到現實里是怎樣的?
L:監察體制改革的文件和監察法草案都明確提到,要實現對所有行使公權力的公職人員監察全覆蓋。如何真正實現全覆蓋,值得我們好好思考。endprint
其實,按照中央監察全覆蓋的要求,地方各級監察在其轄區內不留監察的空白、禁區和死角,實現有效的監督,才是真正的體現了黨的領導。
N:也就是說,新建的監委并不簡單等同于此前以辦案為主業的紀委,除了辦案,監察權也要全覆蓋公權力行使的軌跡?
L:當然應該,其實在權力運行環節監督的重點,就包括了對決策和執行的監督。其實香港廉政公署,也起到了這樣的作用。對監察體制改革,不少人最感興趣的是留置權,而不是 “紅臉、出出汗”的第一種形態。當然留置權的討論也是需要的,但也要認識到監察權的重要內涵,還應該包括對決策、執行的有效監察,防止只打馬后炮。
解放思想“再出發”
N:反腐敗的思路在變,對腐敗的認識也要深化。比如說,現在中央強調黨內“不允許搞利益集團,進行利益交換”。推進反腐敗對營造良好營商環境生態至關重要。越來越多的民營企業家正在認識到這一點。
L:馬克思有一個重要論斷: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遲早要求取得政治上的統治地位,這是物質決定精神、存在決定意識的一個重要論斷。我們研究三大規律(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共產黨執政規律),就會發現歷史上的變遷都是這樣。這是一個實然判斷,而不是應然判斷。問題不在于它會不會發生,而在于當它發生了,我們怎么應對。
民營企業家為推動中國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這是有目共睹的。但曾經一段時間,他們中的一些人為了保護自己的經濟利益,甚至是為了主張自己的政治訴求,就用金錢和不法手段,去尋找政治上的代理人,所謂“官商勾結”,這是這幾年許多腐敗案件的共性。
所以我給民營企業家講課時說,過去5年的高壓反腐證明了,凡是與官員搞權錢交易的,官員倒霉,企業家也倒霉—應該斷了“尋找代理人”的念想。要適應新的形勢,構建“親”、“清”的新型政商關系。
N:反腐敗和改革發展是辯證統一的,你認為未來改革的切入點在哪里?
L: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前無古人的全新事業,沒人能先知先覺地設計做出來。因此,我們始終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我們現在的方向是往共同富裕走,往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走。要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不能丟了黨的執政地位。同時守好底線,不能賄賂橫行,不能嚴重兩極分化。
過去5年,強高壓反腐已經收到應有效果,贏得了時間和空間,未來我們應該抓緊制度建設,鼓勵大家“大膽探索,大膽實踐,大膽干”。
N:如何認識能否結合反腐敗工作具體談談?
L:2000多年前,秦國從商鞅第二次變法前350年,到前221年統一六國,用了129年。通過廢井田、重農桑、獎軍功、統一度量和建立縣制等改革措施,極大的調動了秦國人的積極性。殺敵,一個腦袋,可獎30到50畝土地。陜西人打仗從來不厲害,但是秦國時期的士兵,司馬遷用了四個字:虎狼之師。
我們現在有“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讓40年市場經濟篩選出來的民營企業家們,為中國的崛起去“開疆拓土”,但是必須奉公守法,弘揚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在政治和法律上穩定他們的預期。這與反腐敗工作是緊密相連的。反腐不能只查案件,還要查找案外的腐敗的根源,根源就兩個:權力結構和用人體制。這兩個問題解決了,腐敗就能遏制在可能的最低限度,改革就成功了。
改革開放也是如此,對內也放,對外也放,積極性就出來了。現在我們新一輪的再出發,“再出發”就是要通過深化改革開放,解放思想,把贏回的時間轉化為空間,不但讓站起來的中國人富起來,而且能讓富起來的中國人強起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