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素敏
過渡期兩次延長的決定,體現了國家對于新業態、新模式“包容審慎”的監管理念
2017年12月18日~20日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積極擴大進口,下調部分產品進口關稅”的提法引發了業界的廣泛關注。
更早之前的2017年11月24日,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發布《關于調整部分消費品進口關稅的通知》稱,自2017年12月1日起,以暫定稅率方式降低部分消費品進口關稅,范圍涵蓋了食品、保健品、藥品、日化用品、衣著鞋帽、家用設備、文化娛樂、日雜百貨等各類消費品,共涉及187個8位稅號,平均稅率由17.3%降至7.7%。
來自財政部的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1月,中國已對152個稅號的消費品實施了暫定稅率,平均降幅為50%,涉及一般貿易年進口額109億美元。而最近這次調整的消費品品類,一般貿易年進口額為139億美元,加上繼續維持的消費品暫定稅率,實施暫定稅率的消費品涉及年一般貿易進口額約236億美元。
“國家在不斷地釋放鼓勵進口的政策信號,這對整個行業無疑是非常大的激勵,尤其是跨境電商這種新興的貿易業態。”天貓進出口事業部總經理劉鵬在接受《瞭望東方周刊》采訪時表示。
曾飽受“48新政”困擾的跨境電商,迎來了柳暗花明時刻。
2015年以來,中國已經連續4次主動降低部分消費品進口關稅,所選品類均為民生需求旺盛的產品。最近這次下調,一些熱賣的唇膏、眼影、香水等部分化妝品進口關稅從10%降到了5%,部分配方嬰幼兒奶粉、嬰兒尿布及尿褲均為零關稅。
“關稅下調對跨境進口電商的影響并非立竿見影。”深圳市通拓科技有限公司合伙人李鵬博告訴《瞭望東方周刊》。他曾著《揭秘跨境電商》一書。
按照2016年“48新政”的過渡期政策,跨境電商零售進口商品與一般貿易商品一樣,都被征收關稅、進口環節增值稅和消費稅,但單次交易不超過2000元或個人年度交易不超過2萬元的跨境電商進口商品免征關稅,增值稅和消費稅則按法定稅額的70%征收。
但在李鵬博看來,跨境電商這部分稅收優勢并不突出。一般貿易進口的征稅基數是商品CIF到岸價(出廠價加運費),而跨境電商的征稅基數則是零售價(包括貨物零售價格、運費和保險費)。一般來說,一種商品的零售價比到岸價可能會高出2~3倍或更多。因此,盡管跨境電商進口商品稅率可打7折,但在征稅基數的差異下,兩者稅費最終基本持平。
對跨境進口電商免稅限額內的商品來說,關稅下降毫無影響,但超過限額的部分,消費者將會享受到關稅下調的優惠。據了解,價值2000元以上的單個不可分割的產品,目前有兩種進口渠道:一般貿易進口,或海外直郵進口(按個人物品征收行郵稅)。
“進口關稅的調整,將促使我們調整平臺上的商品結構,增加更多的一般貿易進口商品的供應。比如說,重量較大單價又不高的家居清潔洗護用品,通過一般貿易進口將有成本優勢。”友阿海外購負責人、友阿云商副總經理許勇波曾公開表示。
劉鵬認為,相對于一般貿易進口,跨境電商零售進口的核心優勢并不在于價格,而是商品的差異性,“實際上,跨境電商與一般貿易進口的商品大部分沒有重疊。”
跨境電商零售進口商品目前按個人物品監管,可免于向海關提供通關單、首次進口許可批件或注冊、備案等,因此,海外新上市商品可以最快速度、以基本與國外一致的價格到達中國市場。此外,一些尚未大規模進入中國市場的產品,可以通過跨境電商零售進口的渠道小量試水,產品品類更豐富,更能吸引消費者。
在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看來,關稅的降低,對跨境電商進口零售企業更多的影響在于啟發企業調整戰略布局。“可以綜合對比不同進貨方式的優缺點,同時布局跨境電商進口和一般貿易進口,既享受一般貿易進口降稅的紅利,又保持跨境電商零售進口的通關便利優勢,還可以規避未來跨境電商可能存在的政策不確定。”他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拓展商品品類、多元化布局貨品進貨模式,應該說,這樣的戰略思路的形成最早源于2016年‘48新政的出臺。而決定跨境電商優勢的準入政策,從放寬到收緊再放寬的關鍵節點,也是‘48新政的出臺。”李鵬博告訴本刊記者。
在此之前,跨境電商行業因為政策紅利,度過了兩年的“幸福”時光——2014年,海關總署接連發布12號、56號和57號文,明確了跨境電商零售進口保稅備貨商品和直購商品按照個人物品監管,按郵遞物品征收行郵稅并享受50元免征額。超低的政策門檻和稅收優惠引得各路資本爭相進入,零售進口跨境電商市場出現爆發式增長。
然而,隨著行業日益壯大,問題也開始凸顯:較低的行郵稅造成國家稅收大量流失,影響財政收入;對一般貿易進口形成了不公平競爭;還有不少跨境電商充分利用50元免征額,將金額較大的訂單拆分、采取螞蟻搬家形式來達到避稅目的,導致大量碎片化訂單的產生,增加了監管的難度和成本;等等。
為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促進行業健康發展,2016年3月24日,財政部、海關總署、國家稅務總局聯合發布了“48新政”。
“起初,大家的注意力只是放在了稅率的調整,發愁稅收成本增加之后商品價格上升,影響銷售怎么辦,誰也沒想到《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商品清單》(以下簡稱“正面清單”)的頒布才是致命的。”某跨境電商企業原負責人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按照新政的規定,“正面清單”范圍內跨境電商零售進口參照一般貿易的監管模式,直購商品免于驗核通關單,網購保稅商品“一線”進區時,需按貨物驗核通關單,并對化妝品、嬰幼兒配方奶粉、保健食品等商品提出了首次進口許可批件、注冊或備案要求。endprint
“跨境電商進口商品被定性為‘貨物,按照一般貿易的方式進行監管,這其實意味著此前備受跨境電商青睞,同時也被認為是跨境電商試點根基的‘保稅備貨模式,已經沒有辦法再做下去。”上述匿名人士告訴本刊記者。
商務部研究院電子商務研究所所長張莉告訴《瞭望東方周刊》,一般貿易通常都是從生產廠家直接進貨,能夠提供原產地證明、合同、發票、裝箱單以及相關批文等,但跨境電商的供應鏈組織模式很多是采購團隊或買手在海外商超、賣場等大量購買商品,只能拿到商品的銷售發票,無法取得原產地證及合同等單證。特別是保健品、配方奶粉等商品的備案手續少則數月、多則一年以上,而跨境電商本身的特點就是及時性,這種監管方式不利于跨境電商消費的需求。
“正面清單”出臺后一個多月,在許多品類上,跨境電商鏈條進入平臺、保稅倉、海關的步伐驟停。回憶起當時的慌亂和失措,很多跨境電商企業仍心有余悸。
“‘正面清單消息出來時,我們公司進口的一批奶粉已經漂在海上了,按要求讓重新備案,只能中途轉道香港的海外倉存儲。”李鵬博告訴本刊記者。
還有一些企業已有清單內的商品在售,但因無法清關只得下架,或是之前商品已正規報關入倉,卻不得銷售,并很難退貨。
“奶粉品類當時是我們最主要的銷售產品,所以正面清單出來之后,90%以上的業務基本上就沒法做了,整個行業都差不多。”李鵬博說。
劉鵬也告訴本刊記者,一些不在“正面清單”內的配方奶粉、化妝品、液態奶、生鮮商品及電器產品,很多都是跨境電商平臺上的熱銷品類,幾乎占了整個跨境電商市場80%的銷售額。
“也就說,跨境電商80%多的商品不能銷售,這等于整個行業陷入停滯。”劉鵬說,由于當時母嬰產品、保健品占比達50%以上,天貓國際的業務也縮減了至少一半。
不甘坐以待斃的跨境電商企業開始尋找生路。“當時考慮貨品從香港走直郵模式放量,或從臺灣直郵到平潭、福州口岸,或在可以先行先試的自貿區保稅倉,通過被承認的海外第三方檢測機構監測,省去審批的麻煩。”李鵬博說,隨著“曲線救國”的跨境電商企業增加,香港海外倉租金、服務費應聲漲價。
與此同時,以天貓國際、京東全球購、唯品國際等為代表的跨境電商平臺也開始積極向政府表達意見和建議,政府各部門則及時開啟了政策調整步伐。
新政實施5天后的2016年4月13日,財政部關稅司對外說明,跨境電商進口嬰幼兒配方乳粉時,暫不需要獲得相關產品的配方注冊證書,奶粉注冊制在2018年才實施;4月15日,第二批正面清單公布,此前未列入名單的部分熱銷品類被補充進去;4月18日,海關總署又下發通知,放行跨境電商在稅改前的庫存,不論是否在正面清單中,免去通關單直至售完。
而最終讓整個行業暫時吃下“定心丸”的是,5月24日《海關總署辦公廳關于執行跨境電子商務零售進口新的監管要求有關事宜的通知》,明確“48新政”設置“一年過渡期”,暫時擱置導致行業熔斷的“通關單”,截止期到2017年5月11日。之后,過渡期政策又經過兩次延長至2018年底,政策適用范圍也擴大至15個城市。
也就是說,15個城市的跨境電商零售進口商品按貨物征稅,按個人物品監管,適用范圍之外按照“48新政”執行稅收監管要求。
“48新政”按下暫停鍵,就像“龍卷風”刮過,行業很快又恢復了往日的紅火。
經歷了“驚魂一月”的跨境電商表面上看似風平浪靜,但“過渡期”“暫時”這樣的字眼還是讓各平臺、企業對政策的不確定性充滿困惑,“過渡期結束之后政策會怎么變”的問題,成了懸在他們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悲觀者預測,過渡期政策只是一個“緩刑”,將來還是會恢復到與一般貿易一樣的監管;樂觀者卻堅信,按照個人物品監管的政策會穩定延續下去。
“過渡期兩次延長的決定,實際上正體現了國家對于新業態、新模式‘包容審慎的監管理念。目前商務部等部門還在積極調研,將來可能重新出臺一個新的相對來說比較適應跨境電商的政策,但目前我們認為過渡期政策延長比匆忙出臺更好。” 中國貿促會研究院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告訴《瞭望東方周刊》。
企業的調整步伐卻一刻未停。
“48新政”出臺后,以保稅備貨模式為主的平臺開始加碼海外直郵、布局海外倉,或者增加一般貿易進貨渠道。比如,天貓國際與菜鳥物流共建海外倉,打造多種跨境物流服務方式;京東全球購也在美國、韓國、日本、澳大利亞、歐盟、加拿大、香港等地區建立了海外倉;以跨境直郵為主的平臺也開始積極補充保稅倉。
“‘48新政的目的在于鼓勵和規范,對我們來說最好的應對之策,一方面還是不斷挖掘全球好貨,滿足和引導消費者需求,另一方面則是配合政府做好風險防范工作。”劉鵬告訴本刊記者。
2016年10月,天貓國際與跨境電子商務商品質量安全風險國家監測中心簽署《跨境電商產品質量共治合作備忘錄》,成為首家與風控中心開展合作的電商企業;2017年5月又與中國標準化研究院以及質檢總局合作,共同研究和實踐跨境商品標準。
“目前,在實現物流溯源全覆蓋的基礎上,我們正積極推進基于區塊鏈技術的全程品質溯源。將來過渡期結束之后,我們希望給國家提供可借鑒的監管經驗。”劉鵬說。
他同時也對本刊記者表示,希望政府能從上位法角度明確跨境零售進口定義,堅持其“個人物品”和“未進入市場流通”的特殊屬性,從而將跨境商品與一般貿易進口商品和國內貿易商品的監管相區隔。
“目前過渡期是到2018年底,但之后如果監管要求不明,會直接影響企業馬上要開始布局的2019年市場計劃。”劉鵬說。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