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丹云珽
摘要:農業在我國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而,要重視農業的發展。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市場通過“無形的手”對農業經濟發展發揮著作用,為農業發展提供了機遇。當然,這并不是意味著市場就沒有缺陷,恰恰相反,市場也會發生失靈等現象。為了促進農業經濟健康穩定持續的發展,需要政府這只“有形的手”來對農業生產進行干預,充分發揮政府的農業經濟職能,促進農業持續發展。
關鍵詞:市場經濟;政府;經濟職能
常言道:“民為邦本,無糧不穩。”農業在國家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為國民提供糧食,解決食物問題。因而,為使農業更好地發展,必須堅持市場經濟與政府的宏觀調控結合起來。市場本身也有缺陷,也會發生失靈的現象,單靠市場是很難維持農業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的,需要政府進行宏觀調控,不斷進行干預來彌補市場不足,繼而促使農業經濟健康穩定持續發展,這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一、市場經濟為農業發展帶來的機遇
(一)為農業發展提供了市場
農作物的銷售需要市場。因而,農業要想更好地發展,必須與市場經濟發展相結合,認清市場需要什么繼而再去生產,從而滿足市場發展的需要,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市場經濟這一大環境為農業生產提供了依據,農民可以根據市場的需求再決定生產,繼而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使農業經濟不斷發展。
(二)促使農業生產朝著現代化方向發展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科學技術的不斷更新,農民為了銷售農產品,增加收入,可以借助網絡這一平臺銷售農產品。比如農民可以在淘寶上開網店,將農產品通過互聯網這一模式銷往全國各地。既方便了人們對農作物的需求,也使農民收入不斷增加,從而達到兩全其美的效果。
(三)農民觀念不斷更新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具有豐富的資源,同時,人口數量眾多,要想用有限的糧食養活眾多的人口其實是十分困難的。在這一艱難的道路上,我國逐漸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一成績是值得肯定的。在我國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應該認識到農業經濟的重要性,并且始終將其當作重要的工作任務來抓,推進“三農”發展,繼而促進我國農業經濟持續發展。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農民的種糧方式也不斷變化,機械化生產方式逐漸取代了傳統的小農經濟模式。現在農業生產更多依靠的是機械,改變了以往依靠人力、畜力這一模式,從而使生產力不斷得到提高,生效效率也不斷提升,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時間,使農業進一步發展。
(四)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多
由于農業機械化生產不斷得到推廣,使得農業生產效率加快,節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隨之而來的是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多。為解決就業問題,農村大量人口會選擇奔向城市。由于這些剩余勞動力不斷流向城市,從而使得城市勞動人口增多,加快了城市建設,繼而促進了城市化進程速度加快。與此同時,由于人們選擇城市打工,繼而增加了除農業以外的收入。從整體上來看,這種人口流動的模式既增加了農民收入,也有利于縮短城鄉之間的發展差距,從而使農村居民生活質量不斷提高。
二、市場在經濟發展中的弊端
(一)供求關系失衡,容易產生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
市場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但并不意味著市場在資源配置中占絕對優勢,市場在資源配置中也會出現失衡的現象。假如上一年種植某種農作物使農民取得了巨大的經濟效益,那么下一年人們則會加大對該種農作物的種植,從而出現供過于求的現象,繼而使農作物大量堆積,受供求關系的影響,人們會減少對該種農作物的購買。在這種情況下,農戶為了減少庫存,不得不降低農作物的價格,從而出現農作物多但不值錢的現象,繼而產生通貨膨脹。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由于供求關系的不平衡,很容易導致通貨膨脹或通貨緊縮等現象,不利于農業經濟健康穩定的發展。
(二)容易出現壟斷的現象
在市場經濟發展過程中,收購糧食的機構容易出現對糧食的壟斷現象。一定地域的糧食收購站為獲得更多的經濟利益,會統一農產品價格,繼而使農民利益受損。這種壟斷的方式,降低了市場競爭力,不利于激發市場競爭的活力,從而使農民種糧積極性得不到提高。從長遠來看,不利于農業經濟健康持續發展。
(三)市場經濟發展具有滯后性
市場經濟在發展中具有滯后性,市場對農業經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不能馬上調節,屬于事后調節,農民由于受到農作物供求關系不平衡導致價格上升或下降的影響,繼而決定是擴大該產品的種植還是縮小種植,這種方式使得市場供需失衡加劇,且容易處于惡性循環。而當市場意識到這一問題時,問題已經達到了飽和點。因而,市場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具有滯后性。
三、市場經濟下的中國政府農業經濟職能
(一)經濟穩定與發展職能
農業經濟發展是利國利民的大事,也是推動社會穩步發展的重要保障。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明確政府的職責,實現各方面人力、物力資源的配合,對于加快農業發展,提升農村經濟有著重要的幫助。要想使農業經濟健康穩定持續的發展,僅依靠市場經濟是不夠的,需要政府進行干預,從而促進農業經濟健康持續發展。政府在農業經濟發展中具有經濟穩定與發展的職能。面對市場失靈的現象,政府通過干預、調節國民經濟運行,從而使農產品物價達到穩定,政府可以通過財政支出等手段,加大對農業的投入,以及對農民提供種糧補助,繼而調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從而使農業經濟健康持續發展。加大對農業的投入是農村經濟社會穩步發展和平穩推進的重要前提,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經濟健康快速發展需要各方面力量的有效配合,需要明確政府責任,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職能。需要完善基礎設施,確保農村經濟持續發展,發揮資源優勢,構建合理農業經濟框架。加快改革進程,推進農業經濟大發展。
(二)政府資源配置職能
政府在農業發展過程中,通過資源配置,繼而引導人力、物力、財力等社會資源流動,形成適合農業發展的產業結構,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資源利用率。比如對于偏遠地區,居民以務農為生,為提高種糧收入,提高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政府向當地居民發放種糧工具,包括機械器具、化肥、農藥等,提高農作物產量,繼而增加農民的收入,促進當地農業發展。對于農村經濟的發展,必須加大對農業的投入力度,加大對農業的科研投入力度,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繼而使農村向新農村方向發展邁進。
(三)市場管制職能
市場經濟在發展過程中具有盲目性、自發性、滯后性等弊端,為使農業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健康持續的發展,政府必須對市場加強管制。避免因市場壟斷而帶來的弊端。政府加強市場管制,有利于激發市場的活力,提高市場的競爭力,調節市場供需平衡,從而使農民在市場經濟中獲得應有的經濟利益。保護了農民種糧的成本。
(四)通過財政稅收實現對農民的補貼
政府通過財政稅收等手段加大對農業的補貼,增加農民收入,促進農業經濟發展。現在,我國農業發展進入新階段,面對市場彌補不足等缺陷,需要政府加大對農業的投入。為使農業更好地發展,必須堅持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反哺農村的原則,對農業的支持力度要不斷加大,制定合理的支持農業發展的財政政策和稅收政策,繼而推動農也不斷發展,農村經濟繁榮發展,繼而過渡到社會主義新農村。
四、結語
市場經濟為農業發展提供了機遇,但是由于市場經濟本身具有自發性、盲目性、滯后性等缺陷,因而,市場經濟在發展過程中會出現失靈等現象。為了使農業經濟健康穩定發展,需要政府不斷干預調節,充分發揮資源配置等職能,利用財政稅收等政策,調動農民生產的積極性,繼而促進農業經濟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孫曉迪.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水利經濟發展研究[J].科技、經濟、市場,2016(05).
[2]張麗艷.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村水利經濟發展探討[J].現代經濟信息,2017(03).
[3]王文玲.探究市場經濟下農村經濟管理現狀[J].探索科學,2016(12).
(作者單位:海南大學熱帶農林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