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檢察官司法責任追究制度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出發,簡述了應把握的原則,提出完善制度的構想。
關鍵詞:追究機制;原則;構想
中圖分類號:D92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7)32-0094-02
作者簡介:徐向京,女,湖北省鄂州市人民檢察院,檢察官。
隨著司法體制改革的深入,以司法責任制為核心的辦案模式極大地提高了司法效率和質量,在檢察環節突出體現了入額檢察官在授權范圍內相對獨立行使司法辦案決定權。但放權的同時,應當更加注重監督制約,權與責是統一的,失去監督的權力必然會導致濫用。因此,實踐中建立司法責任的追究機制,防范檢察官濫用權力,是落實司法責任的制度保障。本文結合工作實際探析如何建立檢察官的司法責任追究機制。
一、檢察官司法責任追究制度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首先,履行檢察官司法責任追究職責的主體設置不適應當前改革的要求。人民檢察院監察工作條例賦予了監察部門執法監督權,高檢院制定的《檢察人員執法過錯責任追究條例》也明確規定檢察人員執法過錯線索由人民檢察院監察部門統一管理、核查。作為檢察機關內設機構的監察部門是檢察機關負責監察工作的專門機構,現實中其更多的是履行對檢察人員違反紀律方面的監督,在執法監督方面由于監察人員缺乏相應的檢察業務專業知識,難以發現檢察官在履行司法責任中存在的問題。隨著紀檢派駐改革深入、職能轉變,檢察機關監察部門力量更加不足,基層院機構改革中,監察部門整合到綜合管理部門,從事監察工作的基本上是不具備檢察官資格的行政人員,難以承擔對檢察官司法責任的監督職責。同時,這種內部監督模式容易受人情、關系的干擾,監督缺乏中立性和客觀性,在現實中也難以達到預期監督效果。
其次,發現檢察官司法責任線索渠道不暢。發現問題線索是開展司法責任追究的首要環節。目前,發現檢察官執法過錯的途徑主要是受理來信來訪和辦理申訴、賠償案件中發現;執法辦案內部監督和部門間相互制約中發現;檢務督察、專項檢查、案件管理和業務指導中發現。除群眾來信來訪、案件當事人申訴屬外部監督途徑外,其他主要是內部監督途徑。現實中群眾由于法律專業知識有限,對檢察官辦案司法責任不了解,所反映的問題多限于檢察人員違紀問題,難以發現和有效反映檢察官辦案司法責任問題。檢察機關內部監督途徑發現問題有時難免礙于情面,該移送問題線索不移送,缺乏監督的鋼性。
第三,檢察官司法責任追究程序不規范。目前,對檢察官司法責任追究沒有專門法規,主要是依據《檢察官法》、《檢察人員紀律處分條例》、《檢察人員執法過錯責任追究條例》等相關規定來執行。這些法規是在司法責任制改革之前制定的,不能完全適應改革后的現實要求。在責任追究程序方面,由于追責的后果不同而有不同的程序,應當給予停職、延期晉升、降低等級、退出檢察官員額、調離司法辦案崗位以及免職、責令辭職、辭退等處理的,由相關組織人事部門按照干部管理權限和程序辦理;應當給予紀律處分的,由所在單位監察機構依照相關規定和程序辦理;涉嫌犯罪的,由所在部位監察機構將犯罪線索移送司法機關處理。由于程序不夠統一規范,實際操作容易銜接不暢。
第四,檢察官司法責任追究范圍、追究標準不明確。《檢察官法》、《檢察人員紀律處分條例》、《檢察人員執法過錯責任追究條例》分別列舉了檢察人員責任追究的范圍,這些法規對責任追究范圍的表述不盡相同,有些還不屬于司法責任追究范圍。因此,在實際執行中難以把握。同時除《檢察人員紀律處分條例》外,其他法規對于具體的司法責任過錯行為給予何種處理沒有明確規定,一些具體的司法過錯行為也難以套用紀律處分條例來執行。追究標準不明確實際操作就容易導致處理不公正、公平。
二、檢察官司法責任追究應把握的原則
檢察官的司法責任不同于行政公務人員職務責任,司法責任制改革的目的是突出檢察官辦案主體地位,實現“誰辦案誰責任、誰決定誰負責”,防范冤假錯案的目的。建立檢察官司法責任追究機制是為了保證檢察官嚴格執法、依法辦案,維護司法公正。因此,檢察官司法責任追究應遵循責與權相統一、主觀過錯與客觀行為相一致、責任與處罰相適應原則。把握責與權相統一原則要求明確職權劃清責任界線。嚴格區分檢察長、檢察委員會、檢察官司法責任,做到分工履職,各負其責。檢察長除承擔監督管理的司法責任外,對在職權范圍內作出的有關辦案事項決定承擔完全責任;授權檢察官決定負責的案件,檢察官對其職權范圍內作出的決定承擔責任,檢察官根據檢察長的要求進行復核并改變原處理意見的,由檢察長與檢察官共同承擔責任;檢察長改變檢察官決定的,對改變部分承擔責任;檢察官提請檢察委員會審議決定的案件,檢察官對案件事實和證據負責,檢察委員會對作出的決定承擔責任。責任界線明析責任追究才能落到實處,有效避免改革前層層審批,責任分散的弊病。把握主觀過錯與客觀行為相統一原則主要是秉持過錯追責理念。并非出現錯案就要追究責任,只有當檢察官在司法辦案時存在故意或重大過失時才承擔責任追究,如果履行職責時盡到必要注意義務,沒有故意或重大過失的則不應當追究司法責任。同時應當把握的是對于辦案中存在的司法瑕疵問題不應當追究司法責任。所謂司法瑕疵是指檢察官在事實認定、證據采信、法律適用、文書制作以及司法作風等方面不符合法律和有關規定的,但不影響案件結論正確性和效力的。對于司法瑕疵問題,可依照相關紀律規定處理。對于檢察官在辦案中因對法律適用的理解或對案件事實的判斷不一致造成的錯案,如果沒有故意違反法律法規行為或沒有重大過失的,也不應當追究司法責任。實踐中既要嚴格責任追究,又不能讓責任追究成為束縛檢察官履行職責手腳的機制。把握責任與處罰相適應原則應當注意懲戒與教育保護相結合。司法責任制改革的價值追求體現在調動司法辦案人員的積極性,提高司法效率。責任追究則是防錯糾漏的底線功能。因此責任追究上要把握有限責任理念。現行的法規中規定的檢察官責任追究的方式主要有批評教育、組織處理、紀律處分和刑事處理。結果運用上,對于那些故意包庇、放縱犯罪等“出入人罪”或刑訊逼供、暴力取證等嚴重侵害當事人人身財產權利的行為應當從嚴追究責任;對于那些違反辦案程序規定的行為,未造成嚴重后果的應當從輕處理,一般可適用批評教育等方式問責。對于辦案中重大過失行為的責任追究,應當限定于造成嚴重后果范圍,處理上可給予相對于故意行為處理較輕的處罰。對于監督管理責任的追究亦應如此。同時,對于相當注意區分直接辦案責任與監督管理責任。對于檢察官在職權范圍內作出決定的事項,檢察長不因簽發法律文書承擔司法責任。endprint
三、完善檢察官司法責任追究制度構想
(一)建立內外銜接的司法責任追究體系要保障司法責任追究的公正、公平、公開性,有必要改變現有的主要由檢察機關內部監察部門承擔檢察官司法責任調查與追究職責的內部監督模式。建立內部監督與外部監督相銜接的新機制,確保檢察官司法責任真正落到實處,提高司法責任追究的公信力。一方面檢察機關內部要強加監察機構力量配備,強化對司法辦案的監督職能。《人民檢察院監察工作條例》規定了監察部門是檢察機關負責監察工作的專門機構,對檢察機關及所屬內設機構和檢察人員實施監察。實踐中監察部門對檢察人員執法辦案活動發揮了積極的監督作用。但在司法體制改革過程中,由于監察人員屬于司法行政人員,不能入檢察官員額,一些熟悉檢察辦案業務的監察干部流失,監察力量削弱嚴重,不能適應司法責任制改革放權后監督應當相應加強的現實要求。因此,落實司法改革任務過程中,迫切需要加強監察部門力量。另一方面,建立獨立的檢察官懲戒委員會制度,引入外部監督機制,是增強檢察官責任追究的權威性和公信力的有效途徑。建立檢察官懲戒委員會制度,是使檢察官司法責任追究從行政化走向法制化的路徑,明確了非經法定機關、法定程序,任何機關和個人不得懲戒檢察官。檢察機關內部監察監督模式與懲戒委員會制度這種外部監督模式應當是相互銜接、分工負責和相互制約的。檢察機關監察部門負責統一受理和調查核實有關檢察人員違紀違法行為和司法過錯行為檢舉控告。經調查認定檢察官存在故意違法責任、重大過失責任和監督管理責任行為,應當追究責任的,報請檢察長決定后,移送檢察官懲戒委員會審議。考慮到同級監督存在的人情干擾,司法責任調查權可上提一級。檢察官懲戒委員會不直接受理對檢察官的舉報、投訴,其職責是根據調查核實的情況,依照程序審查認定檢察官是否違反職責,提出構成故意違反職責、存在重大過失、存在一般過失或者沒有違反職責的審查意見,最終處理還是由檢察機關根據懲戒委員會的意見作出決定。同時應將處理最終決定向懲戒委員會反饋。
(二)建立司法責任問題線索發現與統一管理機制一是建立案件當事人權利告知制度。案件當事人是違法違規辦案的直接受害者,有權對檢察官違法違規辦案行為提出舉報、投訴。在現有的案件當事人訴訟權利告知制度的基礎上,增加對檢察官違反司法責任的舉報、投訴權利告知內容,以此發現檢察官司法責任問題線索。二是建立完善案件質量評查制度。案件質量評查是發現司法責任的主要途徑。各檢察業務部門要實行一案一評查的常態化案件評查制度,由部門負責人和分管檢察長對檢察官辦案情況進行評價督促檢察官履職盡責。在此基礎上要實行重點個案評查制度。對于案件質量評查中發現的無罪判決、國家賠償等重點案件啟動個案評查程序,個案評查可由案件管理部門組織相關部門資深檢察官進行,必要時可要求監察部門介入,調查是否屬于錯案、是否存在應當追究司法責任的情形。對于個案評查中確認存在案件質量問題需要追究檢察官司法責任的實行責任倒查,由監察部門進行調查,提出追究處理意見。三是要暢通外部監督渠道。對外宣傳司法責任制改革的內容,廣泛征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人民監督員、律師及人民群眾的意見,多渠道發現司法責任問題線索。四是建立檢察人員執法過錯線索統一管理機制。對檢察人員違反司法責任問題線索應當統一由檢察機關監察部門受理,按檢察人員管理權限分級進行調查核實。
(三)建立規范檢察官司法責任追究程序和標準目前檢察官司法責任追究形式包括組織處理、紀律處分和刑事處理等,不同的責任追究形式適用的法規、程序標準各不相同。除檢察人員紀律處分條例對具體的違反辦案紀律的行為有明確處理標準外,其他法規則只有原則性規定。因此應當就檢察官司法責任追究制定統一的法規,統一責任追究的范圍、程序、標準,以保障責任追究的公平、統一。同時應當設置檢察官申訴救濟程序。在責任調查核實過程中應當聽取檢察人員陳述和說明理由,對處理決定不服的,有權提出申訴。作出處理決定的部門受理申訴后,應當調換人員進行復查,當事人對復查決定仍不服的可向上級提出復核。設置檢察官權益保障程序,對受到誣告、錯告的檢察官應當公開消除影響、恢復名譽。非經法定程序,不得將檢察官免職、調離、或作出降級、撤職等處理,依法維護檢察官獨立行使職權。
[ 參 考 文 獻 ]
[1]馮昌波,張磊杰,平哲波.淺議檢察官錯案責任追究制度[N].民主與法制時報,2016-04-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