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石妹
(廣西北海市合浦教師進修學校)
音樂合唱作為一種表演形式,包含語言、聲音和表演三方面的內容,要想取得最佳合唱效果,就需要合唱者在表演和演唱節奏方面發揮出最佳的水平。合唱有利于培養學生對音樂節奏的把控力,還能提高他們對音樂的感受力,從而提升音樂素養。目前,高校音樂專業的合唱教學在演唱技巧和反復練習上把握良好,但是也存在著很多問題。所以高校音樂合唱教學還需要通過一定的方法來達到良好的授課效果,使學生在合唱中進步,全面提高其綜合素養。
絕大多數高等院校都存在著生源素養差異的問題,在現有的教學模式下,很難滿足所有學生的學習需求。在區別于音樂院校的普通院校中,很多被錄取的學生沒有接觸過音樂,音樂功底薄弱甚至沒有音樂功底,這給學校的音樂教學帶來了很多困難。在合唱方面,沒有音樂基礎的學生更是習慣于各唱各的,一旦教師指出這些問題,就會導致學生出現厭學情緒,更會讓音樂合唱授課達不到應有效果。
普通高校的音樂合唱教學目的是培養學生的音樂情操,大多數老師在課堂上選擇以理論教學為主,并讓學生反復練習。長此以往,這種教學模式會使合唱教學變得單調乏味,學生對合唱的興趣越來越淡,甚至會讓他們產生厭倦心理,達不到教師期望的合唱效果。
高校合唱教學局限于單一的教學模式,學生在合唱中的實踐活動少之又少,歸根結底是因為部分學校創新觀念差,甚至不具備創新意識。沒有創新的合唱課,就猶如一潭死水,毫無生氣。當學生與老師得不到應有的溝通,老師不能融入學生的學習生活中時,合唱教學也就僅僅是一項教學任務,學生的熱情難以得到釋放,學校教學質量也就得不到提升。
由于普通高校學生的音樂素養參差不齊,所以在合唱教學方面,需要學校采用多元化教學模式,以滿足不同水平學生的學習需求。一方面,可以將音樂素養有差異的學生融入合唱團,按水平能力進行分組,不同水平,不同站位,這樣在合唱中不僅能發現學生的短板,還能在課堂上進行針對性教學,提高學生整體水平。另一方面,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將流行音樂與傳統音樂藝術進行結合,在講解音樂理論的基礎上,實現對流行音樂的理解與分析,扎實學生的理論基礎,提高其對知識的運用能力。
創新意味著前進。知識與技術的結合能夠更好地使學生練習合唱,加深對合唱的理解。在多數的合唱教學中,很多曲目都比較落后,不符合新一代年輕人的審美觀點,為了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就需要教師結合實際情況對教學內容和形式進行適當的調整,比如,可以重新改變傳統合唱歌曲,在節奏上進行創新,使演唱方式更符合現代唱法,以達到年輕人的審美需求。例如筆者將新一期的《奔跑吧兄弟》中幾個主持人演唱《黃河大合唱》的訓練片段及演出視頻給學生觀看(圖1),學生發現自己喜愛的明星也唱了,播放如此深情與振奮人心,這讓學生感受到音樂的魅力,其學習興趣也會逐步提升。

圖1《跑男》演唱《黃河大合唱》
韓愈在《師說》中寫道:“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者也”,學習能力的提升離不開老師的“傳道授業解惑”,所以良好的師生關系是學習的前提。在合唱中,學生與老師的互動是必不可少的,老師需要關心合唱團中的每一名成員,確保每一名學生都能在合唱團中發揮出自己的優勢。在合唱教學中也離不開校外拓展,有些學生平時唱得好,可是一登上舞臺就緊張得發不出聲音,結合這種情況,就需要教師為學生安排實戰中小型的演出,比如學校舉辦的一些晚會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參與進來,在舞臺上鍛煉自己,提高自己的實戰能力。
有著“傳道授業解惑”使命的教師,必須嚴格要求自己,樹立正確的教學觀念,提高自己的音樂素養,才能讓學生得到更好的教育。提升組織能力是教師需要學習的技能之一,因為合唱的人數相對較多,而且每個人都有唱歌的任務安排,因此需要教師擁有良好的組織協調能力去安排每個學生的任務。在提升合唱教學技能及音樂修養方面,則需要教師自身多學習相關前沿理論知識,多聽音樂會,看視頻練習正確的指揮手法,才能正確地教授學生,指出合唱中的錯誤,提高學生的學習水平。
綜上所述,為了提高學生的合唱能力,教師需要不斷地學習與努力,提高自身綜合素質,適當改變授課方法,開展多元化的教學,才能激起學生的熱情與學習興趣,全面提高合唱的技巧與能力。
王亮.高校合唱教學現狀與創新發展[J].音樂創作,201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