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雪 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
馮鈺宸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以下簡稱《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確了保護人身安全、公民財產安全及其他合法權益的立法目的,《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例》(以下簡稱《交強險條例》)在立法目的中細化了這一目標,力求保障交通事故受害人能夠依法得到賠償。但是《交強險條例》以及《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條款》(以下簡稱《交強險條款》)的相關規定卻無法很好地實現這一目標。根據《交強險條例》第23條以及《交強險條款》第6條的規定,我國交強險實行事故限額制,即責任限額為保險人對每次保險事故中所有受害人的人身傷亡和財產損失所承擔的最高賠償金額。最高賠償金額于2008年確定,距今已10年。交通事故死亡賠償與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息息相關,在我國經濟飛速發展的背景下,交通事故死亡賠償金額也在逐年攀升,10年前的賠償金額在如今看來保障程度已經大打折扣。并且這一最高賠償數額并非一攬子賠償限額,而是區分為死亡傷殘、醫療費用、財產損失三種不同賠付項目,分別設置不同的限額(死亡傷殘賠償限額為110000元,醫療費用賠償限額為10000元,財產損失賠償限額為2000元)。因此,《交強險條例》《交強險條款》所確立的交強險賠付制度是以事故限額、分項限額為基礎的多層次復式限額制度。在這樣層層劃分的限額制度下,讓人不禁懷疑其對于道路交通受害人的保障程度。
發生于2015年10月6日的黃淑芬、趙香斌案件,經公安交警部門調查研究后,認定其中主要責任由駕駛轎車的黃淑芬承擔,次要責任則由趙香斌承擔。2016年1月14日,唐山市豐潤區人民法院依法作出裁定,由被告黃淑芬先行賠付醫療費50000元,墊付醫療費26000元。3個月后,被告保險公司與原告在因交通事故造成的損失308000元(交強險醫療費用限額10000元以及商業三責險賠償限額300000元)的范圍內達成共識,并于5月24日對原告賠付到位(彼時,保險公司在這兩項責任限額內履行完畢賠付義務)。
趙香斌于2017年2月13日再次提起訴訟,要求被告賠付3571748.71元。法院將賠償金額重置為1901907.67元,且認為黃淑芬承擔70%的責任為宜,即1245935.37元,故判令被告保險公司在交強險限額內賠償原告趙香斌112000元(財產損失賠償限額2000元以及死亡傷殘賠償限額110000元,醫療費用賠償限額已經賠付完畢);被告黃淑芬賠償原告交通事故各項損失935935.37元1245935.37元-310000元),剔除已賠付6000元,應賠償859935.37元。至此,被告先后累計賠付共計49.6萬元(保險公司賠付2萬元,黃淑芬賠償7.6萬元)。
根據保險公司的賠償額度可以推測出,原告駕駛的車輛除了交強險以外,還投保了30萬元的商業第三者責任保險(以下簡稱三責險”)。但從賠償限額來看,這樣的車輛在道路上發生交通事故致使人員受傷,損失在各分項都涉及的情況下,最多能夠獲得42.2萬元的賠償。但是42.2萬元對于人身傷亡的補償來說,著實不多。在本案例中,受害人自己也有過錯,需要承擔30%的責任,加害人需要承擔70%的責任。案件最終,加害人一共僅賠付了7.6萬元,還有約86萬元的賠款尚未支付。86萬元對于一個普通家庭而言不是一筆小額支出,若是賠得起,對受害人補償到位,案件告一段落;若是賠不起,加害人就會產生“要錢沒有,要命一條,索性一點都不賠”的心理。加害人名下沒有多少資產,法院除了能夠限制其高額消費以外,似乎也沒有其他辦法強制執行賠償。加害人也因此得到“教科書式老賴”的稱號,并在網絡上引起廣泛的討論。
黃淑芬案件的持續發酵,暴露出交強險賠償限額中存在的諸多問題。交強險的賠付限額是否設置過低?三責險是否能夠承擔起補充的作用?受害人的損失是否能夠得到充分的補償?分項限額的規定是否合理?以事故為賠償限額的計算單位是否合適?
1.交強險的保險金額過低
深究交強險的立法目的,是強制被保險人將不愿意或者不能夠承擔的風險轉移給保險公司,以避免被保險人因責任財產不足造成受害人無法獲得賠償。受害人的損失包括兩個方面:財產損失和人身傷亡。財產損失的賠償責任一般都是中小額的、自身可以承擔的,除非財產是高價值的汽車以及路橋設施。但是人身傷亡的賠償責任往往是巨額的、個人無力承擔的,甚至出現不少肇事司機產生“撞傷不如撞死”的心態對受害人進行二次傷害。可見,人身傷亡的影響遠遠大于財產損失。因此,交強險應該更多地保障人身傷亡,但是我國現行的交強險人身傷亡賠償限額僅12萬元,對于受害人的賠償實在是微不足道。
2.三責險并未承擔起補充交強險的責任
當初對于交強險的設計理念是保障受害人的基本損失,給三責險留出發展空間,由三責險來提供更高的保障。但是根據上述案例來看,投保的三責險額度過低,并沒有充分轉移加害人的賠償責任,保障力度非常有限,將被保險人不能承擔的責任風險依然留給被保險人,由其意愿來決定是否進行賠付,導致受害人的損失沒有得到充分的賠償,引發全社會廣泛的道德討論。在生活中,更有千千萬萬風險意識薄弱的車主不投保三責險,僅靠投保強制的交強險就匆匆上路,成為道路交通的安全隱患。可見,三責險實際上并沒有很好地發揮應有的補充賠償作用。
3.交強險的保險金額多年未變
《交強險條例》自2006年出臺確定了賠償限額后,僅在2008年2月提高了責任限額,之后便再未調整過。因為交通事故死亡賠償與當地經濟發展水平息息相關,可以根據經濟發展情況來估計死亡賠償金額。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得性,以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來反映經濟的發展情況。根據國家統計局相關年份《統計年鑒》,2006年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1759元,2016年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3616元。可以粗略地認為在10年的時間里,居民的收入增長了200%,那么死亡賠償也應當有所增長。但是在三責險并未切實起到補充作用的情況下,交強險的保險金額一直維持不變,使得保險對于受害人的保障大打折扣。
從風險管理的角度來看,低損失、低頻率的風險應當加以控制,低損失、高頻率的風險應該自留,高損失、低頻率的風險應該轉嫁出去,高損失、高頻率的風險應該盡可能規避。然而,在中國目前對于交通事故風險的風險管理工作中,卻存在著各種風險錯配的問題,如50頁表所示。
從50頁表來看,我國的交強險存在風險錯誤配置的問題。低損失能夠自己承擔的風險沒有自留而是交給交強險,高損失無法自己承擔的風險反而根據被保險人的意愿來決定歸宿,不符合風險管理基本原理,可能會滋生出更多的社會問題,形成更多不安定因素。

?表 中國目前對于交通事故風險的風險管理工作
交強險的保障范圍既有財產損失,也有人身傷亡,看似保障全面,但是由于分項限額制度的存在,現實中受害人可以真實獲得的賠償數額減少,不利于從根本上保障受害人的合法權益。雖然在《交強險條例》和《交強險條款》的規定中,都存在對于分項限額的規定,但是在上位法《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卻未提及。因此,在法律實務中,打破分項限額的案例時有發生。交通事故中財產損失現象普遍存在,導致財產損失的發生頻率大大高于人身傷亡,體現在賠償限額上則是財產損失的賠付對于人身傷亡的賠付的擠壓與侵占。根據前文的分析,在賠償責任上,人身傷亡的責任遠比財產損失更為嚴重,并且財產損失在道路交通事故中往往是低損失高頻率的,可以自留或是購買三責險、車損險等商業車險來轉嫁風險。現行的2000元財產損失賠償限額對于被保險人的保障微乎其微,沒有設置免賠額,也使得大大小小的案件給保險公司帶來巨大的費用壓力。根據交強險的立法目的以及立法依據,交強險應該更著重保障受害人的人身傷亡,而非在財產損失上大行濃墨重彩,現行的財產損失賠償限額略顯“雞肋”。
拓展黃淑芬案例,如果受害人趙香斌自行車后座還載有其他人,那么賠償限額將在兩個受害人之間分配,使得每位受害人得到的保險賠償更加有限。《交強險條款》第六條規定,交強險合同中的責任限額是指被保險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保險人對每次保險事故所有受害人的人身傷亡和財產損失所承擔的最高賠償金額。不僅如此,還將責任限額分為死亡傷殘賠償限額、醫療費用賠償限額、財產損失賠償限額以及被保險人在道路交通事故中無責任的賠償限額,甚至無責任賠償限額又進一步進行了拆分。根據前述分析,交強險的賠償限額用來補償一個受害人的損失都不足,更何況是一次交通事故中的多名受害人。因此,以事故為單位計算損失賠償并不妥當,難以向交通事故受害人提供有效的保險保障。在一次交通事故中傷亡的人數越少,受害人能夠獲得的賠償越多;反之,受害人獲得的賠償越少。可見,事故限額背離了我國交強險條例的立法目的。
歐盟、韓國、日本的車輛保險人身傷亡賠償限額,已經達到上百萬元,但是我國的保險限額僅為十分之一,與我國目前所處的第二大經濟體地位不符。不論是風險配置理論,還是三責險的實際保障情況,都對交強險的賠償額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關利益者不應當只看到商業三責險帶來的承保收益,更應該看到交強險低保額帶來的社會問題。因此,應該著力提高交強險這一強制保險的賠付限額,覆蓋更多加害人的責任,為道路交通受害人提供更加充分的保障,減少潛在的社會矛盾、社會問題。
我國交強險將財產損失和人身傷亡一并納入保險賠付范圍。財產損失的高頻性,使得其賠償限額擠占了更為重要的人身傷亡賠償限額,頻繁的理賠支出也擠占了保險公司的利潤空間。2000元的財產損失賠償限額,完全可以由被保險人自己承擔,對于財產損失的補償有更高要求的投保人也可以購買其他商業車險進行補充。道路交通安全問題重在人員的傷亡,而非車輛或其他固定建筑設施的損毀。因此,應該取消對財產損失的賠償,釋放出保險公司的利潤空間,使得保險公司能夠將關注點聚焦于人身傷亡的賠償,進一步提高人身傷亡的賠償限額。
以交通事故為計算賠償限額的單位,交通事故中的傷亡人數決定每位受害人實際獲得的保險賠付。傷亡人數越多,導致每位受害人按照比例獲得的賠付數額越少。因此,以事故為單位計算賠償限額難以向受害人提供基本保障。大多數國家均以每次事故中每一受害人為單位計算賠償限額,向受害人提供充分的保障,而非隨機的保障。因此,我國也可借鑒國外經驗,建立起以受害人為單位計算賠償限額的交強險制度。
我國交強險以事故限額、分項限額等多層次復式限額為賠付基礎,與《道路交通安全法》的立法理念背道而馳,加之賠償額度較低,根本無法實現交強險對道路交通受害人提供充分保障的立法目的。我國交強險面臨迫切的改革,未來交強險變革應當提高保障額度,充分覆蓋加害人的責任;取消財產損失賠償,充分保障受害人的人身傷亡;廢除事故限額制,實行受害人限額制,保證受害人得到固定而非隨機的補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