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雪航
內容摘要:商貿流通作為連接生產與消費的重要環節,在經濟增長中發揮重要的作用。我國改革開放近四十年,商貿流通行業發展仍處于粗放型發展階段,商貿流通發展促進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機制沒有被充分發揮。商貿流通發展對于經濟增長的傳遞作用應從頂層設計入手,全面建立商貿流通發展促進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實現機制。
關鍵詞:商貿流通 經濟增長 實現機制
引言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經濟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成為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但是,在工業化進程中,也出現了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消費、投資與出口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大引擎,對經濟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發達國家一般消費水平較高,消費對于GDP貢獻率較高,能夠達到70%左右。數據顯示,我國居民消費占GDP的比例從1981年的52.5%上升到2016年的64.6%,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占GDP的比例逐漸下降。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居民消費不足是長期存在的問題。受傳統文化影響,我國居民長期保持高儲蓄率,這意味著我國居民的邊際消費傾向較低,居民邊際儲蓄傾向較高。在私人部門決策中,消費與商貿流通相互影響,許多因素在影響商貿流通的同時也會影響消費。商貿流通的發展能夠優化消費市場資源配置,從而刺激居民消費需求,拉動整體經濟增長。
消費作為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一直是宏觀經濟關注的熱點話題。在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爆發之后,我國政府為了消化金融危機對于經濟系統的沖擊,向市場投放了四萬億,雖然這四萬億旨在拉動投資,但實際上也是為了刺激消費。例如交通和通信基礎設施的投資增加,能夠為消費提供更多渠道,減少消費者的交易成本,從而刺激消費增加。隨著國內商貿流通業的快速進步,行業產值不斷增加,積累的物質財富逐漸豐富,國民消費能力迅速提升。消費作為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在引導投資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特別是在我國宏觀經濟進入新常態之后,亟需消費拉動經濟增長,逐步改善投資消費失衡現狀,轉變我國的經濟發展方式。如何充分發揮消費的內生動力作用,可供采取的措施較多,由于商貿流通業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的先導產業之一,商貿流通業在諸多領域對國民經濟發展具有重大影響,因此引導商貿流通領域的消費傾向,對促進國民經濟增長具有特殊意義。
我國居民消費現狀
(一)城鄉居民消費整體增加
根據凱恩斯的當期消費理論,居民消費主要受可支配收入影響,居民可支配收入越高,居民消費支出越高。隨著我國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我國居民的消費能力也隨之提高,2014年我國居民消費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居民消費商品也從日常消費品的購買,轉變為更高品質商品的消費,對于生活用品有更高的要求,智能化、科技化、多功能等是現代消費追求的新特點,小到生活日用品,大到汽車,智能化、多功能的要求均能夠體現。2016年我國家庭更換明顯加快,汽車銷售量超過了兩千八百萬輛,同比增加了13.7%。
隨著城鎮化的加快,城鄉居民的收入都顯著增加,2015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194.83元,同比增加8.2%,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421.71元,同比增加8.9%,可見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仍然巨大。根據凱恩斯的絕對收入消費理論,居民的消費水平受到當期絕對收入影響,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可能導致了城鄉居民消費支出的懸殊。根據統計局網站公布的數據,2015年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21392.36元,同比增長7.1%,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9222.59元,同比增長10%。從數據可以看出,城鄉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整體上均在增加。
(二)城鄉居民消費差距加大
改革開放近40年,城鄉居民收入逐年增加,人們的物質生活逐步得到改善,城鄉居民消費支出水平呈現增長態勢。但是,我國城鄉二元消費結構的問題仍然突出。從圖1可以看出,2002-2015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消費和農村居民人居消費缺口依然很大。面對城鄉居民消費差距的問題,應客觀分析城鄉消費特征,重視城鄉居民消費行為的差異。對于農村消費市場,應該發揮互聯網作用,減少商品運輸物流成本,在農村增加銷售和物流配送網點。
(三)消費方式線上和線下融合
傳統的線下消費方式已經不能滿足日益增加的消費需求。隨著我國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傳統線下消費轉變為商品體驗中心,線上商品銷售規模不斷擴大。2016年我國網絡商業零售額增長25.6%,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12.6%。互聯網發展背景下的消費呈現出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特點,因此,商貿流通企業應抓住機遇,充分發揮互聯網在商貿流通發展中的作用。
(四)消費金融逐漸興起
隨著國內消費需求和消費能力的不斷提升,消費金融逐漸興起,消費信貸結構更加多樣化,如表1所示。消費金融蘊涵提前消費理念,將未來的消費能力前置,嵌入金融業務支撐,催生出新的消費形式。特別是在金融科技技術不斷提升的基礎上,消費金融機構不斷出現,以銀行系、產業系為典型代表的各類消費金融公司紛紛出現,得到國家的大力支持。新型的互聯網金融平臺也不斷推出消費金融產品,為我國消費市場提供了新的活力,為推動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商貿流通發展影響消費的傳遞機制
消費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一直是中國經濟動力的短板,高投資低消費是我國經濟動力長期發展的特征。要想實現消費對于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首先需要構造一個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商品貿易市場,供消費者選擇。我國商貿流通行業存在門檻低、規模小、良莠不齊的問題,我國商貿流通行業發展較為緩慢,從業人員流動性大。在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商貿流通企業競爭更為激烈,一些小規模的企業很難存活。同時,這也是資源重新優化配置的一次機會,通過市場機制選擇,淘汰劣質企業,優秀企業存活下來。在這個篩選過程中,如何充分發揮并擴大商貿流通對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尤為重要。如圖2所示,商貿流通業的發展促使社會消費品種類不斷豐富,銷售渠道更加多樣化,商業資源配置更加優化,物流運輸成本大大降低,這些都有助于消費需求的增加和消費能力的提升,使得內需擴大,進而刺激經濟增長。endprint
根據我國城鄉二元體制特點,農村地區的商貿流通發展對于整體商貿流通發展至關重要。2016年我國城鎮化率達到了57.35%,并在逐年提高。但是,農村人口仍占相當大的比例。對于農村商貿流通發展的鼓勵,政府發揮了積極作用,“萬村千鄉工程”、“家電下鄉”等扶持政策旨在發展農村商貿流通市場。表2反映的是城市和農村市場對比結果,可以看出1990-2008年,農村市場從1990年的59473個增加到2000年的62416,之后在2005年下降到43615個,2008年到36590個,而城市市場從1990年的13106個增加到2000年的26395個,之后出現輕微回落,到2008年城市市場具有24945個。從表2中可以看出城鄉商貿流通市場的差距,城市市場增長快速,農村市場規模卻在萎縮。
社會消費品零售是商貿流通的重要組成部分,下圖3將我國市、縣和縣以下地區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進行比較分析。從2000-2008年全國城鄉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圖(見圖3)可以看出,城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明顯高于縣及縣以下單位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08年市級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73735億元,縣級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22540億元,縣級以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只有12213億元,可見城市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是縣城的3倍多,是縣級以下單位的6倍多。因此,無論是市場規模、交易量和商品種類,城市的商貿流通業發展現狀都遠遠高于農村商貿流通業的發展情況。
行業發展差距不利于消費市場的健康發展,傳遞機制作用不夠明顯。消費市場的發展產生雙重作用,一方面促進商貿流通業自身的發展,另一方面促進經濟整體的發展。由于存在一些內在不利因素,使得商貿流通領域消費的傳遞機制作用不夠顯著,下文將對此作深入分析。
商貿流通發展促進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障礙因素
(一)商貿流通市場不發達,帶動作用有限
第一,我國商貿流通市場發展時間相對發達國家較短,市場門檻低,市場中的商貿流通企業良莠不齊。雖然商貿流通行業整體規模大,但是貿易商品仍存在質量低下、劣質品充斥市場的問題。第二,我國商貿流通業發展長期存在結構性調整問題。我國城市與農村商貿流通市場差距大,農村商貿流通經營網點少、物流成本高等問題,限制了商貿流通促進消費的作用。然而,隨著農村居民收入的增加,農村居民消費能力將逐漸提升,農村消費市場需求潛力巨大。第三,由于農村商貿流通市場發展滯后,導致農村消費市場的供給滿足不了日益增長的農村消費需求,農村居民的消費需求沒有被完全釋放,從而限制了商貿流通發展促進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
(二)我國長期內需不足,商貿流通促進效果存在時滯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儲蓄率居高不下,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作用沒有被充分發揮出來。為了減小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的沖擊,我國政府向市場投放了4萬億資金,也是旨在通過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雖然消費、投資與出口作為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但是我國長期依靠投資與出口拉動經濟,消費作用十分有限。通過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從供給側改革刺激需求,是經濟新常態背景下我國拉動經濟增長采取的策略。商貿流通的發展能夠為消費者提供高端消費品,節約物流運輸成本,從供給側改善消費需求。
(三)城鄉消費差異較大,缺乏商貿流通消費市場區分
城鄉居民的消費習慣、消費行為等方面差異明顯,商貿流通并未給予相應的市場劃分。隨著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居民對于高品質消費品需求逐漸增大,應加大改善性消費品的供給。反之,農村居民消費仍停留在生活必需品的消費階段,他們品牌意識不強,主要根據價格對商品進行篩選,因此,對于農村居民消費的特點應提供性價比較高的商品。然而在農村消費品市場中,因為農村居民缺乏信息,劣質的消費品充斥在農村消費市場中,有可能危害農村居民的安全健康。面對城鄉居民消費的差異,商貿流通行業應做出相應調整,針對不同消費群體的特征發展商貿流通業,充分發揮互聯網作用,加大對農村消費市場的培養。
完善商貿流通發展促進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政策建議
充分發揮商貿流通領域的消費內生動力作用機制,需要從多個角度尋找可行措施,既有消費者本身的因素,也有商貿流通企業方面的因素,同時更依賴于國家層面的支持力度。為了更好地實現商貿流通發展促進消費拉動經濟增長機制的實現,本文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改善商貿流通發展現狀,從而更好地實現消費拉動經濟增長。
第一,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居民消費能力。根據凱恩斯的消費理論,消費動力不足歸因于居民可支配收入較低,因此,發揮消費拉動經濟的動力需要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雖然我國目前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人均國民收入只能排到世界中等水平,居民可支配收入仍處于較低水平。商品貿易市場的發展能夠為消費者在供給方面優化消費市場,較低的貿易物流成本能夠進一步刺激消費,例如很多線上商貿企業為了吸引消費者,采用包郵的銷售方式。
第二,加強法律監管,規范市場秩序。在商貿流通行業中,有的行業涉及到社會公共安全問題。對于危害社會公共安全的問題,政府應加大法律監管力度。例如爆發的毒牛奶事件,對于消費者和生產者都產生了嚴重后果,而且這種影響往往還具有持續性。所以對于食品安全問題,更需要政府加強監管,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大懲罰力度。
第三,降低稅率,減輕企業稅收負擔。目前,我國商貿流通行業存在門檻低、整體規模大、個體規模小的問題。我國商貿流通企業中有相當一部分是中小企業,中小企業本身可承受的風險較低,從正規金融機構獲得資金有限。而繁重的稅收壓縮了企業利潤,增大了企業的經營風險。
參考文獻:
1.楊丹.我國商貿流通業區域差異影響因素與發展對策[J].商業經濟研究,2016(15)
2.謝喬昕,宋良榮.商貿流通業發展影響城鄉居民消費二元性的實證分析[J].消費經濟,2016(2)
3.向利.城鎮化對我國農村商貿流通發展的影響[J].商業經濟研究,2016(9)
4.劉遠.農村商貿流通業的滯后要素與提升思路[J].南京社會科學,2005(11)
5.牛艷艷.新常態下電子商務對農村商貿流通業結構的影響[J].商業經濟研究,2017(8)
6.陳君.農村消費升級背景下城鄉雙向商貿流通服務體系構建[J].改革與戰略,2015(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