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率宇
[提要] 在當前京津冀協同發展背景下,推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調整優化城市布局和空間結構,擴大環境容量生態空間是國家發展戰略的需要。河北省作為產業承接地,各個城市地區的生態經濟狀況直接關系到承接產業的能力。本文對河北省生態經濟進行SWOT分析,找出在京津冀協同發展前提下河北省生態經濟內部的優勢和劣勢,外部的機遇與挑戰,從而提出優化經濟空間布局的建議,以更好地調整和升級生態經濟結構。
關鍵詞:京津冀協同發展;生態經濟;SWOT分析
項目來源: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產業轉移對河北省生態經濟的影響研究”(編號:X2017052)
中圖分類號:F29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8年1月6日
現在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已經上升為一項重要的國家戰略目標。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進程,有利于承接首都的功能疏解,有利于河北省承接京津的產業轉移,加快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步伐。河北省地區的經濟形態和空間布局與京津冀的協同發展有著緊密的聯系,清楚地認識河北省各個地區的生態經濟狀況,大力發展生態經濟是推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客觀要求,所以對河北省生態經濟進行分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河北省生態經濟優勢分析
(一)交通區位優勢。京津冀三地山水相連,河北省東臨渤海,內環京津,唐山港、黃驊港、秦皇島港均是億噸大港,鐵路、公路交通樞紐密集,交通極其便利。京津冀交通一體化的規劃,使得三地之間的綜合交通網絡布局更加完整便利,形成京津與相鄰河北城市之間的“一小時交通圈”,成為軌道上的京津冀,使得河北省具有京津冀交流的良好區域條件。
(二)生態資源優勢。河北省抓住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機遇,大力發展文化創意、休閑旅游等綠色服務業,將生態優勢轉變為發展優勢。歷史文化是河北省的一張有力名片,數不盡的名山秀水與文化古城吸引著人們,河北憑借著綠色競爭力,打好生態這張牌,為京津冀的協同發展提供環境支持。河北省自然資源豐富,成礦地質條件優越,煤、鐵、石油、天然氣、金等為河北省優質礦產,煤炭種類齊全,集中分布在唐山、邯鄲、張家口等地;植物資源如油松、白樺等木材類植物,還有酸棗、葛根等要用植物,果樹以及干果都有大量分布:河北省海岸帶總面積100萬公頃,具有發展海洋石油、海洋化工、海洋運輸等產業的天然條件。
(三)政策優勢。2014年2月26日,習近平在聽取專題工作匯報時強調,實現京津冀協同發展是一個重大的國家戰略,這一戰略第一次把河北全地區的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第一次把解決河北與北京、天津的發展落差問題,上升到國家層面來安排部署,第一次為河北的發展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舉措。在此后3年里,三地政府大力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2014年9月國務院批復了石家莊市行政區劃調整方案和石家莊國家級綜合保稅區的項目,這些舉措都為河北省更好地承接京津的產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2016年3月16日,“生態經濟發展與管理研究中心”揭牌儀式在河北工業大學隆重舉行。《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將河北省功能定位為“京津冀生態環境支撐區”。2015年12月,河北省環保廳與河北工業大學簽署了《共建生態經濟發展與管理研究中心協議書》。研究中心的創立,為京津冀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協同發展的研究,化解當前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的突出矛盾,創設了良好的科技支持平臺。
二、河北省生態經濟劣勢分析
(一)自然生態的破壞。近年來,河北省的經濟有了較快發展,但是隨著經濟總量的增加,河北省也面臨著一系列的生態環境問題,如生態破壞、資源短缺等。由于人類不合理用水、過渡放牧、亂砍濫伐造成的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破壞土地資源、蠶食農田、加劇干旱的發展,加劇洪澇災害,威脅人類生存。消耗高與污染高的產業過度利用生態用水,生態的自我調節能力遭到破壞;工廠廢氣廢水、固體廢物、煙塵、粉塵的排放嚴重破壞了自然環境。河北省循環經濟鏈條沒有形成,河北省人民政府發布的《關于加快工業聚集區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指出:申請工業聚集區必須擁有完善的基礎設施。但在實際運行中,工業園區的建設普遍存在著基礎設施(集中供熱、污水處理設施)發展滯后,甚至停滯發展的問題,園區內入駐的企業給區域生態環境帶來巨大壓力。
(二)京津冀經濟發展水平差距較大。京津社會發展領先于河北地區,基礎設施比較完善,經濟結構從重工業逐漸轉向以金融服務、高新技術、文化旅游等第三產業為主的經濟發展模式,而對于河北來說,重工業仍是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比如唐山的鋼鐵產業還是污染嚴重、能耗較高的一種產業形態,雖然算得上是有主導地位的產業,但并不能一直保持下去。河北省人口多,人均資源少,政府在科研方面投入的經費也比較少,京津的發展水平高于河北省,人們選擇工作的區域更偏向于京津地區,導致河北省人才匱乏,進而限制了河北經濟的發展。
三、河北省生態經濟機遇分析
(一)國家非常重視生態經濟的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帶領著中華民族長久發展。建設生態文明,保護生態環境的觀念伴隨著習總書記的腳步傳播到了各個角落,十八大審議通過《中國共產黨章程(修正案)》,將“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寫入黨章,把它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綱領,一系列的法律、法規、政策措施緊接著發布出來,為綠色發展提供了保證。
(二)京津冀協同發展為河北省生態經濟建設提供了良好條件。京津冀協同發展符合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需要,通過京津冀三地的資源重新配置,帶動三個區域的商品、資本、信息、服務等生產要素跨區域流動,節省交易成本,在起到疏解首都功能的同時,也帶動了河北地區經濟的發展。京津冀一體化的規劃內容有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優先推進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為加強區域合作提供更好的支撐;二是充分發揮首都創新政策先行先試、智力資源高度密集、文化底蘊深厚等優勢,發揮創新的示范引領和輻射帶動作用,帶動區域創新水平整體提升,服務區域產業轉型升級。通過京津冀一體化政策的開展實施,更好地利用河北省的空間結構,形成合理的產業布局,促進經濟的發展。endprint
四、河北省生態經濟挑戰分析
(一)保護環境與經濟發展的矛盾仍然嚴峻。生態經濟是可持續發展型經濟,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隨著京津冀一體化的推進,河北省會承接更多的產業,譬如一些高能耗、高污染產業,面臨大量的資源消耗與污染物的排放,如果超出了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必將會對自然環境造成破壞。過去的環境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隨著產業轉移,一定會有新的環境問題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漸顯現出來。
(二)河北省經濟結構仍存在許多急需解決的問題。河北省經濟結構不夠優,與京津之間的主導產業有明顯區別,北京經濟服務化、高端化趨勢明顯,天津加強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國防科技等優勢產業的發展,而河北省優勢產業中高能耗、高污染的產業居多,這些產業之間獨立性強,相容性低。河北省產業向高級轉變的速度非常緩慢,資源不足,貧困地區的生存與發展非常艱難,這些問題都給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帶來困難,阻礙了河北省生態經濟的建設。
五、優化河北省生態經濟結構的建議
(一)走綠色發展之路。建立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改善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機制,充分發揮財政政策在建設生態文明方面的積極作用,支持發展環保產業、循環經濟、綠色經濟,確立生態理念,切實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進一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調整能源消費結構,根據當地的資源條件和環境承載力,確定不同的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優化產業布局。
(二)堅持可持續發展。與京津地區相比,河北省的經濟能力比較薄弱,不可能很好地承接所有的產業,所以要重點發展一部分有特色的產業,明確產業承接地的發展情況和突出優勢,合理規劃產業發展,制定確切的發展目標,推進生態經濟的發展,通過承接新的產業,為原有產業帶來活力。樹立保護環境,合理利用資源的意識,企業要走生態之路,堅持以建立綠色企業經營為根本目的、實現企業與自然的和諧統一的原則,堅持依靠科技進步、提高資源利用率為原則,遵循生態規律和經濟規律,在物質可持續利用的基礎上發展經濟。
(三)完善交通網絡。將京津冀獨有的“一小時交通圈”的區位優勢充分利用起來,將新的產業高效地承接到河北省,新老結合并使傳統產業換發新的活力。實施建設更加高效、方便的交通網絡體系,建成海、陸、空三方面運輸的綜合交通體系,在運輸的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投入足夠資金,提高機器設備的耐用性,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將交通信息網絡化、完善化、智能化,在京津冀一體化的條件下,提高運輸效率,促進三地城市之間的經濟交流與合作。
(四)優化產業結構。改變河北省傳統產業的組織形式,精確生產環節的分工情況,逐漸形成一種專業細化的生產模式,運用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模式,使生產成本降低,提高產業的競爭力;各地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形成產業集群,這樣可以使集群內的企業越做越大,彼此相互合作,能夠實現在低成本的情況下規模快速擴張。自然資源產業要實現對現有資源的合理循環利用,調整產業結構降低能源消耗對環境造成的污染,對排放物進行無害化處理。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是影響生態環境的重要因素,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主要參考文獻:
[1]張春霞,彭東華.京津冀現代化交通網絡系統建設與河北省縣域經濟發展關系研究[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2014.14.5.
[2]尹少華,米偉民,李少艾.基于SWOT分析的湘西地區生態文明建設路徑選擇[J].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學報,2015.9.2.
[3]張偉,蔣洪強,王金南.京津冀協同發展的生態環境保護戰略研究[J].中國環境管理,2017.3.
[4]崔鐵寧,張聰.基于生態位理論的京津冀城市生態文明評價[J].環境污染與防治,2015.37.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