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樂
[提要] 目前蘇州產業結構不夠合理,服務業發展滯后,現有產業結構層次較低,無法充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同時整體自主創新能力不足,以企業為主的創新主體還沒有落實到位。為此,如何破除產業結構調整中瓶頸問題,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和產業組織升級是未來蘇州經濟發展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關鍵詞:產業結構;產業聚集;三大產業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12月26日
一、前言
蘇州經濟經過20多年發展,GDP排名全國第七位,在全國地級城市里高居榜首,同時經濟快速發展也帶動蘇州產業結構不斷變化發展。蘇州經濟在歷經多年高速發展后,原有的產業結構不合理問題逐漸顯現,也漸漸對蘇州經濟形成了制約,因此蘇州的產業結構亟待進行調整。分析蘇州目前產業結構,主要問題在于供給側的結構性缺陷,表現在產業結構比例不夠合理、現代服務業發展不足,這就造成了產業結構不合理對消費結構產生制約作用,同時自主創新能力還無法和蘇州經濟地位相匹配,核心競爭能力不強。如何破除產業結構調整中瓶頸問題,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和產業組織升級是未來蘇州經濟發展的主要需要解決的問題。
二、蘇州產業結構現狀
經濟發達國家都是以現代服務產業為主導的“三二一”經濟結構,現代服務業占據了經濟產業鏈的最高端,其除了具有較高的附加值,還對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具備強大整合聚焦效應。根據世界各國經濟數據顯示,發達國家一二三產業的比例大約為3∶36∶61。人均GDP已跨越發達國家平均線水平的蘇州離產業結構黃金比例尚遠。
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蘇州經濟發展迅速,經濟實力不斷提高,積極發展外向經濟,建立了以信息、電子和機械為主導產經濟。蘇州經濟也在不斷轉型,從過去粗放型經營向集約型轉型,但是蘇州發展模式還是有相當不足,經濟模式主要還停留在以消耗資源和能源的粗放模式,總體競爭能力不強。
蘇州產業結構中的第二產業占比超50%,比世界發達國家(地區)水平高1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占GDP還不到50%,遠低于國際經濟發展要求的61%的黃金比例。工業投資和產出仍然是推動蘇州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全國十大經濟發達城市中,蘇州第三產業所占比例最低,尤其是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蘇州在現代服務業,尤其在金融、現代物流、網絡信息、專業服務上還有很長路的要走。
(一)蘇州市第一產業結構現狀分析。蘇州是江南的魚米之鄉,農業一直是蘇州的標志,蘇州第一產業主要包括種植業和水產養殖,蘇州農業發展一直處于良性循環,在近30年統計數據中都保持較好增長。2015年全市實現第一產業總產值217億元,糧食總產量108萬噸,農業現代化建設一直穩步推進。目前,蘇州第一產業結構良好,現代化農業建設也初步形成,第一產業產值也穩定增長,雖然蘇州GDP比值逐年在降低,但是第一產業已經形成了生態化、專業化生產格局。
(二)蘇州市第二產業結構現狀分析。蘇州的第二產業產值在蘇州GDP所占比例非常高,但是還仍然處于產業鏈中低端,與蘇州的經濟地位還遠遠不能適應。
蘇州第二產業產值在近30年一直處于較高增長速度,但是由于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并未同期高速增長,也就造成了蘇州第二產業在GDP所占畸形比例,其比例遠遠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這幾年,隨著蘇州服務業發展,第二產業在所占GDP的比例逐年下降,但是總體下降幅度不大。與國外發達地區相比,蘇州第二產業所占比例要高出50%以上,即使和國內經濟規模差不多的城市相比,蘇州市第二產業比例也是高出很多。蘇州目前已成為國際化制造基地,世界工廠已成為蘇州工業名片,出口加工在蘇州工業產值里占了近70%。但未掌握核心競爭力,同時自身創新能力水平較低,自主知識產權還不多,工業附加值較低,仍處于產業鏈的中低端,第二產業距離核心工業化依然較遠。
(三)蘇州市第三產業結構現狀分析。在西蒙·庫茲涅茨一般模式中,人均GDP為1萬美元時第三產業服務業占GDP的比重為60%以上;2015年,蘇州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約為2萬美元,已達西蒙·庫茲涅茨經濟模式中等發展水平,但是第三產業占GDP比重只有50%不到,這顯然不符合經濟發展規律,也無法和蘇州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在蘇州從事第三產業人員也是處于比較低比例,從事傳統流通產業人員包括餐飲、流通貿易和交通運輸又占據第三產業從業人員的主流,而金融保險業、社會服務業等新型產業有較快發展,但比重仍然偏低。
三、蘇州產業結構優化路徑選擇
(一)第一產業發展。蘇州第一產業主要集中在農業,主要包括農林牧副漁產業,未來發展仍然要集中在生態農業產業上。生態農業作為未來第一產業重點發展,蘇州要以綠色無污染糧油食品、特色優質淡水水產、園藝作物、生態林地等主導作為蘇州第一產業發展目標。
(二)推進供給側改革,實現第二產業結構升級。蘇州經濟發展目前仍屬于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型模式,依靠這種高投入、高消耗經濟增長模式必然會阻礙經濟持續發展。而集約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則可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創造空間。
蘇州第二產業發展具有得天獨厚優勢,首先具有良好地理位置和工業基礎條件,未來蘇州經濟發展需要依靠第二產業作為主要推動力。第二產業建設應以高新產業和新興產業相結合的模式發展。第二產業發展既要依靠支柱產業,還要改造提高傳統產業,包括蘇州傳統紡織化工產業,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結構。蘇州第二產業發展必須要走循環經濟的道路,要堅持強化各類資源的集約利用。蘇州在積極推動第二產業的同時也要加大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對污染大的工礦企業要加強監控管理,對不能達標企業要下定決心關停并轉,對新引進投資企業要把生態影響降到較低程度,確保投資與環境和諧共同發展。
(三)優化發展第三產業。根據世界產業結構發展一般規律,蘇州人均生產總值已超2萬美元,但是第三產業在整體經濟GDP中的比例還是低于庫茲涅茲的要求,蘇州現代服務業還遠遠滯后于蘇州總體經濟增長,現代服務業無法跟上蘇州經濟發展步伐,必然就限制了蘇州整體發展,蘇州產業優化轉型升級也被拖了后腿。目前,蘇州產業結構的弱項是環境污染少、土地規模小、可持續性強的服務型產業發展比較慢,在整個產業中處于較底水平。優化發展服務產業,政府要做好引導作用,放寬行業投資領域,鼓勵發展現代服務業和社會事業。endprint
服務業主要為生產和居民消費服務,現代服務業發展也是蘇州政府極力鼓勵發展。針對生產型服務體系建設,要建設專業和綜合性市場,完善全面生產服務市場。針對居民消費服務業,蘇州政府要積極推進連鎖經營、第三方物流配送等新業態;加快各種中介服務,包括律師、會計師、咨詢評估等服務;社區服務作為服務產業終端,也需要積極完善。
(四)蘇州產業結構路徑優化發展。現代經濟增長是由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共同推進影響的。人口增長和人均產值增長帶來產業結構和產業之間比例關系的變化,現代經濟增長就是結構轉化的過程,實現資源配置的最優化。經濟學家羅斯托在著作中提到三大產業之間生產率具有不同發展速度和發展差異。縱觀現代經濟發展,其本質上是一個經濟結構轉換的過程,產業結構合理化決定了經濟增長的高低水平,蘇州產業結構轉型和經濟發展也是按照這個規律進行。蘇州產業結構的升級路徑應該構建價值鏈的整體機制,將勞動密集型產業向技術或資本密集產業升級轉型,建設高效運營的產業體系。蘇州在產業結構優化轉型時要積極利用自身優勢,包括資本資金和管理技術優勢,切實推動經濟持續發展。同時,蘇州在產業轉型升級中要以自主創新為推動力,提高產業競爭力,助推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同時在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中要積極利用好市場因素、產業鏈發展和環境制約因素的綜合驅動力量,共同作用。
四、蘇州產業轉型升級中的政策建議
蘇州政府在針對產業結構轉型實際現狀要制定相應政策,準確定位蘇州為高科技產業和現代服務業城市。蘇州政府應制定相關扶持高科技和新興產業發展的相關政策,設立與之相對應的新興產業發展基金和創業投資引導基金,加快金融資本和產業資本有效整合,支持新興產業逐漸發展壯大。政府要積極鼓勵企業建立自主創新體系,加快自身技術創新能力,實行具有自主知識產權、自主品牌和國際競爭型產業。
政府應采取對應措施,著力提高服務業比重和水平,積極推進產業集聚區的發展模式,加快完善服務業集聚區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提升服務業集聚發展功能。政府需要構建產業鏈來提高產業結構整體競爭力,形成自身優勢產業集群。大力培育和引進服務業領域的知名企業,落實支持總部經濟發展的政策,吸引企業總部落戶蘇州。積極鼓勵和推進制造業企業分離發展服務業,保證服務業載體發展。
人才是創新驅動之源,是產業結構調整、經濟轉型發展的決定性力量。蘇州產業結構調整對人才的需求提出了較高的要求。由于蘇州高校目前只有蘇州大學和蘇州科技學院,整體科研力量不強,人才培養相對薄弱,因此蘇州在現有基礎上加大人才培養力度,同時還要重視外來人才引進,包括國內其他發達地區人才引進和國外發達國家人才輸入,多渠道地吸引現代服務業高級專業人才,同時要做好人才儲備與積累,形成與蘇州產業結構轉型相配套的人才結構體系。
主要參考文獻:
[1]夏偉依,楊明華.蘇州產業結構現狀及演變[J].市場論壇,2006.4.
[2]夏靜.蘇州產業結構評析[J].現代經貿,2014.12.
[3]李方.江西產業結構分析與主導產業選擇[J].北方經濟,2010.8.
[4]李剛.消費結構優化衡量產業結構發展[J].消費經濟,2009.18.
[5]王經.產業集群及競爭力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10.6.
[6]高峰.中國經濟地理[M].華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