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瑞東 張昱
[提要]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居民對肉蛋奶的消費量不斷增加,推動了養殖業的迅速發展。但是,養殖業在快速發展的同時產生大量的養殖廢棄物,也帶來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養殖業對環境造成的污染不但影響產業本身的可持續發展,而且限制養殖質量的提高,這已成為一個需要關注的社會問題。而河北省作為養殖重點地區,2015年全省畜禽養殖糞尿排放量約9,600萬噸,規模畜禽養殖場(小區)配套建設糞污處理設施比例僅占46%,廢棄物通過規范化設施設備處理的不足20%,河北省養殖廢棄物處理現狀不容樂觀。本文對河北省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現狀進行研究,探究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建議。
關鍵詞:廢棄物處理;資源化利用;畜禽養殖;河北
基金資助:河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新時期河北省奶業發展戰略研究”(編號:ZD2014420);河北省現代化農業產業體系奶牛產業經濟與政策研究崗位項目(編號:HBCT2013120203)
中圖分類號:F32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8年1月5日
河北省環抱首都北京,地處東經113°27′~119°50′,北緯36°05′~42°40′之間,橫跨華北、東北兩大地區,總面積18.85萬平方公里,省會石家莊市。北距北京283公里,東與天津市毗連并緊傍渤海,東南部、南部銜山東、河南兩省,西倚太行山與山西省為鄰,西北部、北部與內蒙古自治區交界,東北部與遼寧省接壤。
河北省具有天然的地理優勢,是華北平原上的養殖大省。近些年來河北省及其周邊大城市形成高密度的集約化養殖模式,導致以養殖廢棄物為主要污染源的農業污染日益嚴重,雖然養殖糞污治理和資源化利用得到了政府和社會的關注和重視,但實際治理和資源化利用的效果并不顯著。2017年6月12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意見》(國辦發[2017]48號),這是我國畜牧業發展史上第一個專門針對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和利用出臺的指導性文件。2017年4月28日,由國家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創新聯盟組織,中國農科院、河北省農業廳、河北省農科院聯合主辦,中國農科院環發所、衡水市人民政府承辦,安平縣人民政府、京安集團協辦的京津冀養殖廢棄物利用科技聯合行動啟動會在安平縣召開。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重要一環,河北省養殖糞污治理及資源化利用的成效不僅影響到河北省養殖業的發展,更是與整個京津冀的生態環境、經濟發展緊密相關。
一、河北省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現狀
(一)河北省畜禽養殖現狀。根據2016年出版的《中國畜牧獸醫年鑒》顯示,2015年河北省肉類、禽蛋、奶類和飼料總產量分別達462.5萬噸、373.6萬噸、480.9萬噸、338.3萬噸,同比下降1.2%、增長3%、下降3.1%和增長2.3%。牧業產值達1,904.1億元。畜牧業生產在平穩中調整,在調整中優化。豬、牛、羊、家禽存欄分別達到1,865.7萬頭、412.5萬頭、1,450.1萬只、3.78億只,同比增長-2.6%、2.5%、-5%、-2.3%。豬、牛、羊、家禽出欄分別達到3,551.1萬頭、325.4萬頭、2,255.0萬只、5.84億只,同比分別增長-2.4%、1.5%、3%、-2%。
河北省通過政策扶持、加強督查促進進行規模養殖場備案管理,已備案規模養殖場24,842個,備案率達63.54%。蛋雞、生豬、肉雞、肉牛、肉羊規模養殖比率達66%、62%、70%、34.5%、67.5%,奶牛規模養殖連續5年保持100%。落實健康養殖、標準化規模養殖資金2億多元。開展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四級聯創”活動,新創建部級示范場18家、省級示范場211家,全省部、省級示范場穩定在1,000家。建成21個畜禽標準化規模養殖示范區,主導品種科學飼養管理水平明顯提高。形成年產值超100億元的畜牧鏈條經濟1條,50億元以上的4條,10億元的16條,各市培育38條市級鏈條,實現產值分別達到615.2億元和257.1億元,同比分別增長2.5%和1.8%。龍頭企業自身銷售額近320億元,增長3.3%;輻射帶動的區城達130個縣(市、區),龍頭企業自有養殖基地達199個,帶動養殖場7,000個,輻射帶動實現產值達295.2億元。印發《關于開展河北省2015年種養結合示范園區創建活動的通知》,創建種養結合示范園區100家,形成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與有一定作物種植規模相配套,能夠充分吸納并綜合利用養殖場產生的糞便、污水、實現生態循環。印發《河北省促進金融支持畜牧業發展創新試點實施方案》,撬動資金58,472.2萬元,緩解產業融資難的問題。落實肉牛基礎母牛擴建項目,共確定養殖大縣10個,養殖大場18家,落實項目資金7,100萬元,增加基礎母牛數量,提高全省肉牛標準化規模養殖水平。
(二)河北省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現狀。河北省畜禽廢棄物的處理與利用,以肥料化和能源化為主,少量用作食用菌栽培或發酵飼料。到2015年底,全省建有有機肥企業約320家,總產能160萬噸,農畜廢棄物的處理能力640萬噸,約占糞便處理總量的13.6%,大部分通過種植戶自行堆漚還田消納,占處理總量的70%以上;全省戶型沼氣267.6萬個,各類沼氣工程2,922處,總池容51.3萬立方米,年產沼氣9,888萬立方米。
另外,明確專人負責北戴河地區近岸海域畜禽養殖污染治理的指導服務和現場督導,完成了188個規模養殖場清潔工程主題改造任務。完成2014年農業部、財政部畜禽糞污利用試點玉田縣和安平縣項目。制定《2015年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試點項目申報指南》,確定承德谷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廊坊康達畜禽養殖有限公司等5個試點項目,落實項目資金2,000萬元。編制《河北省畜禽規模養殖污染防治技術手冊》,培訓技術人員130余人。編寫《河北省畜禽養殖污染監測及評估體系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核算確定生豬規模養殖糞便污水排泄指數分別為1.81千克/(頭·天)、2.34升/(頭·天)。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尋親養殖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利用畜禽標準化養殖、生豬調出大縣項目資金,完成1,506個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建設。endprint
二、河北省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存在的問題
(一)養殖規模過大,超過了環境承載力。河北省是華北地區的養殖大省,養殖特點呈現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的特點,然而在促進養殖規范管理,提高規模效益的同時,也必然帶來了環境污染問題。河北省萬頭豬當量的規模牛場、雞場大部分有區域集中特點,如行唐為奶牛養殖集中區,而正定、藁城、永年等區縣是河北省蛋雞養殖集中區等。據測算,一個萬頭豬場每年約產生9,300立方米廢水和2,900噸糞便,相當于2.5萬人的排污量。而糞肥主要用于菜地、果園、茶園、魚塘、牧草地,對于河北省種植更廣泛的大田作物用量很少或不用。另外,豬場糞尿污水處理后必須就近利用,否則運輸成本過高。河北省目前許多地方盲目擴大飼養規模,而狹小的養殖區域又難以承載巨量且不被完全處理的養殖廢棄物。所以,種種因素加劇了河北省區域過剩現象的發生,養殖與環保問題更加激化。
(二)種養兩業分離,物能循環鏈斷裂。目前,河北省養殖業和種植業大都相對獨立運營,缺乏規劃性,屬于“種或養殖業——產品——廢棄物”的單程經濟結構,而非“養殖——產品——廢棄物——種植業——產品——養殖業”的循環型結構。單程經濟結構只注重了簡單的經濟效益,并未考慮到物能循環,產生的大量養殖糞污、作物秸稈等只能作為廢棄物堆置,即便在養殖場實現了無害化處理,依然是斷頭工程。實際上循環經濟結構不但更加綠色環保,更是比粗狂地發展養殖產業后再回過頭利用大量資金解決污染問題能夠帶來更多更有質量的經濟效益。
(三)廢棄物處理利用技術落后。河北省廢棄物處理技術相較于國外的廢棄物處理技術起步晚、技術落后。普通發酵有機肥技術含量低,質量參差不齊,導致價格低廉,運輸半徑不超過50公里。而前幾年推廣的槽式發酵模式,由于效率低、能耗高,目前已基本淘汰,現主要采用堆置發酵方式,因缺乏標準化管理,時常出現發酵不徹底、臭味大、肥料燒苗等現象。沼氣發展則經歷了戶用型向大中型的轉變,但由于存在管理技術水平低、產氣率不高、沼氣深度開發利用不夠、沼渣沼液二次污染等問題,阻礙了沼氣設施的正常運轉。此外,在技術上,還缺乏糞便干清設施與設備、糞污固液高效分離與廢水循環利用技術與設備;缺乏高效自動化糞便和病死畜禽快速發酵新工藝、新設備;缺乏轉化糞污高值化開發和合理利用技術;缺乏養殖糞污的環境承載核算與安全評估技術等,所以河北省迫切需要處理技術上的更新來根本解決廢棄物帶來的一系列問題。
(四)政策連續性不足,監管部門協調不暢。近幾年,盡管從中央到地方疏堵結合,發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投入大量資金予以扶持,但重建設、輕管理的現象越發嚴重,缺乏長期穩定的政策支持。如沼氣工程、沃土工程計劃,雖然在建設階段給予了政策和資金支持,促進了沼氣產業的發展,但在發電并網、生物天然氣入市等后續優惠政策方面還有缺失,影響了后期的運營積極性。另外,還存在各管理部門協調不暢的問題。畜禽養殖業的管理部門有工商、畜牧獸醫、規劃建設、國土、環保等多個部門,對養殖行業的環境執法,執法單位慎之又慎,監管力度不大,造成了一些地方畜禽養殖業越發展,農村環境越惡化的惡性循環局面。各部門協調配合不暢,影響了畜禽養殖業的監督管理,給養殖業排放污染提供了空間,增加了污染防治難度。
三、河北省畜禽養殖廢棄物處理對策建議
(一)統籌種養結構,合理規劃布局。以構建現代循環農業產業體系,實現農業系統物能高效循環為目標,打破種養業界限,將糧、飼、菜、牧、肥、沼等產業進行統籌規劃,種養結合。但同時需研究明確不同生態區域農業生產資源的分布、存量和適宜發展方向,制定產業政策,理順生產關系,解放生產力,為規劃的落實奠定基礎。另外,畜禽養殖無序發展已成為當前不可忽視的問題,農業部門要科學規劃,合理布點,農村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和緩沖區、城市和城鎮中居民區、文教醫療和人口集中地區等必須劃定為畜禽養殖禁養區。在限養區范圍發展養殖業應遠離人口稠密區和環境敏感區,堅持農牧結合、種養平衡的原則,嚴格控制單位耕地面積的畜禽養殖量。
(二)構建特色鮮明、多樣化的循環農業產業模式。河北省可以對三種成熟農業產業模式進行整理規范,樹典型,做樣板,實施宣傳和示范推廣。一是“種養一體園區循環模式”,類似于歐美國家的大型農場,種養結合,在園區內即可實現農畜廢棄物的循環利用。比如河北津龍公司,通過土地流轉耕地,年出欄生豬10萬頭、肉牛3,000頭,奶牛存欄1,000頭,建有年產1萬噸生物發酵有機肥廠和總池容1萬立方米的厭氧發酵沼氣發電工程,產生的沼渣沼液均循環用于自有耕地上。每年節約電費約100萬元,減少化肥投入20%以上,受益農民1.5萬人。目前,該公司除少量外購玉米籽粒、青貯秸稈外,基本實現了物質和能量的內部循環,沒有廢棄物的外排;二是“肥料化區域循環模式”,就是在養殖較為集中的區域,建設專業化有機肥料企業,將周邊養殖戶(場)產生的畜禽糞便和部分作物秸稈先進行生物發酵處理,然后進行深加工,與具有土壤改良功能的微生物和營養元素結合,轉化為生物肥料、有機無機復混肥等種植業需要的高價值產品,從而突破有機肥不能遠途運輸的障礙,是解決區域性過剩的有效途徑;三是“種養肥三產融合模式”,就是在規模種養農區,養殖業、種植業和有機肥料三類經濟獨立實體,采用契約結盟方式,偶聯形成利益共同體,實現一定區域內農畜廢棄物的資源化循環利用。在該模式中,肥料產業是核心,主要任務是將養殖業產生的廢棄物通過特定微生物發酵,轉化為具有土壤生態改良和土壤健康保育功能的有機肥、生物肥料,循環用于周邊種植區。種養業則以生產安全、優質、健康農產品為目標,通過產業化和品牌化經營,服務于社會,實現持續發展。該模式既解決了養殖場糞污處理難題,又為高端農產品的生產和土壤健康保育提供了優質肥源,是改變農業生產方式,實現種、養、肥三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良好途經。
(三)突破技術瓶頸,創新廢棄物處理技術與設備。解決河北省養殖廢棄物污染及利用問題,要圍繞源頭減排和廢棄物處理與利用兩個層面開展創新研發工作。endprint
一是糞污減量化技術。重點研究現代化畜舍新模式,實現節地、節能、節水、潔凈和自動化與智能化的統一;研究畜禽規模養殖自動化干清糞技術和配套設施與設備,實現養殖舍少用或免水沖洗;研究微生物生態養殖新技術和配套設施,建立從飼料、環境凈化到糞污持續分解的生態養殖體系;研究飼料營養平衡技術和高效綠色添加劑研究,提高飼料轉化率,減少糞便中氮磷殘留,提高動物免疫力,減少抗生素投入。
二是養殖廢棄物無害化與資源利用技術和設備。以高效、環保、智能化為目標,研制適于養殖場和肥料廠應用的糞便快速發酵工藝、菌劑和發酵設備。
三是固態有機肥高值轉化技術和設備。針對普通有機肥技術含量低、運輸半徑小、企業效益低等問題,創新肥料產品的種類、劑型和使用方法,研制具有土壤修復、鹽堿地改良和病害預防功能的生物有機肥、水產養殖生態肥、利于機械施肥的顆粒有機肥等。
四是液態糞污無害化和資源化利用新技術和新設備。重點研究厭氧快速發酵新技術。研制沼氣周年產氣關鍵技術和沼氣發酵新設施;針對沼渣沼液二次污染,研制固液高效分離,沼液無害化和商品化利用技術。針對沼氣設備維護難、聯戶供氣管理難、發電轉化率不高等問題,創新沼氣生產服務機制和聯戶供氣服務管理體制,引進或研制高效發電技術與設備。
五是病死畜禽無害化與資源化利用新技術與新設備。創新病死畜禽常壓催化水解和綜合利用新工藝和新設備;研究病死畜禽生物快速發酵和增值加工利用技術和設備。
六是環境安全評價技術。研究有機肥、沼渣沼液等轉化產品的質量檢測、合理使用、脫害和安全評價技術;研究長期使用有機肥對土壤生態的影響,構建風險評估模型和測評技術體系,實現種養生態系統的安全、高效和可控。
(四)完善政策法規,嚴格執法監管。河北省廢棄物處理難題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所以要有條不紊的步步落實各項治污和利用工作,堅持“誰污染誰治理,疏堵結合,推拉前行”的原則,完善法律法規,加大執法和獎懲力度,約束種養企業行為。要加強統籌協調,各個部門明確監管職責,建立常態化聯動工作機制,齊抓共管。農業部門要隨時掌握畜禽養殖和污染防治情況,制定整治技術措施和生態養殖規范,并做好監督落實工作。環保部門依法做好畜禽養殖污染的監管和新建規模養殖場的環境評估,加大打擊處罰力度。同時,要協調好財政、林業、水利、發改、工商、廣電、工商、公安等相關部門,按照各自相關職能做好相應工作,定期開展專項清理整治行動,努力形成養殖業主自覺落實治污措施、部門監管到位、各級政府齊抓共管、當地群眾積極監督的良好格局。另外,可以借鑒日韓、歐盟和南方先進省份的一些先進做法,完善補償機制和長效激勵機制,加大對循環產業鏈上相關企業及肥、沼用戶的政策補貼。引進社會資源參與到廢棄物處理及利用的各個環節中來,也可以更快更高效地推進養殖廢棄物處理工作。
主要參考文獻:
[1]馬越洋.濟源市畜禽養殖廢棄物治理研究[D].鄭州大學,2016.
[2]姜海,雷昊,白璐,吳昊,趙海燕.不同類型地區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管理模式選擇——以江蘇省太湖地區為例[J].資源科學,2015.37.12.
[3]李文哲,徐名漢,李晶宇.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發展分析[J].農業機械學報,2013.44.5.
[4]王翠霞,丁雄,賈仁安.農村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研究[J].鄉鎮經濟,2008.3.
[5]潘瓊.畜禽養殖廢棄物的綜合利用技術[J].畜牧獸醫雜志,2007.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