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付軍


[提要] 本文采用數據包絡分析法,對我國17家上市建筑公司的投入產出進行分析,使用經典的索羅模型中使用的投入產出變量,分別計算2010~2016年間這17家上市建筑公司的技術效率;然后分析所有建筑公司的總負債和其技術效率的關系;最后結果表明:上市建筑公司的總負債和其技術效率呈顯著的負相關,在可行的情況下,上市建筑公司降低其負債可以提高其技術效率。
關鍵詞:數據包絡分析;上市建筑公司;技術效率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12月20日
一、引言
2014年7月1日,住建部發布了《關于推進建筑業發展和改革的若干意見》,改革的目標有三:開放公平的全國建筑市場體系、創新市場質量安全的監督管理機制、推進建筑產業現代化。改革意見強調了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核心思想——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來設計制度與配置市場資源。
整個改革意見涵蓋較為全面,囊括了住建部下各個管理體系,包括招標投、監理、資質、造價、監管等等,還列明了未來的建筑業發展重點方向——建筑產業現代化。改革意見中不乏亮點:清理各類保證金、押金;推行銀行保函和擔保;淡化企業資質,加強個人執業資質;非國有資金投資項目可自主決定是否招標發包;建設單位可自主決策選擇監理或其他管理模式;落實建設單位項目法人責任制;全面推行清單計價制度,建立與市場相適應的定額管理機制;探索放開建筑工程方案設計資質準入限制;工程總承包合同中涵蓋的設計、施工業務可以不再通過公開招標方式確定分包單位;推進BIM技術應用……
三大目標之一是“轉變建筑業發展方式,推進建筑產業現代化,促進建筑業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轉變建筑業發展方式,歷次五年規劃、年度計劃都要提及的,但目前我國建筑業依然處于粗放式的管理階段。此前,從國家宏觀政策面上的有關描述中比較多見的是向“建筑標準化”、“建筑工業化”、“住宅產業化”等轉型,但“建筑產業現代化”還是個新名詞。
根據中國建筑業協會吳濤的報告,現階段,建筑產業現代化的基本內涵是:最終產品綠色化、建筑生產工業化、建造過程精益化、全產業鏈集成化、項目管理國際化、管理高管職業化、產業工人技能化。其中最核心的還是建筑生產工業化,也是目前政府、業界普遍關注的建筑工業化。
建筑工業化是熱點無疑,政府在政策上也給予了很多的傾斜,但這涉及到建筑行業生產方式的根本變革,牽扯到全產業鏈的配合,還有業主與市場的認可度,因此提及多年,依然步履維艱。新的改革意見的出臺,建筑工業化將有更多的目光,甚至出現泡沫,但如何發展、如何落地,企業還需要深入研究與思考,找準自己的切入點。
隨著科技的發展,先進技術對行業的發展有著重大的推動作用。本次改革意見專門提及了對建筑業技術能力的提升,主要關注工法、減隔震技術、白圖代替藍圖、建筑科技成果的轉化等,并提出“推進建筑信息模型(BIM)等信息技術在工程設計、施工和運行維護全過程的應用,提高綜合效益”。
項目管理業務是建筑行業的核心業務,但也是信息化最難的一項業務,而BIM將項目信息進行數字化、模型化,成為建筑生產方式信息化的基礎與核心,為后續的項目管理、企業管理提供決策支持。BIM的價值與力量越來越被行業人士得到認可,但BIM應用的實踐探索與方法論研究還處于較初級的階段,建筑企業需要重視與關注,積極應用BIM,提升項目管理水平,提升核心競爭力。
二、理論分析
1978年由著名的運籌學家A.Charnes,W.W.Cooper和E.Rhodes首先提出了一個被稱為數據包絡分析(簡稱DEA)的方法,去評價部門間的相對有效性(因此被稱為DEA有效)。他們的第一個模型被命名為CCR模型。從生產函數角度看,這一模型是用來研究具有多個輸入、特別是具有多個輸出的“生產部門”同時為“規模有效”與“技術有效”的十分理想且卓有成效的方法。1984年R.D.Banker、A.Charnes和W.W.Cooper給出了一個被稱為BCC的模型。1985年Charnes、Cooper和B.Golany,L.Seiford、J.Stutz給出了另一個模型(稱為CCGSS模型),這兩個模型是用來研究生產部門的間的“技術有效”性的。1986年Charnes、Cooper和魏權齡為了進一步地估計“有效生產前沿面”,利用Charnes、Cooper和K.Kortanek于1962年首先提出的半無限規劃理論,研究了具有無窮多個決策單元的情況,給出了一個新的數據包絡模型——CCW模型。1987年Charnes、Cooper,魏權齡和黃志民又得到了稱為錐比率的數據包絡模型——CCWH模型。這一模型可以用來處理具有過多的輸入及輸出的情況,而且錐的選取可以體現決策者的“偏好”。靈活的應用這一模型,可以將CCR模型中確定出的DEA有效決策單元進行分類或排隊等等,這些模型以及新的模型正在被不斷地進行完善和進一步發展。
結合我們的問題和數據,最終決定采用BC84模型來衡量我國上市銀行2010~2016年的技術效率的變化。BC84模型假設有N個廠商或者地區或者決策單位,每一個廠商(地區、決策單位)有M種產出,K種投入,對與第i個廠商來說,對應的投入和產出可以分別用xi和yi來表示,其中xi和yi分別是第i個廠商投入和產出的集合。所有N個廠商的產出矩陣為M×N階的產出矩陣,投入矩陣為K×N階的投入矩陣。
DEA的目標是構造一個非參數的生產前沿,這個前沿便是包絡前沿,使得所有的觀測值都落在生產前沿曲線的一側,現在先假設規模報酬不變,對于每一個廠商,我們想要獲得所有產出與所有投入之比,例如這個比值為:
其中,是一個標量,λ是一個N×1階的常數向量,相比于之前乘數形式的模型來說,當前的這個包絡形式的模型的約束條件更少,前者的約束數量為N+1個,而后者只有K+M個,因此包絡形式的模型相比乘數形式的模型更為常用。求解獲得的?茲即是第i個廠商的效率值(≤1),=1時,表明這個廠商的生產位于生產前沿,如果我們有N個廠商,我們就需要求解N次線性規劃問題,每個廠商的求解都會得到。endprint
現在我們放寬我們的假設,此時規模報酬是可變的。因為規模報酬不變的假設要求所有的決策單元在最佳規模上生產,而這個假設在現實中往往是很難滿足的,所以接下來我們考慮可變規模報酬的DEA模型,在上文中不變規模報酬的DEA模型中增加約束N1′λ=1(凸性約束),即可以得到如下規模報酬的DEA模型:
上述可變規模報酬的DEA模型中的N1是一個N×1階的向量,可變規模報酬的DEA模型計算出的技術效率值比不變規模的報酬的DEA模型計算出的技術效率值要大,因為它形成了更為緊密的包絡線。因為其計算出的結果可靠性增加,因此可變規模報酬的DEA模型在現實中應用的比較多。
但是,上述可變規模報酬的DEA模型還存在一個缺陷,那就是它假設規模報酬是可變的,但是并不確定具體是規模報酬遞增還是規模報酬遞減的,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把上述模型中的N1′λ=1改為N1′λ≤1,這樣一個商場的規模效率的性質(遞增、遞減),可以通過比較可變規模報酬DEA模型和非遞增規模報酬DEA模型計算出的技術效率值是不是相等來判斷,如果是相等的則說明規模報酬是遞增的,如果是不相等的則說明規模報酬是遞增的。
計算出所有上市建筑公司的綜合技術效率后,我們建立負債總計對技術效率的影響模型:
eff=a+b×loh(debt)
其中,eff是技術效率,debt是負債合計的對數,a、b是參數。
三、我國17家上市建筑公司實證分析
根據其他學者的研究,DEA模型指標的選取應該遵循一定的原則:(1)目的性,即選擇的指標要能滿足評價目標的要求,應當選擇對目標結果有較大影響的指標;(2)精簡性,選取的指標應該在能保證較好的滿足目標性的條件下盡量的減少,因為如果選擇的指標過多,就會導致DEA模型的評價效果降低;(3)關聯性,要注意選取指標的內在的邏輯關聯性,而不僅僅是數值上或者統計意義上的相關性;(4)多樣性,我們應當盡量全面考慮目標問題的各個側面,從而選擇能反映問題的不同側面的指標,做到全方位多角度來考慮問題的各個方面。
根據以上原則,我們選取了每個廠商的主營業務收入來作為各個廠商的產出指標,選取資產總額、職工人數來作為各個廠商的投入指標。這三個指標也正是經典的索羅模型中使用的三個指標。
最后我們計算的這17家上市建筑公司,2010~2017年的技術效率如表1所示。(表1)

然后,我們對上述模型進行最小OLS擬合,得到的結果如表2所示。(表2)

模型的參數估計都顯著,且可絕系數為0.67,F值為5.323,F值的P值為小于0.03,說明我國這17家上市建筑公司的負債合計對其技術效率有顯著的負影響。
四、結論
根據前文對我國商業銀行技術效率進行的測度與比較,可以得出以下四個主要結論和建議:
(一)我國17家上市建筑公司平均技術效率值介于1.11(葛洲壩)與0.9(浦東建設)之間,各上市建筑公司綜合技術效率差異相對來說比較大,達到了21%,四川路橋、葛洲壩、安徽水利、西藏天路、中國中鐵的技術效率略高于其他上市建筑公司的技術效率,主要成因在于其他上市銀行處于規模報酬遞減狀態。
(二)從綜合技術效率來看,葛洲壩最高為1.11,高于平均值1.02的有粵水電、中國海誠、四川路橋、葛洲壩、東湖高新、西藏天路、安徽水利、卓郎智能、龍建股份、中國中鐵、中國鐵建;浦東建設和中鐵工業技術效率偏低分別為0.896、0.925。其中四川路橋除了在2013年和2016年有較低的技術效率之外,其他年份的技術效率都很高,在2011年高達1.347。其他還有2012年西藏天路的1.385和浦東建設2011年的1.303;卓郎智能2013年的1.423和2017年的1.562。
(三)較小的技術效率得分意味著此上市建筑公司可能具有較低的競爭力,正如我們實際生活中看到的一樣,在所有17家上市建筑公司中,葛洲壩和西藏天路的競爭力比較強,其次是卓郎智能和四川路橋,而其他上市建筑公司的競爭力相比之下略顯不足,比如浦東建設和中鐵工業。
(四)上市建筑公司的負債總計對其技術效率有顯著的負影響,所以在可行的情況下,上市建筑公司降低其負債可以提高其技術效率。
主要參考文獻:
[1]武文杰,貝芳芳.我國建筑產業技術效率的SFA-Malmquist指數實例研究[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29.3.
[2]趙云名.四川省建筑業技術效率評價及影響因素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6.
[3]梁樹廣.我國建筑行業上市公司技術效率的隨機前沿分析[J].科學決策,201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