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塵
2017年春節后,家住浙江抗州余杭區平窯鎮的王亞芳從報紙上看到一則報道,獨居杭州的張老太通過報紙尋找幾個志同道合的老人,像兄弟姐妹那樣抱團養老。王亞芳心有所動,和老伴商量,利用自家閑置房招幾個志同道合的家庭,組團養老。
七家庭組團養老 簽協議約束你我他
王亞芳退休前曾當過多年化工廠廠長,老伴朱均退休前是一所中學的英語教師。老兩口的兒女均已成家。2010年,兒子聘請別墅設計師,花200萬元造了幢三層別墅,采用大量落地玻璃,房間里明亮通透,即便在朝北的房間,采光也特別好。
別墅落成后,他們對樓前院落進行了綠化,挖有池塘,開了菜地,種上果樹,還養著雞鴨和兩條小狗,院子里充溢著濃濃的農家風情。
然而,王亞芳的兒女一周才回來一次,守著這么大的院落,老兩口日子過得難免冷清。看到報上有老人尋求抱團養老的消息后,王亞芳心有所動,和老伴商量,利用自家閑置房招幾個志同道合的家庭,組團養老。
杭州一家都市報很支持老夫婦的想法,隨后把他們尋求抱團養老的消息刊登了出來。三天內,先后有100多對老年夫婦打電話報名。
隨后半個月內,王亞芳和老伴確定了連他們在內共7個家庭,以及一個喪偶老人一起抱團養老。
這么多生活習慣、人生經歷不同的老人生活在一起,難免發生矛盾沖突。王亞芳和老伴給大家開了個會,商議簽訂《結伴養老協議書》,房客老趙是個筆桿子,協議由他執筆,本著多姿多彩、健康快樂,既充實又輕松的生活理念,大家擬定了11條協議。
協議書對衛生綠化、不打聽個人隱私、房屋租金、伙食費、值日等方面做了規定,王亞芳還特意強調了一條,就是各個成員之間要互相包容,如果大家對某個家庭意見很大,要請他們出去,作為房東也無能為力,協議強調了隱私的重要性,大家還商定了值日制度。
農家別墅吃起大鍋飯 各得其所樂陶陶
這次組團養老,王亞芳夫婦向房客收取一定的房租,他們用這些房租雇了3個工人。一個工人負責中午、晚上兩頓飯菜,月工資2000元,一個工人負責種菜修剪、打掃院子,月工資2000元,內室也請人來打掃,一周內打掃兩次,工資1200元,剩余的錢用于給房客添置東西。
為了讓財務公開透明,王亞芳專門設計了一個“抱團養老伙食明細”表,每天都要對吃飯情況做記錄,月底進行匯總,一個月下來,一個人吃了幾天,每天吃多少,王亞芳均記錄在紙上。雙休、節假日,大家也會改善生活,增加雞鴨、螃蟹等食物,有時,抱團養老成員的朋友、同學、同事、子女前來看望,也會留下來吃飯,誰的客人來了,賬記在誰身上,大家都沒有異議。
因為有了一系列制度,大家都認真貫徹執行,抱團養老的日子就這樣順利起航。老年人都有早起習慣,每天天一亮,大家相繼起床,有的在寬大的院子里打拳健身,有的結伴在周圍田野里散步,還有閑不住的給花草澆水。
吃過早餐后,老人們根據愛好自由結合,4個老太打起了麻將,兩個老漢擺開楚河漢界捉對廝殺,身材高大的老葉喜歡騎行,一個人騎著車到郊外轉悠,順便拍些照片供大家欣賞,醫生出身的老趙喜歡看報紙,戴上老花鏡坐在一樓大門口的小凳子上認真地讀報。到了午飯時間,大家聚在寬大的餐廳里用餐,餐桌上大家邊吃邊聊,興致頗高。有時,社會上發生的事情也會讓老人們爭得面紅耳赤,房東朱均知識淵博,觀點獨特,大家爭論不下的問題,都請他來評判。
共同生活過程中,房東夫婦成了大家的堅實后盾。原來各個房間網絡不太好,網速不但卡,還比較慢,應大家要求,朱均重新換了一個品牌,100兆流量的,網速特別快。房客們需要什么品牌的電視機,朱均也都買過來。原來10多人是分兩桌吃飯的,大家提議弄一個大桌子,這樣熱鬧,朱均很快換了個大桌子,當然,這些費用都是均攤的。
互幫互助互激勵 養老經驗值得借簽
多個陌生家庭組合在一起抱團養老,發生磨擦在所難免。第一個月磨合期間,有對夫婦特別愛較真兒。有一次,工人沒有把他們房間收拾干凈,老太太特別不滿,與負責清掃的工人發生口角。吃飯時,有些飯菜不對胃口了,老太太也表示不滿,這對夫婦的行為引得大家側目。
身為房東,王亞芳做思想工作有一套,養老成員之間有了矛盾,她總是及時調停。經過一個月的觀察和了解,她認為那對沒有團隊意識、太拘泥于小節的夫婦不適于群居養老生活,就和他們談心,給予“勸退”。
王亞芳深知,抱團養老講究的是互幫互助,精神上的相互激勵。她在成員中倡導友愛互助,看到誰需要幫助就伸把手,這樣才能達到抱團養老的目的。成員入駐后,有一戶人家帶了洗衣機過來,成員中有誰身體不好了,這戶有洗衣機的男主人主動把身體不好的那戶人家的衣服抱過來,用洗衣機洗好、晾干,再送過來。正是他的暖心舉動,使得這個群體之中養成了互幫互助的風氣。
人老了,身體大都有些常見病。當初面試養老成員時,王亞芳和老伴特意招聘了一對退休前都是醫生的夫婦。抱團養老生活開始后,王亞芳讓這對醫生夫婦給大家講些醫學保健知識,提醒大家及時吃藥。這對醫生夫婦還把他們的養生經驗說出來與大家分享。有了醫生夫婦做健康方面的后盾,成員們心里都很踏實。王亞芳和老伴經常提醒抱團養老成員身體一有不適癥狀,一定及時告訴大家,不能拖延。大家互相照應,身為醫生的老夫婦平時備有常用藥物,成了大家的保健醫生。
轉眼,包括房東王亞芳夫婦,13名老人抱團養老生活已經大半年了,大家相處得和諧融洽。
說到這個13人組成的大家庭能成功抱團養老的原因,“筆桿子”老趙總結說,抱團養老要想成功,硬件軟件缺一不可,而房東老朱這里都有。硬件上,這里房子很大,每戶都帶有獨立衛生間,各個家庭的隱私得以保障,每個房間都有空調、網線、電腦,和酒店差不多。軟件上,房東需要具備一定的組織能力和協調能力,大家來自四面八方,聚集在一起生活,性格脾氣習慣都不一樣,需要協調的事情很多,這就需要房東的協調能力。房東夫婦這方面做得很好,把大家的心凝聚到了一起。
房東王亞芳說,咱們國家已邁入老齡化社會,抱團養老也是一種養老的模式,希望我們成功的經驗,能對老年朋友有借簽作用。
(責編:辛婭)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