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
關羽關云長,紅臉綠袍,胯下赤兔馬,掌中青龍刀,這是《三國演義》給后人留下的經典形象,同時關羽也是《三國演義》中樹立的最鮮明最成功的人物之一,并且最終成為我國古代的武圣。
關于關羽的兵器,小說《三國演義》里交代得很清楚:關羽造青龍偃月刀,又名冷艷鋸,重82斤。
但是,這只是小說的藝術加工。
經過歷代學者的努力,我們如今已經很明確地知道,青龍偃月刀這個名字和它代表的大刀款式,其實是北宋時期《武經總要》一書才出現的,當時它還叫做掩月刀,后來演化成了偃月刀。也就是說,我們如今看到的元末明初成書的《三國演義》中,漢代人關羽,實際拿著的是800年后宋代才出現的青龍偃月刀。
歷史上的關羽用什么兵器
那么,歷史上三國時期的真實版關羽用的是什么兵器呢?這個歷史資料并沒有定論。但是根據《三國志·關羽傳》記載,關羽作為客將參加了曹操與袁紹的白馬之戰,在戰場上,關羽“策馬刺(顏)良于萬眾之中”。請注意啊,這可是刺,長柄的青龍偃月刀可實現不了這個戰斗結果。結合目前為止的考古發現來看,三國時期還沒有出現類似于青龍偃月刀這種長柄的大砍刀。
到目前為止,大部分學者認為,歷史上的關羽既然是騎馬刺死了袁紹軍大將顏良,關羽很可能使用的是漢代經常使用并且目前有出土實物的騎兵主戰兵器——長矛類武器(包括矛、槊等等)。而且還有史學家認為,歷史上關羽使用的長矛,很可能是類似張飛的那種丈八蛇矛或者紀靈的那種三尖兩刃刀一類的長柄武器,因為這才是那時候大部分騎兵武將常用的兵器。
當然,從歷史資料來看,關羽在那個時候也可能是用刀的。南北朝時期陶弘景所著的《古今刀劍錄》一書中就說過,關羽采都山鐵煉制得到兩把鋒利的寶刀,關羽在這兩口寶刀上面刻上了“萬人”二字,以彰顯自己的勇武。等到呂蒙偷襲荊州,關羽戰敗后不想讓這兩柄寶刀落入敵手,于是將寶刀扔進江水之中。不過,從目前的學界研究來看,這兩口寶刀即使存在,也很大可能是佩刀隨身攜帶,而不是關羽的主戰武器青龍偃月刀。
這里再多說一句,古代其實還有一種說法,就是認為關羽使用的是劍,而且有這種看法的人都出現在小說《三國演義》之前。同樣是《古今刀劍錄》,說劉備也在三國時期采金牛山鐵,煉制了一批寶劍,其中一把就送給了關羽。唐代人郎士元曾經作過一首詩,因為這首詩是描述他在關羽祠堂附近送別朋友,因此詩里面專門寫到關羽是“走馬百戰場,一劍萬人敵”。
也就是說,到目前為止,無論哪一種解釋,歷史上的關羽都是不可能使用青龍偃月刀的。
青龍偃月刀的來歷
正如前文所述,青龍偃月刀正式出現是在北宋年間,《武經總要》列舉了八種刀,其中就有偃月刀。不過,這種青龍偃月刀即便出現,也不是給歷史上的關羽使用的,準確地說,這種青龍偃月刀就不是給人拿來打仗用的。雖然,成書于明朝末年的《三才圖會》稱贊青龍偃月刀是馬上第一刀,是騎兵將領耍起來威勢最強的兵器,但是,青龍偃月刀實際上更多是一種儀仗兵器,基本很少參加戰斗。從它誕生的北宋年間開始,青龍偃月刀的主要持有者都是儀仗隊。關于這一點,成書于明代的權威軍事著作《武備志》中說的很清楚:這種青龍偃月刀只適合于平時練習和儀仗使用,用來顯示威猛,根本不可以拿來實戰,翻譯過來簡單就是五個字,“中看不中用”。即便是到了清代,青龍偃月刀已經很流行了,甚至在武舉考試中都有這樣一項考核,不過其主要用途也是用來演練氣力,不是真的耍起來劈人的。
青龍偃月刀不能用來配給真實的武將拿來陣前玩耍,這個遺憾的事實,并不全是壞事。
有一個人就很需要也很適合耍這把中看不中用的青龍偃月刀。
此人,就是正在宋元時期逐漸被神話的武圣關羽,他不是歷史上那個真實的關羽,而是經過唐宋時期的不斷地位上升、正在成為神將和武圣的那個神仙關羽。
也正是從宋代開始,由于關羽在宗教和神話中的地位逐漸上升,大刀特別是青龍偃月刀,開始與關羽正式配對了。
生活于宋金時代的元好問在《續夷堅志》中提到,濟源關羽廟里的關公塑像,手持的就是大刀。這一點是有同期考古證據互相印證的。目前,俄羅斯圣彼得堡埃爾米塔什博物館收藏著一幅我國金代的關羽版畫畫像,時間大概是南北宋朝銜接之時,畫像中,關羽身后站著的周倉,手里就舉著一桿長柄大刀,這款大刀在樣式上介于北宋的屈刀和偃月刀之間。
到了元代,武圣關羽的兵器終于基本定型了。元初的郝經就寫到,關羽提長刀騎赤馬,基本就跟后世的《三國演義》中的關羽裝備一致了。而在元代雜劇中,已經正式出現了“青龍偃月刀”這個關羽專屬的裝備名稱。順帶說一句,關羽的這把青龍偃月刀,在元雜劇中是神仙關羽用來砍妖怪蚩尤的,無堅不摧,無往不利。
正是因為到了元代,人們已經有了這樣的認識基礎,后來元末明初成書的小說《三國演義》中,萬夫不當之勇的關羽關云長,手持青龍偃月刀,才會那樣自然那樣順暢。
馬上橫一刀,陣前敵萬人。武圣關公的形象才會如此的光彩照人。
(責編:石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