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霞


內容摘要:國家級新區是我國區域改革試驗的形式之一,承擔著國家重大發展和改革開放戰略任務。2014年以來,國家級新區密集批復,為我國經濟發展注入新鮮活力,成為一種新型區域發展戰略。本文通過分析國家級新區時間演變過程和時空分布特征,對國家級新區發展趨勢進行了展望,總的來看,國家級新區將繼續呈現加速批復態勢、空間布局將進一步優化、將推動產城融合發展、將帶動區域發展、將為其他地區提供引領示范作用。
關鍵詞:國家級新區 時空分布 發展趨勢
引言
國家級新區(以下新區)是我國設立的一種新的城市區,由國務院批準設立,承擔著國家重大發展和改革開放戰略任務,其成立、開發建設都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在特殊功能區內享受特殊權限及優惠政策,在引領經濟發展、全面深化改革、全方位擴大開放、促進協調發展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吳昊天等,2015)。截至2017年4月,國家共設立了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重慶兩江新區、浙江舟山群島新區、甘肅蘭州新區、廣州南沙新區、陜西西咸新區、貴州貴安新區、青島西海岸新區、大連金普新區、四川天府新區、湖南湘江新區、南京江北新區、福建福州新區、云南滇中新區、哈爾濱新區、長春新區、江西贛江新區、河北雄安新區19個新區。
國家級新區時間演變特征
(一)國家級新區發展歷程
國家級新區的設立是特定時代背景下國家做出的戰略性選擇,大都處于我國經濟發展速度相對緩慢或面臨結構轉型的困境時期,不同時期區域發展動力及熱點的不同,國家級新區的設立呈現出明顯的時代性特征。新區的發展主要經歷了三個階段,在不同階段有不同的表現形式。第一階段是1990年到2009年的二十年間,為了扭轉我國區域經濟發展“南快北慢”格局,設立了浦東新區和濱海新區。第二階段是2010年到2013年的三年間,為了完善我國區域發展戰略和推動海洋發展戰略,相繼設立了兩江新區、舟山新區、蘭州新區和南沙新區4個新區。第三階段是從2014年開始,為了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新區設立的步伐加快。2014年國家設立了西咸新區、貴安新區、西海岸新區、金普新區、天府新區5個新區;2015年設立了湘江新區、江北新區、福州新區、滇中新區、哈爾濱新區5個新區;2016年設立了長春新區、贛江新區,2017年4月設立了雄安新區,這一階段目前已設立了13個新區,呈現密集批復、加速增加的態勢。
(二)國家級新區發展特征
1.國家級新區是適應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客觀要求。在全球化進程中,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強弱,不僅僅取決于有競爭力的產品、企業數量和質量、人才等,還取決于有競爭力的區域。區域已成為參與全球競爭和實現國家財富積累的重要空間單元,很多國家更新或創新區域環境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區域發展政策的演變也體現了國家和地方對經濟全球化趨勢的客觀及時反映,依次設立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綜合改革配套試驗區、國家級新區、國家自貿區、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等,使之成為我國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途徑(晁恒等,2015)。
2.國家級新區是我國改革開放戰略推向縱深的必然。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在改革開放近四十年的發展歷程中,除了20世紀80年代出現的4個特區和2005年后的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近十年來,國家級新區正在成為一種新型區域發展戰略,經歷了從數量上嚴控到密集批復過程,掀起了新的改革探索浪潮。浦東新區和濱海新區推動了我國沿海開放重點由南向北拓展;兩江新區、舟山新區、蘭州新區和南沙新區是我國改革開放的深化,從沿海優先發展的非均衡戰略逐漸轉向全面發展的均衡戰略;2014年是我國進入經濟發展轉型期和改革攻堅期,新區的設立是為了培育區域經濟新增長極,釋放發展潛力,改變區域發展不平衡局面。
3.國家級新區是國家發展戰略轉型的重要突破口。國家級新區的設立與國家的整體發展戰略息息相關,在我國經濟發展速度相對緩慢或面臨結構轉型的困境時期,正是國家級新區設立時期,目的是以國家級新區的發展拉動經濟持續健康穩定增長。2008年,面對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和國內外向型經濟發展緩慢局面,國家開始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海洋強國戰略,探索內陸開放型經濟發展新道路,設立兩江新區、舟山新區、蘭州新區和南沙新區。“十三五”時期是我國推動落實“四個全面”戰略和“三大戰略”的關鍵時期,黨中央、國務院提出以“五大發展”理念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加快了新區設立的步伐,以拓展區域發展新空間。
國家級新區空間分布特征
國家級新區在落實重大國家戰略中發揮重要作用,特別是對“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提出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將發揮關鍵作用,并且在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三大戰略”和“兩橫三縱”城鎮化戰略格局上呈現出不同的空間分布特征。
(一)從“四大板塊”戰略看,國家級新區分布不均衡
改革開放以后,國家開始實施“四大板塊”區域發展戰略。1979年提出積極支持沿海地區率先發展,2000年以后,國家實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優先開發西部地區,深入實施東北振興,加大實施中部崛起,率先支持東部地區發展的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從“四大板塊”戰略看,新區主要集中在東西部地區,中部地區所占份額很小,區域布局上存在顯著差異(見表1)。2014年以前,新區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和西部地區,中部地區沒有,空間分布很不平衡。2015年以后,為了優化空間布局,遏制區域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祝惠春,2015),國家在中部地區、東北地區設立了湘江新區、哈爾濱新區、長春新區、贛江新區、雄安新區。
(二)從“三大戰略”看,國家級新區交錯分布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四大板塊”區域發展戰略是從行政區劃及地理位置劃分我國區域,在一定程度上割裂了區域及各個省份之間的聯系,不能很好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2013年以來,我國提出了京津冀協同發展、“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三大戰略,目的是培育新的經濟增長帶,優化區域空間布局,促進各地區協調、協同、共同發展。國家級新區是“三大戰略”實施中的新的區域增長點,能以點帶線、以線促面推動區域協調發展。endprint
“一帶一路”建設涵蓋東中西部18個省市,7個新區分布于絲綢之路經濟帶上,4個新區分布于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上(見表2),對“一帶一路”建設具有重要意義。長江經濟帶戰略覆蓋11個省市,人口和生產總值超過全國的40%(石志勇等,2015),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版圖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9個新區分布于長江經濟帶上(見表2),對推動長江經濟帶建設、加快內陸地區開放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經濟帶上分布著濱海新區、雄安新區,位于環渤海地區的中心位置,對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優化城市空間布局和產業結構、輻射帶動環渤海地區和北方腹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戰略和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在空間上均有交疊,國家級新區在這三大經濟帶上交錯分布,浦東新區、舟山新區、兩江新區、滇中新區等既分布在“一帶一路”上,又分布在長江經濟帶上,肩負著雙重使命,將推進長江經濟帶、“一帶一路”建設發展。
(三)從“兩橫三縱”城鎮化戰略格局看,國家級新區均分布在優化開發區域和重點開發區域
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涵蓋城鎮化總體布局,提出了“兩橫三縱”的城市化戰略格局,“兩橫”指的是陸橋通道、長江通道,“三縱”指的是包昆通道、京哈京廣通道和沿海通道,形成以軸線上城市群和節點為中心,其他地區圍繞中心發展的城鎮化空間布局。國家級新區分布于以城鎮群為核心的“兩橫三縱”國土開發主要軸帶上,主要依托我國城市群輻射帶動發展(見表3),位于城市群的核心區域,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新的重要增長極(彭建等,2015),通過支配效應、乘數效應、極化與擴散效應對所在區域經濟活動產生重要影響,促進各地區經濟發展,加快縮小區域發展差距。
國家級新區發展趨勢展望
(一)國家級新區將繼續呈現加速批復態勢
隨著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我國進入了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攻堅時期,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國家級新區的設立將對我國經濟轉型發展做出貢獻。自國家級新區設立以來,其對所在省份經濟增長的貢獻度不斷提升,特別是經濟增長速度都在兩位數以上,快于其所在省份和全國平均水平,因此,國家級新區是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新引擎。從20世紀90年代到現在,國家級新區經歷了數量上從嚴控到密集批復,且批復時間間隔越來越短,1990年至2013年,二十四年間批復了6個,2014年以來,13個國家級新區獲批,未來一段時間我國將繼續加大國家級新區的批復(曹云等,2016),助推地區經濟快速發展,新區將真正承擔起經濟發展新引擎、深化改革創新、擴大對外開放、區域協調發展的歷史使命。
(二)國家級新區空間布局將進一步優化
從目前國家所批復的新區來看,東中西部區域布局存在顯著差異。現在,我國正處于經濟發展新常態,是繼續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和推動“三大戰略”的關鍵時期,進一步優化國家級新區,培育新增長極,將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協同發展、共同發展,拉動我國經濟向中高端水平邁進。中部地區和西北地區應適當增加國家級新區,防止中部地區塌陷,提升帶動“一帶一路”建設發展。比如,在山西設立晉陽新區,與湘江新區遙相呼應,共同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起到承東啟西作用,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促進環渤海地區發展。
(三)國家級新區將推動產城融合發展
國家級新區是經濟發展的主戰場,更是宜居宜業的城市新區,“以產促城,以城興產,產城融合”是新區發展的主要目標之一。產城融合的發展模式可以避免國家級新區開發投入過度和過熱,可以增強綜合承載力,同步建設公共服務和基礎設施,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優化,減少土地資源浪費和低效使用,促進人口不斷積聚,防止“空城”、“鬼城”出現,這些將有利于人與資源、環境的協調發展,促進國家級新區健康發展。產城融合還將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完善國家級新區所依托城市功能,促進產業集聚集群發展,促進區域一體化和城市群一體化進程。
(四)國家級新區將帶動區域發展
“十三五”時期,是適應把握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國家對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提出了新要求,在“四大板塊”發展戰略基礎上,提出了“三大戰略”。19個國家級新區分布于不同地區,處于我國國土開發的主要軸帶上,將促進國家發展戰略落實,形成區域經濟增長極,促進各地區協調發展。國家級新區是帶動區域發展的經濟增長極,是引領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浦東新區和濱海新區獲準設立以來,已形成了新的經濟增長極,對上海、天津和長三角、環渤海地區發揮了引領作用,成為我國最具活力的地區。鑒于此,我國正逐步在中西部地區設立國家級新區,目的是在欠發達地區培育區域經濟新增長極,使我國經濟發展呈現“多核引擎”,將促進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均衡發展,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一帶一路”建設、長江經濟帶發展,加快新型城鎮化建設步伐。
(五)國家級新區將為其他地區提供引領示范
我國的改革采取漸進式改革道路,始終遵循“試驗—推廣”的路徑,區域改革領域也遵循這條路徑,先局部地區改革,再擴展到全國(趙凌云,2008)。特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國家級新區等都是我國區域改革試驗的形式,都是基于不同發展階段、不同改革需要而設立的。國家級新區除了完成國家交給的共性改革外,還將積極探索創新適合本新區發展的體制機制,結合自身優勢,發展壯大新區,為我國其他地區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經驗,從而引領帶動其他地區發展。每個國家級新區都賦予不同的改革創新試點任務,圍繞重點問題率先探索,增強內生發展動力,先行先試,以“五大發展”理念為引領,將在經濟實力、產業經濟、體制機制、社會建設、生態建設等方面為其他地區提供引領示范。
參考文獻:
1.吳昊天,楊鄭鑫.從國家級新區戰略看國家空間演進[J].城市發展研究,2015(3)
2.晁恒,馬學廣,李貴才等.尺度重構視角下國家戰略區域的空間生產策略——基于國家級新區的探討[J].經濟地理,2015(5)
3.祝惠春.解讀區域新棋局:“四大板塊”+“三個支撐帶”——訪國務院研究室信息司司長劉應杰[J/OL]].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5/0412/c49150-26831092.html,2015
4.石志勇,毛振華,李琨.圖表:三大戰略是什么?[ J/OL].http://www.gov.cn/xinwen/2015-03/19/content_2836373.htm,2015
5.區域發展總體戰略——習近平與“十三五”十四大戰略.學習中國
6.彭建,魏海,李貴才等.基于城市群的國家級新區區位選擇[J].地理研究,2015(1)
7.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級新區發展報告(2015)[M].中國計劃出版社,2015
8.曹云.國家級新區與其它城市功能區的比較及發展趨勢展望[J].商業經濟研究,2016(19)
9.趙凌云.充分認識兩型社會綜改區的戰略擔當與全局使命[J].學習與實踐,2008(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