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維英+牛耘
摘要:本文在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以山西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問題為研究對象,從我國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出發,總結經驗與啟示,為山西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提供參考。總結山西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歷程、特點和優勢,分析山西農村金融體制改革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制約因素,進一步明確山西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目標定位,提出山西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的對策和建議,為推進山西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建言獻策。
關鍵詞:山西省農村金融體制改革;現狀;問題;建議;對策
一.農村金融體制改革
農村金融體制改革是整個金融體制改革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對于加強農業的基礎地位,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實現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目標,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推進農村金融體制改革,要綜合運用財政稅收、貨幣信貸、金融監管等政策措施,推動金融資源繼續向“三農”傾斜,確保農業信貸總量持續增加、涉農貸款比例不降低。同時,支持銀行業金融機構發行“三農”專項金融債,鼓勵符合條件的涉農企業發行債券。包括:圍繞建設現代農業,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圍繞促進農民增收,加大惠農政策力度;圍繞城鄉發展一體化,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圍繞增添農村發展活力,全面深化農村改革;圍繞做好“三農”工作,加強農村法治建設。在深化農村改革方面,意見指出,鼓勵各類商業銀行創新“三農”金融服務。農業銀行三農金融事業部改革試點覆蓋全部縣域支行。農業發展銀行要在強化政策性功能定位的同時,加大對水利、貧困地區公路等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貸款力度,審慎發展自營性業務。鼓勵開展“三農”融資擔保業務,大力發展政府支持的“三農”融資擔保和再擔保機構,完善銀擔合作機制。
“三農”問題始終是關系我省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點便是要解決“三農”問題,然而解決“三農”問題必須有合理、健康、高效運行的農村金融體制來支持,為其問題的解決提供必要的資金支持。就現階段而言,我省的農村金融體制不能適應“三農”經濟的發展,資本形成不足以及發展資金短缺等問題嚴重影響了農業發展以及農村經濟的繁榮,因此我們要對我省的農村金融體制進行高效的改革,打造多層次、覆蓋廣、可持續發展的農村金融體系,構建適合山西農村發展的金融政策和監管制度體系使其更好地為新農村建設服務,滿足日益增長的農村金融需求。
在山西作為國家資源型經濟轉型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情況下,山西的很多做法和經驗將可能對其他地區產生先行和示范效應,為中西部地區的發展提供借鑒。
二.山西省農村金融現狀
經過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發展,我省農村金融體系正逐步成長、趨于完善,形成了以正規性金融為主導,非正規金融為補充的金融體系,共同為農民、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服務。山西省正規金融機構包括中國農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中國農業發展銀行、農村信用合作社、郵政儲蓄的其他金融機構。山西省農村信用聯社是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地方金融機構,依據山西省政府授權,行使對全省農村信用社管理、指導、協調和服務職能。非正規金融機構包括農民互助儲金會、小部分當鋪、還有其他合會、私人錢莊、私人借貸等。山西的民間金融主要有三種形式:①無組織無機構的個人借貸和企業融資(如企業相互融資、企業非法集資等)。②有組織無機構的各種金融會(如標會、搖會、抬會、合會、呈會),國外稱作循環儲蓄和信貸協會,屬于互助資金性質。③政府沒有認可的組織有機構的各種融資形式,如私人錢莊、典當行、基金會等。山西目前民間金融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產物,其制度需求源自經濟的市場深化,尤其是民營經濟的飛速發展,其制度供給則是個人、企業或政府為滿足自身經濟發展目標的策略選擇。
三、山西省農村金融體制的不足。
1、支農資金外流。
縣域層次金融萎縮和嚴重的資金外流問題,雖然不完全直接體現為農村資金外流問題,但結果必然是間接造成縣以下農村資金外流,加劇縣以下農村資金的稀缺度。使縣域資金日趨緊張,在地方財政普遍困難的情況下,將使縣域本來可用于農村發展的資金減少,更為嚴重的是將造成縣以下農村資金被通過各種形式抽到縣級,從而進一步加劇縣以下農村資金緊缺化。同時必然導致農民負擔問題更加嚴重。農村資金要素的益稀缺,必然使農村資金需求主體融資成本上升,導致農村實體經濟發展受阻,農戶和農村中小企業均將因資金緊缺不愿投資于生產,不愿采用新技術改造傳統農業、提升產業級次,這必然使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受到嚴重影響,導致農村資金的再生功能進一步弱化。
2、農村正規金融機構收縮。
農業銀行以商業化經營為目標,雖有“農業”之名,但無實質性的支農服務,不愿將資金投入期限長、見效慢、風險高的農業項目,導致農村金融資源“流出”,對農業信貸投入逐年減弱。在近幾年國有商業銀行基層機構撤并和信貸權限上收的過程中,據不完全統汁,山西省商業銀行縣域基層網點撤銷率達40%左右政策性銀行中,農發行只在個縣設有支行,開發行在縣域不設機構;股份制銀行在縣域沒有機構;郵政儲蓄只存不貸;地方性金融機構中,只有農信社覆蓋了全省所有的縣市。縣域金融目前主要靠農信社、農業銀行支撐,有限的金融機構無法為“三農”和小企業提供有力的金融服務。
3、農村信用社支農力度不足。
山西省農村人口眾多,農村勞動力過剩,耕地和水資源嚴重短缺。作為縣域金融的主要支撐之一的農村信用社,其經營偏離了“支農”的大方向。另外,許多農村信用社在發放農業貸款時沒有落實家的優惠政策,利潤一浮到頂,接近于民間融資的水平,加重了農戶的負擔,或使農戶對貸款望而卻步。
4、農村金融服務產品不完善。
我省農村現有的金融組織機構發展,僅僅停留在存款及信貸機構的發展上,保險、投資、擔保、租賃、佶托等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發展嚴重不足。信貸結構調整滯后于農業經濟結構的優化發展。
四、促進山西省金融體制改革的對策建議。
1、優化農村金融外部環境。
一方面,深化農村金融改革;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快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積極發展小城鎮和縣域經濟,全面搞活農村經濟,以釋放農村和農業經濟增長的潛力,為農民創造更多的經濟機會,提高農民收入。為農村金融發展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
2、提供個性化農村金融服務。
一是適時開辦信托業務;二是開展租賃業務。三是創新信貸管理體制,促進產業鏈的形成;實施主動營銷信貸管理模式,建立健全農民信用檔案、推廣貸款證制度,進一步提高信貸管理水平。
3、改革農村金融監管。
針對農村金融的特質,建立不同于城市金融的政府監管體系。農村金融要與國家的產業政策緊密結合,其本質主要是貼近農民,而不是貼近金融機構。針對農村金融監管進行理性立法,設立可以作為農村金融監管依據的法律;完善農
村金融市場的準入機制,將已在農村廣泛存在的非正規金融納入正規的金融監管體系,減少非正規金融活動對農村金融監管的消減效應。
4、引導和規范農村民間金融活動。
放松對金融市場進入的管制,讓農村非正規金融“浮出水面”。鼓勵、支持農村小額信貸機構的發展。允許民間資本、外資參股;可以實行民營銀行試點,這些民營銀行由具有條件的民營企業發起成立,或者由一些農村信用社、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縣以下機構改組而成。
作者簡介:楊維英(1992-)女,山西介休人,山西財經大學2015(金融工程)學術碩士研究生
牛耘(1994-),女,山西人嵐縣人,山西財經大學2015(金融工程)學術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