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謙梓
(空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陜西 西安 710032)
醫科大學的主要職能不僅是為社會培養醫藥專業人員,為醫療衛生崗位提供從業者,還要開展各項醫學科學研究,為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提供原動力。醫科大學生未來不管是從事醫藥相關的臨床工作還是實驗室研究工作,要想提高工作能力,便要培養科研思維。因此,早期進行科研思維培養,對于培養全面發展的高素質醫學人才至關重要。目前,各大院校重視培養本科生科研興趣、科研意識、科學態度和創新思維,鼓勵學有余力的學生開展課外科研活動[1]。筆者所在空軍軍醫大學多年來一直堅持開展本科生課外科研活動,并實行導師制,培養了一大批富有科研思維和科研熱情的醫學畢業生[2]。
在本科生課外科研過程中實行導師制具有積極意義。導師通過學校組織的報名和介紹環節,使學生了解自己的科研方向、課題和需求,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與能力選擇相應的導師,師生進行雙向選擇,最終確定指導關系。在選擇導師時,青年教師具有很大的吸引力[3]。對學生而言,青年教師年富力強,實驗技術掌握扎實,在崗時間有保證,而且青年人之間更容易溝通;對于青年教師而言,開展課外科研活動有助于增加與學生的交流,為將來招收研究生打下基礎,也能促進科研工作的開展,因此,青年教師對于開展本科生課外科研活動有著極高的積極性。考慮到醫院開展的科研項目具有一定的臨床轉化性質,部分本科生傾向于選擇青年臨床醫生作為導師。
任何工作的開展需要的不僅僅是興趣,還要投入精力和時間。然而青年臨床醫生作為指導教師,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教學時間不確定。一方面,青年醫生臨床工作任務重,值班、加班現象更是常態;另一方面,學生也是利用課余時間開展科研活動,時間既不規律也不能保證。因此,如何解決雙方時間方面的問題,更加合理地分配時間,開展有效的科研活動,是一個值得探索的問題。筆者作為一名青年教師,同時也是一名臨床醫生,成為本科生課外科研導師以來,在帶教過程中進行了一些探索,現分享如下。
無論是學生還是指導教師,參與課外科研活動都帶有一定目的。作為教師,不能一味回避這種目的,一定程度的目的性意味著積極性,有利于促進本科生科研活動的順利開展[3]。然而作為教師,首先應該明確本科生課外科研這項活動的本質不是發文章,也不是讓學生掌握某項技術,而是讓2~3年級的大學生初步了解科研、培養興趣、啟發思維。因此,青年指導教師不能抱有不勞而獲的思想,也不能盲目提出不切實際的科研計劃,首先應充分了解學生的興趣、能力以及預期目標,對每個學生進行個體化考量;結合自身的科研平臺,設計不偏離學生興趣的科研計劃;充分考慮學生的能力和時間以及可能出現的突發事件,通過恰當的溝通設定合理的預期目標;最重要的是,指導教師不能通過刻意挫傷學生積極性等方法來達到降低學生預期目標的目的,而應在長期接觸中,通過言傳身教讓學生明白課外科研的意義,即科研的最終目的是發現未知或解決問題,相比較結果,尋找結果的過程更有意義。同時,青年教師應時刻鼓勵學生積極探索,在正確的科研觀指導下,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
本科生的主要任務是完成課業,參與課外科研活動的學生要遵循學有余力的原則,參與科研活動的時間只能選在課余。筆者所在軍事醫學院校管理嚴格,學生的課外時間無法充分利用,導師因臨床工作方面的原因,時間也不固定。如何進行有效溝通是開展科研活動的最大難題。確立導師關系后的第一時間,導師可借助現代通信手段,收集學生聯系方式,建立微信工作群,確保在有限的時間內溝通得到保障;制定定期見面討論的制度,靈活掌握交流方式,不拘泥于討論形式。在學生進行文獻梳理、寫作等關鍵階段時,鼓勵學生隨時就遇到的問題通過電話、微信、郵件、短信等方式向導師請教。對于學生的咨詢,青年教師應采用輕松的對話方式,將啟發、鼓勵和講授相結合,培養學生科研興趣。
鑒于本科生和青年臨床導師的時間有限,很多情況下,學生課余時間進入實驗室時導師并不能親自帶教。而本科生由于對實驗室環境不熟悉,很容易產生膽怯等心理,或因不了解規章制度而造成安全隱患等問題[4]。因此,如何解決雙方時間有限的問題是一個難點。針對這一問題,筆者的體會是:青年臨床導師在課外科研活動開始時,可以親自安排學生參觀實驗室,介紹實驗室規章制度,組織一次全面培訓,以提高學生對實驗室和科研活動的認識;安排學生與實驗室工作人員交流,認識指導教師的科研團隊成員,根據學生的個人科研計劃和技術難點,指定對其進行輔導的研究生或實驗員。創建以本科生為中心、研究生和技術人員為輔助,導師全盤指導的課外科研團隊[5]。讓學生課余時間進入實驗室后,在心理和技術上都能得到支持,從而解決導師與學生時間方面的問題,實現無縫隙帶教。
大部分院校所規定的課外科研時間為1~2年,但考慮到學生主要是在課余時間進入實驗室,因此在開展這項活動時,青年臨床教師需要仔細規劃每項任務。首先應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并兼顧學生的時間。本科生科研任務雖然相對簡單,但從培養人才的角度出發,依然需要統籌兼顧。合理地將技術學習與理論獲取(如撰寫綜述)相結合,將學生自學與帶教穿插進行。青年臨床教師與學生共同完善工作計劃表,個體化制定遠期和近期目標。以天為單位制訂學習計劃對于本科生和青年臨床教師而言并不現實,考慮到本科生的能力與時間,可以將任務周期延長至數周。雙方按照研究計劃執行,既避免拖沓,也能為學生營造緊張、有序的科研氛圍。此外,每項工作結束后,與學生一起總結是一個重要環節,在此過程中,青年臨床教師可以結合自身經驗和視野,對每項工作的意義和成果進行升華,培養學生科研理念。同時,這一環節也是教學相長的過程,對于青年教師創新教學思路和方法具有顯而易見的促進作用。
對于本科生帶教,青年臨床教師有需求,也有激情,是最有活力的本科生課外科研活動帶教人群。臨床、科研、教學三管齊下,對于青年臨床教師而言是一個不小的挑戰。樹立正確的科研目標,建立及時有效的溝通渠道,積極進行團隊協作,統籌安排各項工作,其核心是合理規劃時間。筆者在帶教過程中深刻體會到,對于不同的學生,在不同的時間,并沒有一成不變的教學方法,要因時而變,實行個體化帶教。而且隨著實驗技術和通信技術的飛速發展,如何抓住時間這個關鍵點開展更有成效的課外科研活動,還需要眾多青年臨床教師不斷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