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磊 周睿(南昌大學科學技術學院 江西 南昌 330029)
體育教學資源特指體育設備、場地、師資等可運用達到體育教學中的諸多資源類型。各地區高校由于建面或初期規劃用地有限,為保障其他專業學科發展,為體育教學提供的資源相對有限,阻礙了體育教學活動的規模性與全面性。而依托大學生其他高校的體育設施資源,可補充本校并不具備的體育教學資源類型,在共享機制下提高某一部分體育教學資源的利用率。
提高體育教學資源的利用率,主要是基于場館維修、設施維護、設備更新等成本核算需求。大學城內某一高校單獨維護本校體育教學資源時,雖可利用教育資金投入,但相對的成本需自身承擔。而在多種體育教學資源達到充分共享后,其體育教學資源的利用率也會大幅提升,并降低針對該項體育教學資源的維護成本。節約下來的資金成本可運用到其他教育資源的投資中,令教育資金得到最為有效及合理的運用。
體育教學資源并非絕對意義的場地設施或器材設備,高校體育社團、俱樂部、師資力量等等,也是一種隱性的體育教學資源類型。相比于有形資產,其他隱性體育教學資源并容易直接開發。即便投入大量資金,也不一定能夠獲取師資力量,或培育出具有體育文化的優秀社團。而依托大學城空間距離的優越性,可將校際體育教學資源充分共享,令某一高校的優勢體育教學資源可以被其他高校充分利用,達到教育資源的整體協調與互補,真正節約最寶貴的體育教育資源。
共青大學城是江西省共青城市自2014年起計劃用5年左右時間打造的一座“大學城”項目。大學城內目前共有五所高校,分別為:南昌大學、南昌航空大學、江西師范大學、江西財經大學、江西農業大學等。各高校在長期辦學中延續了傳統的管理形式,對校園環境采取了封閉式管理,高校學生的體育活動均已各校自身體育教育資源為主。如果采取校際資源共享機制,勢必需要在校園環境管理上有所突破。但是各校本身的管理制度存在差異,如調配體育教育資源需得到各校領導的專項批復,對合作高校的常規教學管理產生一定負擔。即便合作學習提供了體育場地資源,前往該校進行體育教學授課時,也需要逐一核實師生身份,無疑增加了較多的管理環節。尤其在各校連年擴招的情況下,其體育教學資源的緊張度也在大幅提升,體育教育資源對各校而言都存在一定的補充性需求。
在針對共青大學城體育教學資源校際共享度的調查中發現,其可拓展的體育教學項目較為狹窄,各校體育教育資源旗鼓相當,并不存在較大的資源共享需求。尤其各校所秉承的體育教育理念并不完全相同,故而在共享資源中借鑒其他高校的師資力量或體育文化并不現實。各校如存在文化芥蒂,對于體育教育的形式或方法存在解讀層面的差異,實則很難推動校際資源的真正共享。此時,只能在體育場地或設施等方面達成合作共識。而對于體育文化的傳播、比賽、俱樂部體育活動組織、學術研討等方面的體育教育資源共享并不具備先決條件。因此,目前共青大學城內的校際資源共享率仍然較低,并未真正擴大共享范圍,交流互動形式的活動也相對較少。
有形資源特指共青大學城內各高校的體育教學場地和設施,在此方面的體育教學資源,應最大限度與其他高校共享。可依據體育教學時間的調整,優化體育教學資源的可利用率,最大限度的滿足各高校體育教學活動的需求。
隱性資源特指各高校的體育社團、俱樂部、師資力量,可依據共青大學城內各高校的實際情況進行互助調適,讓優勢資源發揮出指導作用,為資源不足的高校提供輔助性教學支持。進而利用隱性體育教學資源的共享,達到師資力量和體育文化的互補性。
體育教學資源作為高校特有的教育資源類型,在管理形式上可盡量脫離傳統管理模式。在校際資源共享過程中,可盡量降低對于其他高校的出入往來限制。僅以校內體育場地為標識,提供出入門禁卡,降低中間環節的管理資源浪費。
由于高校體育教學資源本身具有顯性和隱性雙重特征,在各校體育教學資源并不完整的情況下,需要合力擴增體育教育資源。擴增方式可由主辦高校設計,其他高校進行補充,并共同出資,尋找有利于高校體育資源共享的合作路徑,為共青大學城內體育教育資源的豐富做出貢獻。
達到校際體育教學資源的真正共享并不容易,是需要長期磨合共同發展的過程。在此過程中,必須加強文化交流與探討。最大限度的了解合作院校的資源需求,從而在辯證分析中總結體育教育更為合理的規劃方向。由需求方提出對于體育教育資源的要求,由供給方提出可以實現資源共享的互換機制。在體育教學資源達到長期共享時,必然是各校共同搭建的信息網絡,依托網絡平臺完成了對于體育教育質量的共同優化。因而,校際資源的共享并非無法實現,而在于加強高校之間的彼此了解,形成體育資源信息的充分共識,才能達成長期合作意愿,在共贏的基礎上,實現對于體育教育資源的合理運用,方能真正大大提升共青大學城內體育教學資源的共享率。
青大學城內體育教學資源的共享率提升,是長期合作后達到的一種項目管理方式合理性。體育教學資源在校際共享機制中,需要積極調整教學時間,合理安排體育場地。既是對于校際共享資源的合作開發,也是對于管理形式的再度磨合。提供體育場地的合作院校,可依據需求方的真實需求為設計方向,在管理模式上提供輔助性支持。諸如,當午間前一節體育課接納了外校學生,在課后已經是午餐時間,如果外校學生再次返校用餐,也會降低體育教育資源合作效率,以及資源共享合作意識。故此,可在用餐條件充沛的情況下,為外校合作單位提供飯卡,在本校臨時用餐。這樣的管理形式相當于提供了合作輔助,是實現校際資源共享的最佳狀態。當輔助性合作資源引入校際共享模式中,必然可支持雙方高校學生的滿意度,更加支持了長期合作意向的達成,對共享機制逐步完善具有支持作用。可真正實現體育教育資源合理輸出與均衡共享。
在體育教學資源共享機制中,校際資源的類型本身存在一定的差異度。尤其是隱性體育教育資源,在表現形式上并不容易發現各自的優勢利弊。故而,需要進行深入調研,了解青大學城內合作院校的資源類型,從而有選擇性的加強共享資源利用率。若已經完成了體育教學資源的共享,也需要不斷收集學生和教師的反饋信息,從兩所合作高校雙方的滿意度,來甄別是否存在共享資源的干擾因素。諸如,本校在為合作院校提供了體育場地之后,是否大量占用了本校的教學資源,是否能夠為本校學生提供體育鍛煉保障,那么就需要由本校學生作答。而對方院校的學生也需要對其他院校的體育設施予以評價,是否能夠滿足自身的體育鍛煉需求,亦可作為另一種評價方向。只有雙方院校學生都達到較高的滿意度,才能說明體育教學資源校際共享機制較為完善,否則需要及時調整,以免出現體育教學資源緊張的弊端。
體育教學資源之所以能夠達到校際共享需求,首先是在雙方學校有一方缺乏這種資源。故而才會形成對于體育教學資源的需求,借助其他院校資源補充自身的體育教學功能。這種互補性便是合作的基礎,才是校際資源能夠形成共享機制的先決條件。因此,在合作形式上必須將其資源類型更為合理的分割,令優勢資源得以顯現,為其他合作院校提供輔助性參考,對比自身的體育教學資源是否出現了缺位現象。當缺位現象較為嚴重時,方能借助其他院校的體育教學資源進行互補。在了解顯性資源是否充沛時,比較容易得到調查信息,但是隱性資源并不容易充分顯現。為此,需要青大學城內各高校組織相應的體育活動,可從友誼比賽中了解隱性體育教學資源是否存在互補關系。或者可由外校體育教師來本校參觀調查,而后就教育方法、模式、文化等方面進行深入溝通,最終達成合作共識,為校際體育教學資源的共享提供實踐牽引。
綜上所述,在實現青大學城體育教學資源共享的過程中,校際資源的共享率是一項極為重要的衡量指標。是否能夠達到更高的共享率,取決于合作院校的貢獻意識與合作精神。需要進一步加強溝通,傾聽合作院校的體育教學需求。同時增強合作方式,最大限度優化共享機制的可行性。在深度調研雙方院校學生的滿意度之后,及時利用反饋信息調整體育教學資源共享方式。通過合理搭配體育教學資源類型,增強體育教學資源的互補性,從而令優勢資源的利用率不斷提升,達到優化大學生體育教育資源的預期共享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