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 蕓,賀建新
(婁底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婁底 417000)
高校承擔著培養思想上合格、政治上可靠、能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的任務。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核心課,是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靈魂課,是當之無愧的“高校第一課”。日新月異的移動互聯網時代,既為高校思政課建設帶來了一系列挑戰,同時也提供了改革創新的契機。思政課如何做到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實現教學方式線上線下“一體化”融合,我們有必要了解高職思政課教學模式現狀,為推廣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提供依據。
為了真實客觀地了解高職院校思政課教學模式現狀及學生對教學改革的期待,我們進行了問卷調查和訪談。通過問卷星平臺發布調查問卷,調查婁底職業技術學院600名大學生。其中女生394人,男生206人;大一457人,大二112人,大三31人;文科生151人,理科生231人,藝術類學生53人,醫衛類學生165人。我院開設的思政課包括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概論、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形勢與政策、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等。
調查顯示,約74%的學生認為教師采用講授法,認為采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的占16.66%,采用研究模式的占2.67%,采用其他模式的占6.67%。這說明高職思政課教學仍以講授法為主,其他模式也在嘗試運用,教育教學改革進展緩慢。
高職思政課堂氣氛方面,36.67%的學生積極性高,感覺氣氛活躍,上課認真;50.67%的學生積極性低,感覺氣氛壓抑,課堂枯燥;5.33%的學生請假、逃課、曠課狀況較為嚴重;7.33%的學生認為教師只有完成自己的任務,聽課的學生寥寥無幾。可見高職思政課堂缺乏吸引力,只有部分學生在聽課學習。
41.67%的學生認為思政課程內容雖然重要,但實用性不強;28.50%的認為教學內容枯燥難懂;29.83%的認為學生學習熱情普遍不高。部分學生已經認識到思政課程的重要性,但普遍認為內容枯燥難懂,實用性差。
思政課堂缺乏吸引力的主要原因:29.33%的學生認為教師理論功底欠缺,掌握的學科知識缺乏廣度和深度;69.17%的學生認為教師教學方式陳舊、單一,難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約50%的學生認為教師語言表達缺乏感染力,導致課堂氣氛沉悶;約7%的學生認為教師素質較低;認為是其他原因的學生約占28%。由此可以得出,課堂教學模式是影響課堂吸引力的非常重要的因素。進一步調查顯示,18.50%的學生喜歡純理論課堂教學,51.50%的學生喜歡材料分析和案例教學,約42%的學生喜歡網絡和課堂討論相結合,56.83%的學生喜歡課外學習及社會實踐活動。
我院思政課一直采用期末考試與平時考核(6∶4)相結合的評價方式。29.33%的學生對課程評價方式非常滿意,66.83%的學生基本滿意,3.83%的學生不太滿意。34.17%的學生認為思政課考核評價機制需要改革,62.83%的學生沒有意見,3.00%的學生認為不用改革。如果將思政課考核方式變為“在線學習(40%)+課堂講授(30%)+期末考試(30%)”,則48.50%的學生很支持,46.17%的學生沒有意見,只有5.33%的學生不支持。由此可見,多數學生愿意接受新的考核方式,也愿意通過在線學習來提高課程考核總成績。
“思政課教師應在哪些方面提升自己的能力”的調查顯示,學生對教學方式方法(64.17%)、互動能力(61.67%)、語言風格(59.17%)3方面的期待較高。在“如何提高學生上課的積極性”方面,29.17%的學生認為要結合學生實際所需,30.33%的學生認為要適當地利用網絡平臺教學方式,制訂獎勵措施,40.50%的學生認為教師要在課堂內外多與學生互動。
被調查的學生中,48.50%的學生聽說過也接觸過信息化教學,44.50%的學生聽說過但沒有接觸過,這可能與調查對象中大一學生居多,主要學習基礎課程、信息化教學實施較少有關。19.83%的學生經常借助網絡查閱有關思政課的學習資料,約73%的學生偶爾查過。97.50%的學生愿意今后思政課采用線上網絡教學和線下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方式。如果某門思政課程一共36學時,采用在線學習18學時,課堂學習18學時(大課堂視頻播放8學時,小課堂討論10學時)的形式,有91.83%的學生表示愿意接受。由此看來,高職學生對思政課推行線上線下相結合教學模式是有所期待的。
高職思政課缺乏吸引力的原因,首先是教師教學方式陳舊、單一,難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查顯示,高職思政課仍然采用以教師為中心、以線下課堂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的講授式教學模式,雖然部分教師進行了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的嘗試,如我校有教師嘗試用藍墨云班課,但還沒有得到領導的認可和全體思政課教師的支持。訪談發現,雖然有近90%的思政課教師考慮過創新課堂教學模式,但真正付諸行動的很少。究其原因有多方面:我校思政課教師年齡整體偏大,四五十歲的居多,學習信息技術難度大,而年輕教師家庭負擔重,時間、精力有限;思政課歷來是領導思想上重視、行動上忽視,改革缺乏領導主導、政策支持、經費援助;思政課教師信息素質不高,又得不到系統的培訓提高。所以,在重視專業技能培養的高職院校,思政課程信息化立項困難,以我院為例,目前還沒有一門思政課成為信息化課程。
調查發現,59.17%的學生認為高職思政課程內容實用性不強,枯燥難懂。訪談發現,大部分教師的講課內容多來自教材,偶爾會穿插一些相關知識,他們除在本省聽課學習外,外出參觀、培訓的機會很少;學校建設了一些德育基地,但因組織學生進行課外活動較煩瑣,經費報銷麻煩,學生無法經常出去活動;思政課實踐教學流于形式,學生只能在課余做調查、寫報告、寫觀后感和讀后感,抄襲嚴重,缺乏特色。另外,思政課教師教學任務重,都是大班教學,很難針對某個專業學生選擇個性化的教學內容。由此可見,高職思政課側重于教材內容,對課外知識及相關實踐不重視;而學生喜歡課堂材料分析和案例教學,喜歡在線教學和課堂討論相結合。但目前,這樣的期望難以實現。
我院思政課推行期末考試和平時考核(6∶4)相結合的評價方式,雖然考慮到了學生的課堂表現、平時作業成績、出勤率等因素,也有96.16%的學生表示滿意,但教師和學生都很清楚,這種評價方式對學生學習過程的評價是遠遠不夠的。因課時有限,任課教師一學期才點名三四次;有院系兩級查堂,曠課的人少,但遲到、早退、請假現象嚴重;課堂上很多學生人在心不在,教師要講課,難以全面監控每個學生的表現。
近97%的學生支持思政課考核評價機制改革。我們可以利用學生愛用手機的習慣,在課堂上推行藍墨云班課。教師組織課堂教學,布置作業,將簽到、提問答疑、完成作業等情況自動計入平時成績。但是,這需要得到領導的支持。
調查顯示,只有1.33%的學生認為思政課教師不負責任、上課敷衍,87.34%的學生比較認可學校思政課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為人。但學生認為思政課教師在教學方式方法、教學互動、語言風格及表達方面需要進一步改進,教學內容上多結合學生的生活和專業實際,課堂內外多與學生互動交流,充分利用網絡平臺等授課,給一些愛學習、肯鉆研、有獨創精神的學生更多機會和獎勵。
調查發現,有92.83%的高職學生借助網絡查閱有關思政課的學習資料,97.50%的高職學生愿意今后采用線上網絡平臺教學和線下課堂教學相結合的方式。可見,高職學生對網絡學習的接受程度高。
高職學生入學成績普遍偏低,文化基礎較差,學習能力不高,但他們思維活躍,樂于參與,重視動手能力。如果要他們寫報告或讀后感、觀后感,他們感到難度大,抄襲者多;但如果要他們把活動過程做成相冊,使用圖片推薦自己的家鄉或校園等,他們可能會做得更好。
高職院校要推動思政課教學方法改革創新,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增強課程親和力與針對性,使思政課程內容入耳、入腦、入心、入行,取得良好教學效果。高職院校領導必須在思想和行動上都要高度重視,強調思路、師資、教材、教法,建立激勵機制,支持思政課教師打破課堂限制,與實踐結合、與生活結合,打破思維限制,以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理念為指導,以混合教學模式為基礎,借助信息化教學手段,統籌思政課堂教學、實踐教學與網絡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