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由于國家政策的支持以及自然風光和文化傳統等旅游資源的豐富,旅游業成為并將繼續作為西藏的支柱產業,在自身的不斷發展中帶動整個西藏經濟、社會及文化的繁榮。而西藏旅游的發展在倚賴自然地理優勢、經濟文化政策、民族宗教特色等基礎和支持的同時,更需要現代大眾傳媒通過將西藏形象進行跨文化傳播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從而推動其實現。文章以藏族題材紀錄片的創作和宣傳為重要切入點,在跨文化傳播視域下探討其對在不同文化及受眾群體中樹立西藏形象,進而推動西藏旅游發展所起到的作用,以期從學術上探索出其中的聯系,也從實踐層面為西藏旅游發展提供不同的視角和策略。
關鍵詞 跨文化傳播;藏族紀錄片;西藏旅游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8)23-0107-02
1 跨文化傳播的定義及其在本文中的涵義
跨文化傳播學者古迪孔斯特說:“跨文化傳播涉及有關文化與傳播研究的方方面面。”
在跨文化傳播的研究領域,學者們對于其定義大致持有三種不同類型的看法:
第一,認為跨文化傳播是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際交往與互動行為,將跨文化傳播視為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通過合作和協商建構意義的象征性過程。
第二,認為跨文化傳播是信息編碼及譯碼來自不同語境的個體或群體進行的傳播,由于現實世界中象征符號的編碼情況十分復雜,所以在此定義之下,跨文化傳播所包含的范疇要以兩方信息的編碼的重疊程度決定。
第三,認為由于參與傳播的雙方的符號系統存在差異,傳播因之而成為一種符號的交換過程,它強調文化差異對不同文化交往的影響,提出有效傳播即是能在來自不同文化傳播者之間創造出共享意義。
結合研究內容及研究目的,本文采用孫英春老師所著《跨文化傳播學導論》中對“跨文化傳播”的定義:“所謂跨文化傳播,就是不同文化之間以及處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社會成員之間的交往與互動,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社會成員之間發生的信息傳播與人際交往活動,以及各種文化要素在全球社會中流動、共享、滲透和遷移的過程。”對于本文來說,“跨文化傳播”作為一個理論視域,包含著藏文化通過影視媒介、文化旅游等各種方式和途徑與其他文化的交流、互動和融合,包含著紀錄片作為一種特定方式對于傳播藏文化進而推動西藏文化旅游事業的影響意義,也包含著旅游作為當代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及商業現象其中所涉及的社會成員和文化要素之間的交往和流動。
2 藏族題材紀錄片及其跨文化傳播意義
提到紀錄片,不同的人對其有著不同的想象與要求,但是都與“真實性”密切相關。邁克爾·雷比格老師曾在其經典教材中提到:“紀錄片這一年輕的藝術形式中沒有規則,只有一系列的決定:決定你的底線在哪里,決定怎樣遵守你將與觀眾訂立的契約。”復旦大學呂新雨教授認為紀錄片是“人類生存之鏡”,由此她將紀錄片定義為“以影像媒介的紀實方式,在多視野的文化價值坐標中尋求立足點,對社會環境、自然環境與人的生存關系進行觀察和描述,以實現對人的生存意義的探尋和關懷的文體形式”。于此定義下,紀錄片以其文化折扣率較低的影像語言,在跨文化傳播與交流方面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同時,紀錄片作為一種當代大眾傳播媒介,承擔著聚合、播散與傳承文化的任務。在本文的討論中,藏族題材紀錄片是指使用紀實手法拍攝的展現藏族地區自然環境、社會變遷、文化現象及生存狀態的影像類型,它的創作和發展有著塑造西藏形象、讓世人了解藏文化的跨文化傳播意義。西北民族大學的唐仲娟老師經過分析,將藏族題材紀錄片的演進大致分為兩個階段:
一是解放后到20世紀80年代后期的格里爾遜式即畫面加解說式紀錄片,如《解放西藏大軍行》《光明照耀著西藏》等。
二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真實電影式即觀察式紀錄片,呈現出平民拍攝視角及實踐紀實美學等特點,如《德拉姆》《藏北人家》《八廓南街16號》等,其中《八廓南街16號》于1997年獲得法國蓬皮杜中心“真實電影節”的首獎,成為中國紀錄片在世界紀錄片影展獲首獎的第一部作品,并被紐約現代藝術館收藏。
近年來,以《西藏一年》《西藏時光》《極地》《天河》《第三極》《香巴拉深處》等為代表的一系列藏族題材紀錄片成為對藏文化感興趣的觀眾、影視人類學研究人員、跨文化傳播學者關注的對象。
首先,它們將代表藏文化的,如與藏族歷史發展、民族性格、宗教信仰等內容相關的語言或非語言符號以一定的邏輯順序和象征方式講述和呈現出來,使來自其他文化背景下的人們更加系統地了解了藏文化。
其次,它們以較為冷靜客觀的拍攝和敘事手法,如場面調度、同期錄音等,表現出與民族中心主義和“種族優越論”相對的強調文化相對性與多樣性的文化相對主義,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來自其他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對于藏文化的誤解和偏見。
再次,它們以普通的藏族人為主要表現人物,以人類學的視角描述其身上發生的平凡故事,體現不同個體所遵行的超越界限的共同文明品格,在某種角度上實現了觀看者與被拍攝者的文化認同。
3 藏族題材紀錄片對西藏旅游的影響
作為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西藏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以及歷史文化發展造就了雪域高原獨特的自然和人文資源,吸引著來自國內外各地的游客前來朝圣和觀光,特別是隨著入藏交通條件的不斷完善,西藏旅游業的發展迅速且頗有成效。
除上述幾方面之外,影響西藏旅游業發展的因素還有很多,包括近年來學術界對藏學研究熱情的提高,包括政府從政策的制定和執行以及旅游資源的管理層面給予的大力支持,也包括各種現代大眾傳播媒體通過跨文化傳播對西藏形象的塑造和宣傳。
其中,對“西藏旅游形象”的感知深刻影響著游客到西藏旅游的動機、滿意度及其旅游評價,而力求真實反映藏族社會文化、自然變遷和藏民生活的藏族題材紀錄片的拍攝、發行以及觀眾對其的接受,是在各地游客心目中塑造“西藏形象”的重要途徑,也是推動西藏旅游業發展的重要途徑。
首先,藏族題材紀錄片打破了以往人們心目中閉塞、落后的西藏形象,將現代化、科技化的西藏形象直觀地展示在觀眾面前。如在《西藏時光》的第二集《舞者》中就將熱愛著與藏族傳統舞蹈全然不同的當代街舞的一群青年作為講述主體,而在《第三極》的《高原之歌》一集中,主人公次成則在古老的洞穴中運用現代電子產品和互聯網研究師父傳授其的藏醫藥文化。
其次,藏族題材紀錄片展現著西藏當代社會的平安、和諧與穩定。如在《第三極》的《生命之伴》與《極地》的第一集中,藏族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對生命的尊重,給觀眾帶來了感動與震撼,《天河》的《陽光之城》中則展現了拉薩年輕人的熱情和追求。
再次,藏族題材紀錄片中對西藏宗教文化的傳播,一定程度上為觀者揭開了“神秘”的面紗。藏傳佛教作為從公元7世紀開始在西藏傳播,到后來成為藏族人民廣泛信仰的宗教,深刻影響著西藏的人文景觀,也因其獨特的教義及傳播方式使西藏成為重要的“宗教文化旅游目的地”。而在一些紀錄片如《西藏時光》的第一集《小活佛》中,將“活佛”這一具有宗教神圣意味的身份“祛魅”,展現了小活佛們同其他小孩一樣天真活潑的童年,《第三極》中則將宗教活動“壇城”的制作詳細地展示在觀眾面前。
除此之外,藏族題材紀錄片中還直接描述和介紹了大量的西藏自然和文物景觀以及包括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內的西藏優秀傳統文化,直接或間接地宣傳了西藏的戲劇文學、歌舞音樂、工藝美術等,某種程度上促進了西藏文化旅游消費的發展,進而通過文化符號消費達到藏文化的跨文化傳播效果,形成西藏文化產業內部的良性循環。
4 結束語
跨文化傳播研究以社會學、人類學、符號學、心理學、哲學等多種學科為基礎,其目的在于指引我們在跨文化傳播領域的思維和行動。在此視域下的藏族題材紀錄片從不同文化的差異和體系、社會互動與文化建構、文化心理認同等方面積極有效地傳播著藏文化,因此在西藏今后的文化產業發展中,應當更加重視藏族題材紀錄片的創作與宣傳,從而通過塑造和完善西藏形象有力地推動著作為當地支柱產業的西藏旅游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孫英春.跨文化傳播學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2]彭兆榮.旅游人類學[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4.
[3]張欣.跨文化視域下的紀錄片主體性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
[4]王亞欣,劉玉春.宗教文化旅游學[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4.
[5]姚洪磊.紀錄片審美經驗現象學[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14.
[6]帕特里夏·奧夫德海德.紀錄片[M].劉露,譯.北京:譯林出版社,2018.
[7]湯一介.三論創建中國解釋學問題[J].中國文化研究,2000.
[8]呂新雨.人類生存之鏡——論紀錄片的本體理論與美學風格[J].現代傳播,1996(1):20-28.
[9]呂新雨.中國紀錄片:觀念與價值[J].現代傳播,1997(3):57-61.
[10]唐仲娟.藏族題材紀錄片的發展[J].西藏藝術研究,2012(3):4-10.
[11]王曉輝.國內入藏游客對西藏旅游形象感知的實證研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5(10):73-82.
[12]張雪萍.西藏紀錄片對外傳播策略研究——以《第三級》為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6(7):19-20.
基金項目:本文系西藏大學中國少數民族經濟協同發展中心建設與項目研究委托項目“藏族題材紀錄片對西藏建設世界旅游目的地的影響及對策研究”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趙明遠,西藏大學藝術學院中國少數民族藝術專業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民族藝術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