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得安,李興勇,魯麗萍
(甘肅省第三人民醫院,甘肅 蘭州 730020)
自1999年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后,老齡人口急劇增長,呈現出基數大、增速快、高齡化、失能化、貧困化、空巢化等明顯特征[1]。根據國家統計局《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15年中國13.75億人口中,60歲及以上的老人有2.22億人,占總人口比例為16.1%;65歲及以上人口數為1.44億人,占比10.5%。
甘肅省2005年已進入人口老齡化階段,截至2015年底,全省60歲以上老年人已達到395萬,占常住人口的15.1%,到2020年將突破424萬,占人口總數的比例將達到15.7%,他們當中,約有1/5為失能或半失能老人,需要得到專業的醫療護理。按國際公認標準計算,我國需要養老護理人員約在1 000萬人[2]。有數據表示,現在全國養老機構人員不到60萬,持證上崗的則更少[3]。一方面,老年護理人才的缺口巨大;另一方面,雖然目前有多所院校開設該專業,但該專業在校生和畢業生較少,難以滿足養老服務業快速發展對該專業人才的迫切需要。因此,人才培養是醫養結合發展的重中之重。
人才培養模式目前處于研究探索階段,全國在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上并沒有統一的模式。甘肅省與全國一樣,各級養老機構護理員普遍缺乏醫療常識和護理技能。為了解決這一矛盾,甘肅省第三人民醫院作為首個民政行業養老護理員實訓基地,在各級養老機構護理員的專業方面做出積極的探索和努力。在此基礎上開展研究,探索適合甘肅省的醫養結合人才培養體系架構,為全省醫養結合服務與管理人才培養工作提供經驗。
本研究首先利用調查問卷數據和實地訪談資料,研究醫養結合發展現狀和人才梯度狀況,接著采用案例分析法,根據甘肅省第三人民醫院養老護理員培訓基地的現狀,剖析綜合醫院醫養結合人才培養的優勢和目前存在的困難和問題。隨后,實地調查資料和網絡搜集資料,分析綜合醫院的培訓基地和院校專科培養等多種模式下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的人才培養的經驗,探索適合甘肅省的醫養結合人才培養體系架構。
課題組于2017年2月至2017年9月分別針對甘肅省20所養老機構及其從業人員、30名在校學生進行了調查。
隨機發放了10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98份,有效問卷回收率98.0%。基本情況如下:年齡19~28歲的30人,29~44歲的44人,45歲以上的24人;初中及以下學歷的30人,中專學歷的42人,高中及以上學歷的26人;養老服務業的46人,養老行業管理的28人,其他相關行業的24人,其中持有養老護理員資格證的56人;工作年限在一年以下的4人,1~3年的16人,4~6年的20人,7~14年的12人,工作年限超過15年的46人;具備上網條件的84人,不具備上網條件的14人。
對隨機抽取的20所養老機構管理人員進行調查,了解醫療設備和藥品配備情況、經營管理狀況。結果顯示:20所養老機構中,醫療設備和藥品配備情況:部分配備11所(55.0%),未配備9所(45.0%);經營管理狀況:良好5所(25.0%),一般9所(45.0%),較差6所(30.0%)。
對隨機抽取的30名在校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對學校培養目標的了解情況、對專業的認識程度、對學校培養方式的看法以及對學校人才培養工作的評價。調查發現,在學生對學校培養目標的了解情況方面,76.5%的學生知道學校的培養目標是為適應人口老齡化趨勢,為中、高級養老中心、社區、老齡產業企業、老齡企事業機構等部門培養從事相關業務與管理工作的高技能、高素質應用型專門人才。在學生對專業的認識方面,73.7%的學生覺得能適應社會需求,24.3%的學生認為專業口徑較寬,15.8%的學生認為當前人才培養質量能符合社會需求。在培養方式方面,44.9%的學生認為學校主要通過課堂理論授課的方式,有24.3%的學生認為教學過程與老年工作一線結合緊密,經常涉及養老機構,21.9%的學生感覺到注重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實訓課較多,僅有10.9%的學生認為是由實踐動手能力較強的教師或養老機構工作人員授課。在學校人才培養工作的評價方面,18.0%的學生認為學校人才培養工作是好的,49.6%的學生覺得較好,34.7%的學生反映一般,僅有1.7%的學生認為是差的。67.9%的學生覺得學校培養出的畢業生絕大部分質量較高,24.8%的學生認為質量高、素質好,僅有7.3%的學生認為沒學到什么。
一是養老服務體制不健全。我國現行養老機構主要由政府、營利組織、非營利組織和傳統家庭等單一機制參與,尚未形成集合優勢,在經費、運營、管理和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均存在短板。二是政策落實不到位。養老機構建設用地、設備配置、運營補貼等優惠政策落實不到位。例如,老年人在養老機構產生的醫療費用不能享受醫保報銷。三是政府監管不到位。社會養老的準入、退出、監管機制及養老保險機制尚不完善,部分公辦養老機構未能發揮其“保基本、兜底線”作用,部分民辦養老機構游離于政策監管范圍之外[4]。四是專業人才缺乏。由于養老機構醫療護理人員崗位定性不明確、薪資待遇低、職業發展規劃不完善,導致職業歸屬感和職業穩定性不強,專業人才匱乏,無法滿足老年人對疾病診治的實際需求。醫養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是重新審視社會化養老服務需求后為增加老年人健康與醫療服務內容而提出的,在醫養結合成為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重要方向的背景下,醫養結合人才培養體系的建設成為養老人才培養的重要課題。
醫養結合人才培養體系是在醫養結合的理念下,推行以學生為中心、素質教育全程化的人才培養模式[5]。醫養結合人才培養體系的重心在于構建全面滲透醫養結合理論與實踐的教學模式,從課程設置、師資配備、頂崗實習等各環節全面滲透醫養結合的理念,培養學生對老年人進行身心保健、護理、康復的技能及對老齡企事業部門進行管理的能力,為社會培養醫學與養老知識和技術相融合的“善服務、懂管理”的高級技術應用型專門人才,以滿足老年人多元化的養老服務需求。
甘肅省屬于經濟社會欠發達地區,在快速老齡化的時代,短時期內解決養老護理人員的空缺,單靠大專院校的培養模式難以解決問題,所以通過養老護理員培訓基地模式和大學專科養老護理專業的培養模式相結合的人才培養體系架構才能滿足老年人多元化的養老服務需求。
養老護理員培訓基地的學員多是從事該行業的人員,甘肅省養老護理人員護理技能存在較大差異,雖有退休護理人員,但大多數為專業知識匱乏、文化程度低的普通人員,在對養老護理人員進行培訓時不可采取“一刀切”形式,我們可以實施分層培訓,制訂不同級別和類別確定護理員應掌握的操作技能、基礎知識、專科知識,同時,還要學習心理學、倫理學、社會學等相關知識,感受多學科知識的碰撞,研究多因素對老年人健康的影響,從而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多層次的服務[6]。由于本專業的特點是實踐性強,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遠程教育基于網絡自主學習、遠程學習支持服務與面授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將多種教學模式應用到老年服務與管理的專業教學中。
高職院校應了解當前我國養老服務行業發展的現狀,在醫養結合的理念下,明確本專業定位,培養醫療與養老相結合的服務與管理人才。結合老年專業的特點,通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培養模式,切實推進老年專業的教育教學改革。確定“基于行業人才需求設定專業培養目標,基于崗位工作任務構建專業課程體系,基于職業能力需要改革教學運行模式”的人才培養方向,在此基礎上要緊緊圍繞“德技并重、行業主導、課證相融”的人才培養模式,分析養老服務行業崗位工作任務和核心能力,進而構建“以養老服務技能為基礎,以機構管理為發展方向”的專業課程體系[7]。要與行業、企業專家積極合作,建立行業、企業專家全程參與的教學運行模式。
雖然政府對于社會養老這一問題已經較為關注,相繼出臺了一系列養老服務政策,但是關注的力度仍然不夠。另外,社會上對于養老護理人員的專業培訓仍不夠重視。目前多數養老服務僅限于打掃衛生、做飯等生活照料的層面,難以滿足老年人的醫護和精神文化需要,并且社會普遍認為養老服務即“生活服務”“伺候老年人”,很多人甚至不知道還有該專業。通過大力宣傳《養老護理員國家職業標準》,讓社會重視中國老年事業的發展,規范老年服務行業,正確認識老年服務工作,重視老年服務人員的學歷提升與職業培訓。
[1]黃春元,張戰平.人口老齡化對我國經濟影響探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5(3):55-57.
[2]Harper S.Economic and social implications of aging societies[J].Science,2014(9):587-591.
[3]馮丹,馮澤永,王霞,等.對醫養結合型養老機構的思考[J].醫學與哲學,2015(4):25-28.
[4]烏滄萍.社會老年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5]趙恩蘭,宋麗萍.論老齡社會與高職院校服務人才的培養[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4(5):53-56.
[6]臧少敏.高職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核心課程體系研究[J].北京勞動保障職業學院學報,2013(1):29-33.
[7]張燁,汪玉嬌.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職業教育研究,2016(3):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