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賈于寧(華東師范大學體育與健康學院 上海 200241)
大學公共體育作為我國學校體育的重要環節,引領我國學校體育的發展與改革,是提高我國學校體育工作發展水平的重要保障。目前我國學校體育改革雖然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改革中深層次的問題并未得到根本性解決。以興趣為主導的選項課雖然從形式上是按學生興趣設置課程,可實際上大多數學校,并沒有遵偱運動技能形成的規律,建立起讓學生在興趣項目上持續學習的課程體系,學生的興趣項目無法持續地得到發展,學生在興趣項目上的運動技能水平無法得到持續提高,學生的體育興趣也就無法持久培養,缺乏深厚興趣和突出運動技能的基礎保障,終身體育的習慣自然也無法養成。
高校體育教育作為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形成終身體育鍛煉意識和體育鍛煉習慣的關鍵時期。大學生步入社會之后,能否繼續堅持體育鍛煉,與他們在校期間是否養成了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有密切聯系。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育鍛煉意識,使其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的習慣,是使學生將來能夠成為健康社會公民的重要保證。因而,大學公共體育需要開拓創新,大膽嘗試,直面困難,突破困境。體育課程應當符合學生更加“個性化”的需求,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為實現我國青少年體育興趣培養,掌握1-2項運動技能和養成終身體育的目標發揮積極作用。
2016年上海市市教委啟動的“大學體育個性化”課程改革,希望通過公共體育課程的教學改革,根據不同層次學生不同的特點和實際發展需要,以適應不同層次學生對體育知識的不同需求,通過分層分類課程模塊設置,引導學生確立專修的體育專項,并以此作為自己體育上的“專業”,以專項等級評價為學習目標,將體育專項知識技能在學生身上心理學化和生理學化,努力實現學生從專項普修到技能擅長的推進,為終身體育打下扎實基礎。概括而言,就是要使學生達到“健康鍛煉成為終身習慣,體育專項成為生活方式”的目的。
馬斯洛作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他認為人類行為的心理驅動力不是性本能,而是人的需要。正如馬斯洛所說,“一個人能夠成為什么,他就必須成為什么,他必須忠于自己的本性。”自我實現的兩個基本條件是無條件尊重與自尊。在馬斯洛看來,人具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潛能,發揮人的潛能,超越自我是人的最基本要求。環境具有促使潛能得以實現的作用。羅杰斯認為:人類有一種天生的“自我實現”的動機,即一個人發展、擴充和成熟的趨力,它是一個人最大限度地實現自身各種潛能的趨向。強調人的自我表現、情感與主體性接納。他認為教育的目標是要培養健全的人格,必須創造出一個積極的成長環境。
上海市公共“體育個性化”教學改革以“學生的需求”為第一出發點,創造優良的運動鍛煉平臺,如:將課內課外一體化,為學生提供更多運動機會;豐富運動項目,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創新體育教學模式,打造優質體育課堂等等,實現“三自主”學習模式以及“分層教學”,即學生可以自主選擇上課時間、上課內容、上課教室;將教學課堂分為初級班、中級班、高級班,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選擇相應等級的教學班級,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水平,因材施教,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盡可能地給予學生最大的選擇權,打造適合自己的運動課程以及課外活動方式,旨在更好的傳播校園體育文化,營造健康教育環境。
成就動機,是個體追求自認為重要的有價值的工作,并使之達到完美狀態的動機,即一種以高標準要求自己力求取得活動成功為目標的動機。人的活動總是指向一定的目標,到了青少年時期,成就動機逐漸復雜化,除了仍追求好的學習成績外,也追求文娛﹑體育﹑團體活動上的成功。成就動機可以有效的將潛在的興趣轉化為現實性的努力的動力。因此如何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讓學生對運動參與始終保持熱情,使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但興趣是有傾向性的,特別是對高校大學生來說,前期的運動偏好,自身的運動經驗或素質使他們傾向于選擇1-2項運動項目。因此,教學中如果能讓個體自由選擇學習項目,實施個性化教學,可以更好幫助學生體驗體育學習成功帶來的樂趣,發掘自身的特質和潛力,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和素質教育的最終目標,而這些對完善當前的體育教學無疑具有重要意義。
上海市試點各高校根據本校的專業特點、師資力量及場地器材等情況,設置學生感興趣的內容,選擇學生喜愛的體育項目作為體育課內容,有意識地讓學生選擇一、二項有興趣、終身受益的體育活動。讓學生感受到體育課就是選擇自己喜歡的項目,進行快樂鍛煉和學習。同時評價者對學生的學習評價不再依據統一性標準,而是建立在學生個體差異的基礎之上,通過個性化的評價,滿足學生的個性需求與發展。通過這種獨特的獎勵方式,更能以此激勵學生的運動熱情,傳遞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
運動技能是指人體在運動過程中掌握和有效地完成專門動作的能力,它同樣是由個別動作構成的動作系統。它的形成一般要經過泛化、分化、自動化三個階段。運動技能的各個階段是相互聯系的,各階段之間并沒有絕對的界限。學練水平高的學生在學習掌握新動作時,泛化過程很短,對動作的精細分化能力強,掌握運動技能快。初學者在學習新動作時,泛化過程較長,分化能力較差,掌握動作較慢。動作越復雜,泛化過程就越明顯,分化的難度也就越大,學生形成運動技能所需要的時間就越長。對于難度比較大、技術要求比較高的動作,教師應加強對學生學練的指導,同時也應引導學生進行自練。但隨著練習次數的增多,完成動作的時間不斷縮短,出現錯誤的動作次數也不斷減少。
傳統的教學模式大都采取每一學期更換一門學習項目,往往導致學生掌握不好任何一門運動技術,無法培養運動興趣與意識,形成終身鍛煉的意識更是空談。上海市公共“體育個性化”倡導采用分層次教學,將同種運動項目的班級分為初級班、終極版、高級版,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教學班級,并在完成一定階段的學習后,進入下一階段更高層次的學習,以達到真正掌握一門運動技術的目的。課外俱樂部提供給學生一個良好的運動平臺,在課內學習的技術可以在課余時間鞏固加強,與同伴共同練習、相互競爭,老師及教練員給予適應的指導。在給學生充分的自主選擇的前提下,確保學生有足夠的練習時間與次數,確保運動技能的形成。
美國心理學家A·S·Reber在《人工語法的內隱學習》一文中,率先提出了“內隱學習”一詞。他認為,內隱學習就是無意識地獲得關于刺激環境的復雜知識的過程,人們能夠按照本質不同的兩種學習模式來學習復雜的任務,一種是所熟知的外顯學習模式,另一種就是內隱學習模式。內隱學習就是無意識獲得刺激環境中的復雜知識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個體并沒有意識到或者陳述出控制他們行為的規則是什么,但卻學會了這種規則。
長期以來,體育界存在著這樣一種觀念:練習是技能形成的主要手段,什么樣的練習方法將會導致什么樣的練習結果,控制了訓練手段就等于控制了訓練效果。內隱學習理論提示我們:人類在理性思維之外還存在著巨大的內隱學習潛能。因而,在教學和訓練中不僅要注意外顯的行為和表面現象,而且還要注意學生潛在的學習積極性、內隱的認知探究傾向和無意識的學習潛能。大量實驗研究表明:內隱學習不僅能使運動技能保持時間更長,而且還有利于復雜運動技能的掌握,以及對各種應激條件的適應。這給體育教育兩個啟示:充分發揮內隱學習效用,提供多種學習模式;改善傳統教學方法,深入挖掘“學”的積極性。學生體育能力、體育素養的提高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外顯學習雖然是認識的基本途徑,卻不能取代內隱學習的功能。運動技能的掌握離不開豐富的練習環境以及大量的實戰練習。只有突破時間、形式上的障礙,在各方面營造內隱學習的條件、氛圍,才有利于運動技能的內隱學習。除了進行體育課堂教育外,學校應堅持多渠道、多途徑、持久地進行體育知識的宣傳和引導,通過宣傳櫥窗、廣播等形式大力宣傳學校體育在培養學生體育能力、體育意識方面的作用,讓學生不自覺地受到熏陶。學生完全有能力去把握運動技能中暗含的動作要領及規則,于是,教師的主導作用應體現在對學生的啟發、引導、指導、釋疑等方面。學生在教師創造的和諧、愉快、寬松的教學氛圍中,必然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
上海市公共“體育個性化”改革中的普通課外體育俱樂部借鑒這一理念,學生自主選擇運動項目后,自由參與,在活動時間內教師或者教練員可以提供科學有效的動作技術指導,給予學生更多自主練習的機會,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其專項技術不斷提高,獲得身心健康與快樂,社會交往能力及適應能力也不斷增強。同時俱樂部發展離不開體育文化的傳播,通過學校網站、海報、公眾號等等的宣傳,讓學校處處充滿了運動的氛圍,使得更多同學在不知不覺中就參與到運動鍛煉中。
上海市大學公共“體育個性化”教學改革遵循“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以學生為中心設置了全面有效的課程體系。通過學生個性化的選課、多樣化的教學、運動智能監控、多元學習評價方式等手段,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健康環境、健康保障體系及健康服務,獲得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了學生運動能力、健康行為和體育品德等體育學科核心素養,從大學生創新人才培養的層面為 “健康中國2030”戰略目標的達成與落實奠定堅實的基礎,對全國各地區公共體育課程改革有著極大的借鑒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