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麗英
(上海健康醫學院,上海 201318)
通識教育(GeneralEducation)是對近代高等教育有著重大影響的一種教育思想和實踐。“通”就是要求學生能通達不同領域,“識”不僅局限于“知識”,還包括人的情感、意志、責任等。因此,通識教育的目的在于為學生提供多學科、跨學科的知識,提供豐富多彩的文化背景以及深入思考問題、研究問題的方向和方法,為學生成人成才和人格養成服務。
通識教育源于古希臘的自由教育,真正發展于美國。1945年,哈佛大學發表了《自由社會中的通識教育》報告(后被稱為《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書中指出,通識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完整的人”,其需具備4種能力:一是有效思考的能力;二是清晰溝通思想的能力;三是判斷能力;四是辨識普遍性價值的認知能力。美國大學通識教育最普遍的實施形式是開設一組或多組通識核心課程,要求本科生在入校后的前兩年必修或限制性選修完成,后兩年進行專業課程學習[1]。
通識教育已經成為推動我國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抓手。2017年國務院印發《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的通知》中,明確把“探索通識教育和專業教育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方式,推行模塊化通識教育,促進文理交融”作為“改革創新驅動教育發展”“深化本科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舉措。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醫學越來越具有綜合性,因此人才培養目標對通識教育提出了迫切要求。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深化醫教協同進一步推進醫學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中指出:“夯實5年制臨床醫學、中醫學教育基礎地位。把思想政治教育和醫德培養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推動人文教育和專業教育有機結合,引導醫學生將預防疾病、解除病痛和維護群眾健康權益作為自己的職業責任。統籌優化通識教育、基礎教育、專業教育。”結合通識教育的一般認識和醫學人才培養的特質,醫學院校的通識教育一般被定義為專業教育之外的,著眼于培養學生素質修養、綜合能力、道德情感和社會化等方面的教育,其目的是為矯正高等教育日益專業化所致的知識偏狹和能力缺失[2]。
我國目前開展的通識教育模式主要有書院制和教務處下設科室管理兩種。復旦大學2005年成立復旦學院,率先在國內實質性推進通識教育改革。復旦學院包含志德、騰飛、克卿、任重、希德五大四年制住宿書院,通過通識教育傳遞科學與人文精神,培養學生具有完全的人格,領悟不同的文化和思維方式,養成獨立思考和探索的習慣,對自然和社會有更高境界的把握。書院打破分門別類的學科壁壘,貫徹人類學問與知識的共同基礎,構建了六大模塊的通識教育核心課程體系,共計建設核心課程近180門。實施的通識教育核心課程方案包括六大模塊,即文史經典與文化傳承、哲學智慧與批判性思維、文明對話與世界視野、科學精神與科學探索、生態環境與生命關懷、藝術創作與審美體驗。課程由長江學者、國家級教學名師以及知名教授等擔任主講教師和課程負責人,形成了經典導讀、助教制度、小班討論、多元考核、網絡互動等富有特色的教學模式。
清華大學2014年特設文理兼收的新雅書院。書院以“古今貫通、中西融匯、文理滲透”為宗旨,以“欲求超勝,必先會通”為導向,培養志向遠大、文理兼修、能力突出、開拓創新的精英人才。新生入學時不分專業,首先接受以數理、人文和社會科學為基礎的小班通識教育,一年后自由選擇清華大學各專業方向(臨床醫學等個別專業除外),或選擇交叉學科發展。優質的文理通識教育是新雅書院人才培養的重要基石,書院推行由通到專、通專融合,跨學科發展的培養模式,學生在明確個人學習志趣的基礎上,自由選擇真正喜歡并能勝出的專業,在認知、思維、表達和知識運用方面融會貫通,全面發展。
教務處下設通識教育中心(或科室)是較為普遍的形式。南方醫科大學于2016年7月成立通識教育部,全面負責學校通識教育建設和改革工作。已建設體育類、漢語言文學類課程,并將逐步建設系統的醫學通識核心課程,形成有本校特色的大學生通識教育體系。溫州醫科大學2016年起以立項方式開展核心課程(群)建設,分為通識教育核心課程(群)、學科基礎教育核心課程(群)、專業教育和專業方向教育核心課程(群)。其中通識教育核心課程(群)分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鼓勵申報創新創業類課程。安徽中醫藥大學于2014年12月啟動通識教育課程申報工作,總學分控制在課程總學分的25%~30%,其中人文科學類、社會科學類課程占8%~10%,自然科學類課程占17%~20%。
醫學具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雙重屬性。因此,作為未來醫務工作者的醫學生除需掌握扎實的專業知識之外,還應具有廣博、豐富的人文社科知識、高尚的道德品質、良好的身心素質、善于合作和溝通的能力以及創新能力。通過組織機構設置、課程規劃建設和人才培養方案調整,通識教育已經成為提高醫學人才綜合素質的重要途徑[3]。
設置通識教育中心,主任及副主任最好由主管校長牽頭,委員由來自各個學院及教務處管理人員擔任。該中心負責通識教育體系的整體頂層設計和協調推行,以培養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有社會責任感的、全面發展的人和國家公民為目標來思考、研究、開展通識教育。避免通識教育課程目標不明確、缺乏總體規劃布局、課程比重不合理、師資力量水平不均衡等問題,也避免通識教育課程以公共選修課形式出現,沒有專門開展通識教育課程建設與師資培養。
通識教育按照模塊化設計實施路徑,根據醫學生素質培養需求設置通識課程、通識講堂、通識經典、通識社區、通識培優、通識體驗創新等模塊。
通識課程設置涉及的人文課程包括語言溝通與情感交流、歷史文化和風俗習慣、社會制度與生態環境、倫理道德與法律規范、人性與心理、政治與經濟等,樹立敬畏生命、熱愛生命的生命價值觀,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憐憫的人文情懷;同時也要學習有效避免和正確處理醫患矛盾,學會運用倫理規范來避免和減少醫學科技的負面效應。教學形式采用線上、線下、線上線下結合方式,線上學習優質網絡課程,線下舉辦專題講座、學生分組匯報,總成績由線上、線下兩部分組成。
通識講堂聘請國內外名師大家舉辦講座,名師的人格魅力、精神感召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學生可以和授課名師同步思考。通識講堂幫助醫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在正確認識世界的前提下,理解人生的意義,樹立正確的幸福觀和生死觀,以積極樂觀的心態為患者提供優質服務,為其樹立樂觀心態的榜樣。
通識經典,篩選百部經典書籍和電影供學生選擇性閱讀或觀看,采取撰寫讀后感的方式進行考核。文學經典作品凝聚每一個民族、每一個時代的精神,匯集人類最美好的創造,人類精神文明的成果通過經典的閱讀代代相傳。讀文學經典可以陶冶學生的情操,突破時空限制,與千年之遠、萬里之外的一切生命進行朋友般的對話,達到心靈的契合,獲得精神的真正自由。通過經典閱讀幫助醫學生積淀人文底蘊,提高個人修養和素質,樹立無私奉獻、樂于助人、勇于創新的思想,培養醫學生的人文精神,促進其全面發展。
通識社區,通過QQ群、微信群等方式為有共同興趣愛好的學生搭建交流平臺,在社區進行問題討論、語音短信、視頻、圖片和文字資料交流共享。
通識培優平臺支持教師的通識精品課建設,開展通識教育培訓班,組建“大學通識教育聯盟論壇”,通過師資培養,提高通識教育水平。
通識體驗創新可以藝術展覽、藝術體驗(例如工藝作品、陶藝等)、表演、參觀、實踐操作等形式走出傳統課堂或校園,使學生通過親身體驗提高人文素養;也可以聘請有省級以上課題的教授,讓學生參與科學研究,增強實踐創新能力。通識體驗創新能增強醫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是其適應社會并建立良好人際關系的基礎,為其提供更大的發展空間和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