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許迎迎(鄭州大學體育學院 河南 鄭州 450044)
PBL-LBL雙軌教學模式指的是LBL教學模式和PBL兩種教學模式并行的一種模式,前者LBL教學模式是一種常用的傳統教學模式,也是我國目前絕大部分高校醫學教育實用的模式,該模式把教師做為主體,把課堂為中心。在授課教師在備課的基礎上進行灌輸式講課,學生配合聽講,達成教學目的,他的優點優點在于授課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專業知識,對講課內容進行全面、系統的分析講授,將專業知識系統、快速、全面、傳輸給學生;教師可以自由掌控教學的過程;讓名學生最大程度吸收知識。同時對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考核容易標準化。方面高校進行管理。但是,此教學模式缺點也十分明顯。授課講師在這種模式中占主導地位的,就容易忽視學生在學習中的創造性,缺乏給學生創造主動的機會,從而難以調動學生的興趣和熱情,不利于培養創新型思維。
后者PBL(Problem—Based Learning)為意為采用“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是一種以讓學生自我指導學習和小組討論為教學形式的一種教學模式。通過提出的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讓學生去主動查閱資料,書籍、期刊、網絡檢索以及與他人討論等途徑解決遇到的問題。PBL教學模式的嘗試可以追溯到幾十年前,經過學者通過多年研究,在比較了許多種不同學習方法的效率后提出PBL教學模式的概念。美國神經病學教授Dr·Howard Barrows1969年在加拿大麥克馬斯特大學創立PBL教學模式。到1983年Dr·Henk Schmidt在通過詳細論證之后,開始倡議在醫學教育中使用 PBL模式,以此來作為傳統教學的補充。PBL是目前西方醫學教育的主流模式之一,并逐漸向全球擴散。這種不同于傳統教學的模式的創新在于把,教師、學生和問題(problems)成為PBL的三個至關重要的因素。其特點就是打破學科學習的局限,是圍繞問題進行的學習,把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作為目標。這種模式既能讓學生既獲得了知識,又促進了綜合素質的提高。PBL模式也逐漸成為我國醫學教育改革所發展的方向,并且也從醫學領域開始走向其走向其他學科教育領域。
現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社會對于人才需求的轉化,單純的知識傳授已經無法滿足社會對人才能力的需求。我國的醫學教育,也由早期的教育只重視知識傳授到今天的注重能力培養及全面素質的提升。但我國高校教學模式仍以LBL為主的傳統模式教學,以老師單方面灌輸知識,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自主探究的熱情,一些高校顯然也認識到需要改變教學方式來提高教學效率引進PBL模式,但單純的PBL模式實行起來效果不甚理想。傳統模式的滯后和新模式的效果不佳表現在多方面,具體到運動解剖學這一基礎基礎課程上,教學的矛盾愈加凸顯,主要變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運動解剖學在醫學上劃分是一門應用型的學科,其中的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是該課程十分重要的環節,據有很強的實踐操作性,它以健康的人體形態結構為樣本,研究運動狀態下的人體形態結構變化和相關適應性的一門學科,內容基本涵蓋了解剖學基礎和體育科學的基礎理論。作為基礎課程,它與運動實踐的關系緊密,課程的學習可以使體育專業相關的學生對身體訓練方法的科學理解,預防在運動中的損傷。而就他的實踐性而言,傳統的LBL模式滿堂灌的方法顯然無法滿足運動解剖學在教學上的要求,近幾年來,部分體育院校采用PBL來教學,在課程上對運動解剖學等理論課程課時進行了縮減,課程的設定由原來的108學時減少到現在的72學時,由于總體課時的縮減,實驗課時也隨之相應的減少,并且在老師在授課過程中,存在以偏向人體解剖學授課內容為主的現象,反而對運動解剖學講解不深不透徹。教學大綱的制定沒有具體去結合相應的環境去實施,無論是傳統的LBL模式還是PBL模式,都難以發揮該模式該有的優點。
運動解剖學注重直觀教學。但相應的運動解剖學課程卻多專業術語和結構,知識上偏于繁瑣,難記,課程是學生難以掌握。傳統的LBL模式授課方式基本是由書本、黑板板書和圖來組成,隨著電腦手機等電子工具在學生普及,在課堂教學過程中,PPT課件基本上取代了掛圖方式。雖然在授課手段上有所創新,但是沒有擺脫傳統的“填鴨式”實質,課堂氣氛仍舊難以活躍。盡管是以新模式來創新,沒有讓學生在課下充分利用電子工具來輔助學習,幫助對學科的理解,提高對運動解剖學的興趣。同時學生在新型電子網絡上花費大量的時間來娛樂,在課堂上也沒有給學生足夠的主動思考時間,對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沒有太多提高,反而削弱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
實驗課課時比例偏少,一直是運動解剖學教學在教學中面臨的問題。恰恰是在傳統的LBL模式下,這一點被嚴重忽視,部分的授課教師對實踐課程的反面缺乏認識。另外由于該模式下對實踐的不重視,造成實驗標本教具不足的現象時有發生,并且,在傳統模式下實驗授課是遵循理論課按班級的授課方式劃分,理論課授課不受上課人數影響,而實驗課卻出現在實驗設備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上課人數仍過多,大大減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對實驗課重要程度認識不足。也造成在授課老師在授課過程中過程中走走過場,上課敷衍的現象。嚴重影響實驗課的授課質量。新模式下的實驗課程應減少,而多年來,通過對入學新生調查,新入學考生在高考前都是日夜復習文化課的狀態,報考運動訓練專業的學生還有額外的訓練任務,文化課學習時間減少,且很大一部分學生對文化課有厭倦的的心力,也不認真對待。當接觸到運動解剖學時,面對專業性較強,術語、名詞記憶較多且不容易理解的這樣的課程時,很多學生就顯得力不從心了,畏難厭學者的比例大大增高。這給新模式開展更加增加了難度。
考核是驗證一門教學活動效果的重要環節,傳統模式在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上,大多采用的考核評定方式是以筆試+平時成績各占一定比例的模式。在考核的具體內容上來說,更偏向的是學生對解剖礎知識的掌握,相對忽略學生對運動解剖學實際運用和分析體育實踐問題的能力。這也傳統模式下的重“理論”而輕“實踐”的必然體現。這使學生為了應付筆試,采用死記硬背的方法,導致的結果是學生們對知識的掌握是學得比較死,同時學得也比較煩,同時也忘得快,掌握不牢固,在根本上難以反映出學生對課程的真實理解程度。其根本原因是目前高校師資力量的不足和教學資源不足以支撐課程模式的顛覆性改變。也是新模式PBL模式難以得到效果的原因,其次是現成的教材教案的老舊和傳統教育觀念仍根深蒂固所造成的影響,另外,在改革的初期及缺乏成熟教學經驗和完備可行的教學思路。當前若不改變目前的教學模式,無法改變用死記硬背來應付考試的誤區,這將對他們知識結構體系的構建和本學科發展不利。
根據我國目前的運動解剖學的現狀,可以得出的結論是單個的教學模式,無論是傳統的LBL模式,還是新引進的創新性PBL模式,都難以解決我國現階段運動解剖學教學的問題,因此要適應我國目前是教學環境就要結合兩只模式的優點。創造一種適應我國國情的教學模式,其探究如下:
明確運動解剖學實驗的教學目的,簡單來說,就是規范運動解剖學實驗教學活動的具體過程,制定一個更加科學合理更加合乎教學的規律性的教學計劃,來滿足當代社會對應用型體育人才的需求。在運動解剖學實驗教學目的設定上: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實驗的基本方法和技能、鞏固運動解剖學的基本理論,同時注重培養學生科學觀察、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針對體育教育專業的學生,學習本課程的目的就是要掌握人體的基本形態結構和人體形態結構和體育運動的關系。這些知識能幫助學生全面理解人體的生長和發育過程,鑒別正確的技術動作,提升技術指導健身知識,為后續課程的配套學習打下基礎。因此,在PBL-LBL雙軌教學模式下,運動解剖學實驗課程要注重“運動解剖學的基本理論”,還著重要培養學生 “運用運動解剖學知識發現和解決人體形態結構和運動動作的問題實踐增強學生觀察、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根據文獻資料和調查發現,部分高校已在運動解剖學實驗課時上有所增加,其中在沈陽體育學院、新疆師范大學、山西師范大學、廣東體育學院、湖南大學等國內部分院校,將實驗課時占總課時的比例增加到為23%-35%。為保證運動解剖學實驗的內容可以達到實驗目的和質量,實驗課時所占比例就要適當增加。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任何一種模式在單方面的不足,而在PBL-LBL雙軌教學模式中也是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痛點,是雙軌制教學模式得以運行的重要保障。
在課程增加的同時,也要注重基礎性和同時強調應用性,這就涉及到運動解剖學在內容上的增設,其中注重在體育教學和運動訓練方面應用價值高的理論知識和技能。具體可結合各高校體育院系的教學計劃和實際條件,把把實驗類型細分成三若干個模塊,如:第一模塊是基本知識部分,如肌肉、骨、內臟器官、關節等的形態結構,采用驗證性實驗;第二模塊設計的是綜合知識,像神經與感官在人體運動中的調控、關節的基本運動與動作技術、泌尿與脈管系在人體運動中提供物質代謝的過程等,用綜合性實驗;第三模塊是知識應用,像體育運動動作的解剖學分析、肌肉的力量性、伸展性訓練的解剖學原理等,采用設計性實驗。
考核制度對教學效果有導向作用,改變教師對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的有合理的取舍,在選擇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時,尊崇PBL-LBL雙軌教學模式的原理,注意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以培養學生的學習方法以及科學思維模式為主,無論是采用傳統的書本知識、掛圖還是實物標準等固定的知識進行考試,還是引導學生加深和掌握運動解剖學的基礎知識,加強學生對發現問題,并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具體問題的能力,就要增加實踐環節的考試內容。也不去限制學生對電子工具的使用,培養學生合理使用工具的習慣,去體現理論知識與運動實踐相結合的理念,這也是雙軌制模式下所要完成的目標,考核學生應用已學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