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宗福

【摘 要】本文從“水育文化”引領的角度入手,根據調查問卷得到的數據進行分析,找到高中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焦點,提出利用水的六種特質來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以促進學生健康發展。
【關鍵詞】水育文化 良好行為 習慣養成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12B-0054-02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說:“什么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養成良好習慣。”什么是習慣呢?從個體層面講,習慣是個體后天習得的自動化了的動作、反應傾向和行為方式,它是條件反射在個體身上的積淀。從社會群體層面講,習慣是人們在長期生活中形成共同的、相對穩定的行為方式和反應傾向。
高中階段是學生可塑性大、行為自控力不足的階段,是“三觀”定型的重要階段,也是開展行為習慣教育的較好時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不僅影響學生的全面發展,而且影響全民族的綜合素質提高。因此必須加強高中生行為習慣的培養,引導他們適應社會規范的要求,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高中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比初中生和小學生要難得多,因為他們已經形成了一定的行為習慣,而且其中有些是壞習慣。壞習慣的存在會有前攝抑制作用,就像一個臟開水瓶,如果你不把它洗干凈,只顧往里面加清水,即使水加滿了,那么它還是臟的,這就是“空瓶清零”的原理。高中生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也是如此,要想形成良好習慣,就必須先改掉原有的壞習慣,這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
一、問卷調查——高中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基礎
習慣不是一天就能形成的,習慣的養成教育也不是短期行為,它是一個長期的教育工作。為進一步了解高中生的行為習慣,增強培育和研究的科學性和針對性,筆者圍繞“水育文化”的引領作用設計了高中生行為習慣養成的問卷,并于 2016 年 9 月對南寧市第三十三中學高一、二年級 1432 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
(一)問卷調查的內容。具體如下:
1.你目前的學習成績如何?
A.優秀 B.中等 C.一般
2.日常學習中你如何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
A.自己獨立完成 B.抄襲其他同學的 C.上網查找答案
3.你平時上課的專注程度如何?
A.始終專心 B.有時搞小動作 C.經常走神
4.與同學之間有利益沖突或發生矛盾時,通常你會怎么做?
A.包容同學的過錯 B.積極與他論理 C.不再和他往來
5.你感覺自己的規則意識如何?
A.較高 B.中等 C.偏低
6.如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學習成績依然不理想時,通常你會怎么做?
A.主動找原因 B.繼續努力 C.放棄學習
7.當有同學得到的榮譽比你更多時,通常你會怎么做?
A.想辦法戰勝他 B.嫉妒他 C.給他出難題
(二)問卷調查的結果。問卷調查的結果如表 1 所示。
(三)問卷調查的分析。通過收集數據和整理分析,發現各班級學生的行為習慣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從成績層次(量表略)對比看,學習成績與行為習慣的良好程度呈正相關,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往往行為習慣也不良;從整體情況看,突出表現在作業、課堂、交往、守紀、公德、品德等方面的行為習慣不良。從中不難看到,良好習慣對學習成績以及成長也具有比較大的影響。
二、習慣表現——高中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焦點
習慣,表面看來是一件不經意的小事,其實有一個復雜的過程。只有了解高中生習慣表現,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地開展培育工作。經過問卷調查和對數據研究,可知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抄襲作業。從問卷調查的第 2 個問題可知,超過 55% 的學生未形成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有些高中生晚修時間之前都會在操場上打球或者打鬧,根本沒想到要完成當天的作業,進入教室后想到的第一件事不是值日,而是抄作業,東借西借一陣忙,作業做得一團糟。
(二)課堂走神。從問卷調查的第 3 個問題可知,真正始終專心聽課的只有 30.2%。其他的學生在課中會做出很多與課堂無關的事情,如留意自己的手機,書包里的畫報、雜志,或與前后桌同學說話,或者伏臺睡覺等。對于一個高中生來說,上課走神表明不具備專注的能力,更談不上學習的能力。
(三)不懂相處。從問卷調查的第 4 個問題可知,不懂處理同學之間矛盾的同學占 38.2%。由于家庭教育欠缺的原因,有些學生見到老師和長輩旁若無人,不予理睬,與老師講話不夠和氣,更談不上尊師重道;同學之間常因一些小事爭得不可開交、互不相讓,甚至大動干戈,更談不上真心朋友。
(四)不守規矩。從問卷調查的第 5 個問題可知,41.1% 的同學規則意識偏低。說明自我約束、自控能力差,談不上遵規守紀。平時常遲到、早退,上課無精打采或與同學講話大吵大嚷。有些學生在公共場所無所顧忌地大聲喧嘩,乘公共汽車搶占座位,食堂打飯不排隊;有些學生不注重儀容儀表,衣服、被褥不整潔,亂丟垃圾,隨地吐痰,東西擺放無序。
(五)追求享樂。從問卷調查的第 6 個問題可知,36.2% 的同學吃不得苦。有些學生攀比心理嚴重,盲目追求高檔次、高消費,把比吃穿、比名牌、比闊作為重要話題。把艱苦樸素、勤儉節約的美德置于腦后。
(六)心胸狹窄。從問卷調查的第 7 個問題可知,62.2% 的同學容不得別人比他好。有些同學以自我為中心,不考慮別人的感受,容不得別人比自己好,否則就千方百計刁難他人,更有甚者,把他人的痛苦作為自己的快樂。
三、“水育文化”——高中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探索
美國心理學家威廉詹姆士說:“播下一個行動,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收獲一種命運。”在高中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過程中,我們的行動無疑是至關重要的第一環。依托“水育文化”引領高中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是南寧市第三十三中學的實踐行動。endprint
所謂“水育文化”,就是以水明志,借水喻德,追求“若水境界”,以水的精神引領學生成長,以水的優良品性規范學生的言行,讓學生走上一條自覺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德育如水,潤物無聲。德育與水具有高度的相似性。兩者都是對生命的眷顧與滋養,滋養生命的方式都是浸潤,滋養生命的目標都是止于至善。在水的身上可以提煉出六種精神:“自強不息”“持之以恒”“智慧靈動”“胸懷廣博”“志向高遠”“品德高尚”。水可益智,水可育德,水可煉志,水可怡情,水可養心。用“水”可感化精神,用“水”可凈化心靈,用“水”可滋養靈魂。
(一)以水言強。宋朝楊萬里的詩中有“萬山不許一溪奔,攔得溪聲日夜喧,待到前頭山腳盡,堂堂溪水出前村”。這告訴我們,萬山群嶺中的溪水雖然受到山勢的阻擋,但它終究還是會沖出一條通路。水的這種不懼千山終流向大海的特質可以啟迪高中生要自強不息,讓他們明白在成長過程中肯定會遇到很多艱難困苦,不要被學習過程中的困難所嚇倒,要敢于迎接挑戰,不要抄襲作業,要像水一樣,樹立一種堅強自信的品格,堅信成功終將會屬于自己。
(二)以水論恒。水匯滴成河的特性、滴水穿石鍥而不舍的精神啟發我們要持之以恒。著名教育家曼恩說:“習慣仿佛一根纜繩,我們每天給它纏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它就會變得牢不可破。”這告訴我們,高中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必須經歷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尤其是對那些行為習慣不良的學生,需要用滴水穿石的精神引領和日復一日的訓練。只要每天為它纏上了一股繩索,終有一天其行為習慣的繩索會粗到牢不可破,會形成穩定的自動化的行為習慣。最終克服上課走神,學習過程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急于求成的不良行為習慣。
(三)以水養智。水隨物賦形因勢而變的靈動性激勵我們要善于創新。學習如水。在學習動機上,水的靈動性可以引領高中生樹立終向大海的信念,修煉到勤學、好學、樂學的境界;在學習方法上,靜水深流的智慧可以倡導高中生樹立學無止境、學海無涯的意識,達到善學、博學、厚學的境界。以水養智的方法可以引導高中生主動學習,追求卓越,勇于創新,講究方法,改變學習過程中滿足于現狀,對待學習懶散等不良習慣。
(四)以水怡情。水不拒細流包容萬物,水善利萬物而不爭的品質昭示我們要海納百川、止于至善。人生似水,水中帶著希望,帶著信念,帶著智慧,蘊涵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在精神品質上,“水”可以引領高中生追求若水境界。以水怡情可以引領高中生學會感恩,學會相處,正確處理自己與他人之間的矛盾,學會包容,做到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改變動不動就用敵視心理看待人際關系的不良行為習慣。
(五)以水煉志。水堅定目標,不舍晝夜,終將奔向大海的品格啟示我們要志存高遠。事業如水,高中生要追求遠大的理想,以及對事業上的抱負,追求卓越,做到“直掛云帆濟滄海”,不要滿足于現狀,不要被目前的美好所陶醉。要堅信“志存高遠,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改變貪圖享樂、目光短淺,只看眼前不顧將來的不良行為習慣。
(六)以水育德。“水善利萬物而不爭,故莫能與之爭”。水不嫌棄萬物,不分高低貴賤,對事物一視同仁的品格,啟示我們要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品性如水,在品德修養上,水的德性可以引導高中生養成從善如水的品性,做到樹立善念,養成善行,成就善品,改變自私自利、損人利己的不良行為習慣;養成做人和藹可親、高風亮節、寬宏大量,做事冰清玉潔、光明磊落、大公無私的良好行為習慣,達到“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的境界。
申斯基說:“好習慣是人在神經系統中存放的資本,這個資本會不斷地增長,一個人畢生都可以享用它的利息。”這說明良好行為習慣是實現成功人生的助推劑,是人的素養的生長點。我們要引導高中生以水之柔融化學習中的剛,以水的智克服學習中的難,讓“水育文化”融入高中生的成長過程,融入學生的行為習慣之中。
(責編 盧建龍)endprint